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胶园纪事

时间:2025-02-17 作者:陈明 来源:《中国农垦》2025年第2期 点击次数:9607

天然橡胶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20世纪50年代初被成功引入现在的广东省阳江农垦地带。三叶农场是阳江农垦天然橡胶的主产区,始建于1956年,由三叶、乔连、卫星3个国有农场组建而成,前身是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九师十团、十一团、十二团,总部设于阳春市三甲镇。随着兵团建制的取消,三叶农场目前下辖三甲、乔连、卫星、蟠龙、十二排等5个分场。

作为“喝胶乳长大”的“农二代”,笔者此间记述的人物和事件,均源自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的三叶农场。

大会战:赤膊捅破马蜂窝,只为天黑见红旗

1955年,“知青年代”在全国拉开序幕。来自阳江、阳春当地和广州、佛山、中山、湛江、汕头等地的姑娘和小伙,按计划分批次落户到三叶农场的各个连队,与农场的干部职工同甘共苦,投入那场“宁掉十斤肉,誓要荒山变胶园”的垦荒种胶“大会战”中。

我们这群在知青堆里成长起来的“农二代”,有幸见证了20世纪70年代那段与天斗与地斗的“大会战”日子,耳濡目染了一个个盛满淳朴和纯真,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

1975年夏,雨后。大清早,随着连部的大钟被吴贵喜连长的小铁锤敲响,十八连(现三叶农场三甲分场八队)全体干部职工带上自家的锅碗瓢盆以及六岁以上的小孩,动作麻利地走出宿舍区,沿着修通不久的泥巴小路向连部附近的一座大荒山进发。

出发前,父亲告诉我们,今天是全连开始“大会战”的头一天,任务是在荒山上开挖“胶带”(种植橡胶的梯田)。队伍行进到荒山脚下短暂集中,分别认真听完了吴贵喜连长和刘达华指导员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然后以班为单位,快速进入各自的“作业区域”,挥舞着镰刀锄头在缀满朝露的荆棘丛中开垦荒山。我们一帮子小孩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大孩子的带领下“垒砌七星灶”,就地寻拾柴火,为挥汗垦荒的大人们烧开水熬白粥,那时参与其中的小孩都有股成为“儿童团”的自豪感。

就这样,头一天的“大会战”很快进行到了下午四点半。此时,吴连长爬到半山腰处高呼“大家先停下”,然后大声通报了各班的作业进度,明确规定只有在天黑前完成规定进度的班组,才能把自带的红旗插上自己的作业区域,然后再分派第二天的作业任务。

就在此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吴连长的大嗓门刚停下,三班班长章清龙(外号“大只龙”)就大喊了一声“拼了!坚决完成任务!”然后就拖着锄头,赤膊冲向三班作业区里的一个大草丛。

眼前这一幕,把整个连队的人都吓着了!原来,堵在三班作业区里的那个大草丛,已被“侦查”到藏有一个很大的马蜂窝。在当时的章清龙看来,眼下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掉这个马蜂窝,势必直接影响三班完成今天的垦荒任务,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受到连里的点名批评,就会成为全连的笑话。老章作为一班之长、一名共产党员和退伍军人,这面子可真丢不起!

“大只龙要捅马蜂窝了!”随着湛江知青“瘦佬庆”的一声惊呼,全连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章清龙身上。期间,有大声劝阻的,有为之惊呼的,也有不嫌事大喝彩的。尽管已经反应过来的吴连长朝着章清龙大声警告,但还是拦不住他“消灭马蜂窝,天黑之前见红旗”的那轮异乎寻常的操作——

但见赤裸着上身的章清龙发起狠劲,不顾一切地冲到了草丛前,抡起锄头往草丛里猛砸,瞬间就惹毛了草丛里的一大窝马蜂……

当时,现场除了章清龙一人,其他人都快速地蹲下或匍匐着躲了起来。

此刻,在已近黄昏的大荒山上,章清龙与群蜂搏斗的吆喝声、被马蜂攻击的叫骂声,疼痛中不时吼出的那句“消灭一个捕了一个”,与全连男人的喊叫声、女人的尖叫声此起彼伏,汇成了一波波最原始的声浪,瞬间震撼了这片世代荒芜的大山。

时间很快走到了黄昏后。这场一个人和一窝马蜂的“战争”,以马蜂逍遁、全身红肿的章清龙被吴连长强令撤回画上了句号。

第二天,我从隔壁知青小芳阿姨的口中得知,章清龙的那个班组因为消灭了拦在作业区里的马蜂窝,全班人继续加油干到了日落,加上已完成任务的其他4个班组自发帮忙,齐心协力完成了当天的垦荒任务。章清龙的三班,终于在天黑前在自己的作业区域里插上了挽回面子、象征着至高荣誉的红旗。

