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40年回眸”:第九次年会(兰州·1992)

时间:2022-11-01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3698

1992年10月12日至16日,全国农垦经济学术研讨会暨92年年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农垦宾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农垦经济研究会正、副理事长、理事;各垦区、部分农场和公司的代表;农垦科研、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共84人。提交论文101篇。农业部、司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兰州有关新闻单位等也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许人俊、张再科、夏少清、陈新等同志主持。原农垦部副部长、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杨煜作了重要讲话。与会代表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导下,结合本垦区、企业的实际,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三产业和“高效”农业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现纪要如下:


一、转换农垦企业经营机制问题

1.经营机制的概念、内容和特点。与会代表认为,经营机制是企业运行的组织结构与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是各组织、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一致地发挥功能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经营机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运行机制,即企业运行的方向、轨道;二是动力机制或激励机制,是指各利益主体利益实现的形式包括各种激励手段等;三是约束机制或监督机制,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对自我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经营机制的特点:一是综合性,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权利的划分,它还包括组织结构、领导体制、分配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二是层次性,涉及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等多个层次的关系。三是全方位性,涉及政治、经济、人文、财政、税收、金融、物价等各个方面。四是相对性,经营机制的转换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次到位。五是系统性,经营机制的转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它放在国民经济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

2.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有的代表认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是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机制,活市场要有活机制。有的则认为目标就是使企业真正实现“四自”,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其中自主经营是“四自”之首,自负盈亏是基础,自我发展是根本,自我约束是保证。也有代表认为,目标就是按照企业的特征重新构造企业经营运转的组织管理制度,还企业的本来面目。而企业的特征主要是盈利性、商品性、竞争性。

3.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意义。代表们认为,当前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国有企业包括农垦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与惯性作用,使企业游离于市场之外,成为政府的“附属物”。现在,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要与政府脱钩,独立进入市场。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所以必须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机制。(2)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需要。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但是,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仍然很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搞活。(3)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提高企业基础管理素质,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内在要求。现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农垦企业基础管理素质差,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不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有效的配置,发挥最大限度的效益。只有通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素质,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4)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目前,机关冗员多,机构重叠,政府企业化,企业政府化,政企分不开,束缚了企业的手脚。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必须相应转换。同时,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推动政府尽快转变职能。

4.农垦企业如何转换经营机制。代表们认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涉及的问题很多,矛盾也很多,但政府与企业之间,一个放不放权,另一个能不能得到权,这个矛盾是主要的。有的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政府,政府不放权,企业则无法“转”。有的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转换机制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内因,政府是外因,内因不变,外因无能为力。有的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可以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政府是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条件发生变化,企业就成了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代表指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说到底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政府应主动帮助企业,将其推向市场。而企业自身应该自觉地走向市场。一个推,一个走,二者相结合,就能按市场经济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应采取如下措施: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一要克服“空头”政治,循规蹈矩思想,树立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敢闯敢试是最大的政策的观念。二要克服计划经济惯性影响,树立价值规律决定取舍的市场经济观念。三要克服“左”的思想束缚,树立从实际出发,以绩取人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企业适应市场,主动进入市场;二是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当前关键是落实企业自主权;三是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四是各业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要使经营者、科技人员、供销人员、先进工人、项目人员等先富起来。

(2)在既定的产权关系下,实行多种经营方式:承包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关系下,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利益关系的现实选择,但要不断完善其具体内容,如指标体系、奖惩办法等。

股份制,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好办法,产权关系、利益关系明确,而且是筹集资金的有效途径。

股份合作制,不具备实行规范化股份制的企业可以先实行股份合作制。

模拟“三资”企业,仿照“三资”企业模式进行经营管理。

租赁经营,中小型或微利亏损的国有企业,在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作价、资信审查、抵押的基础上租赁给集体或个人经营。

拍卖或改制,小型的经营不好的国有企业可以拍卖给个人经营;对效益不好,强挂“全民”牌子的“穷过渡”的农场,可以恢复原来面貌,“改制”为合作经济。

(3)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有的代表指出,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工作中,企业存在不愿转,不会转,不能转的状况,不愿转主要是留恋计划经济,有后台能得实惠,转了利润要下降;不会转主要是企业经营者对于转换经营机制不知从何下手,做些什么工作。不能转主要是企业管理混乱、效益差;一旦转换机制,企业就承受不了。为此,要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使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人的因素合理配置并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

(4)农垦主管部门转变职能。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企业活力,体制不顺,机制就转不过来。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农垦主管部门特别是省市一级的农垦主管部门应该向实体化、企业化方向转变。有的代表认为,政企分开是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经营而言,从还权于企业来说,理应政企分开。但有的代表认为:政府行政职能与企业行政管理职能不是一回事。当农垦管部门转为实体以后,原来政府的行政职能大部分转为企业行政管理职能。对此,再笼统地讲政企分开,以企代政等是不科学的。代表们认为,理清这些关系以后,农垦主管部门实体化、企业化的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政企合一型。企业享有必要的但不是全部的政权职能;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另一种是政企分开型。大企业、小政府。大企业即企业集团,小政府即农垦局。大企业管理农垦企业,小政府承担财税工商、土地管理等职能。实体化的企业集团核心层的组成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块块经济”为主的骨干企业为龙头组成集团公司。其他企业为紧密层;二是以“条条经济”为主的骨干企业为核心组成集团公司,其他企业为紧密层。这两种方式均应把国有资产经营权拿过来,组成农垦资产经营公司并作为集团公司的核心层。在这个基层上,集团公司可以向股份有限公司过渡。


二、发展农垦外向型经济问题

1.对发展农垦外向型经济的认识。代表们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必将逐步国际化,由封闭到开放最终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在这种大趋势下,农垦系统不发展外向型经济,就会处于被动落后地位乃至于自我消亡。

代表们指出,农垦发展外向型经济既有外部环境的驱动,也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外部环境看,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包括日本、“四小龙”等经济发展比我们快,主要原因是对外全方位开放,搞外向型经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和管理方法,引进先进设备,利用国际市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也是如此。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正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潜力大,势头猛。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以后,虽然有很多有利因素,但也有不利因素,对我们压力很大。从农垦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农垦经济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在很多方面跟不上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农垦系统的出口额很小,在国内生产总结中的比重也很低,必须增加出口。农垦企业从总体情况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必须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手段。农垦经济的发展缺乏大量资金,必须引进,等等。从内外两方面看,农垦企业不加快发展不行,加快发展不搞外向型经济也不行。

2.农垦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代表们认为,农垦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势很