后来,连队的知青卫生员告诉我,章清龙当晚发了高烧,幸好连队卫生室存有足够的酒精,加上章清龙身体底子很好,这才控制住了病情。

时过境迁,章清龙等“农一代”当年开垦的那片荒山,早已缀绿泛翠,白乳欢歌,至今仍在继续着为国产胶的使命。

知青情书:阿莲你嫁给我,我保证你不会饿

20世纪70年代,响应号召到三叶农场插队的知青们,大多已到了婚嫁年龄。那时候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交友方式与现代社会相比有天壤之别。很多知青男女的婚姻,是在连队大哥大嫂和当地农村老乡的撮合下促成的。当时虽提倡“自由恋爱”,但在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的连队生活中,适龄知青的婚嫁大事要实现真正的“自由”,难度还是很大。

然而,再艰苦的环境也抑制不住年轻人躁动的青春。有一位来自潮汕地区名叫郑阿胜的小伙子,就凭着乐观大胆的真性情,赢得了连队附近一位农村姑娘的芳心而成功喜结连理,并在80年代初带着他那位“村花”媳妇和一个儿子回老家开启了新的生活。

从18岁落户到农场起,阿胜逐渐成长为一个23岁的精神小伙。长年累月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不仅让他练就一身强健体魄,还让聪明的他基本学会了听、讲当地的方言。他那一口“七成熟”的当地话,加上乐于助人的品性,成了他与当地农民尤其是农村姑娘大婶们快乐沟通的最大优势。

阿胜23岁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正在连队单身汉宿舍准备短暂午休的阿胜,突然听到屋外头传来喊声——“隔壁村的杆棚着火了,快去救火!”热心的阿胜来不及多想,来不及穿上布鞋,随手抓个洗脸盆就跑了出去,很快就冲到了毗邻连队的村子,加入紧急灭火的行列。

这场因小孩玩火引发的小火灾,因当地村民和农场职工及时合力扑救,所幸损失不大。阿胜是当时第一个冲到现场救火的“胶场佬”(村民对以种植橡胶为主业的农场人的昵称,成年的叫“胶场佬”,小孩叫“胶场仔”),他的仗义之举无意间赢得了该村一位名叫阿莲的姑娘的芳心。

在当时,21岁的阿莲可是邻村的“一枝花”,黑里透红的脸蛋加上两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浑身上下都洋溢着稻花香的青春气息。尽管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年龄不大文化不高,但她家的老门槛早就沾上了浓浓的“媒气”。

就在小火灾过去的第二天傍晚,阿莲拿着阿胜救火后落下的那只洗脸盆来到阿胜宿舍门前,说是爸妈叫她来还。此时,正在另一排职工宿舍帮女知青劈柴的阿胜,听到连队托儿所“肥姨”的“传唤”后,丢下斧头就往宿舍跑……

“还脸盆”事件过了大概一个多月,阿胜鼓足勇气找到指导员,告诉他“我要结婚”。指导员听了很高兴,当即表态会和连长商量,为他换一间面积大、结婚用的职工宿舍。

事实上,此时的阿莲父母还没有正式收到阿莲要嫁给阿胜的信息,老实巴交的他们一直不太搭理村子和连队的一些传言。而阿胜本人,虽然已将想法报告了指导员,且得到了支持和保障,但他跟阿莲那时仅处于“很聊得来”的关系,相互都没有明确传达要走在一起的结婚愿望。

就在快过年的前几天,阿胜终于忍不住,决心要给阿莲写一封信,明确向阿莲和阿莲父母表达自己的愿望。但这一想法又一次打击到了阿胜的内心。因为,那时的阿胜满打满算就是个小学文化,这还是连队指导员硬给他填上的。要给阿莲写一封情书的艰难程度,对阿胜而言可想而知。

都说是缘分天注定。阿胜的这点小心思,被连队的广州知青“高佬庆”看了个透。在拥有初中文化的“高佬庆”的鼓动下,阿胜终于在摆放好纸笔和信封的小板凳前坐了下来,先是一笔一画地写好了只有“阿莲收”三个字的信封,然后在“高佬庆”的监督指导下,在信纸上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封情书,除了顶格的“阿莲,你好!”就是正文的“阿莲你嫁给我,我保证你不会饿”,最后落款“阿胜,某年某月某日”。

这封在今天看来信息量足够大的知青情书,被“高佬庆”于当晚送到了阿莲手中。不久之后的大年三十,阿胜就到阿莲家吃了团年饭。次年开春,指导员准备好的婚房就住进了阿胜和阿莲小两口。


(作者系广东省三叶农场职工子弟,尊重当事人意愿,文中所叙人物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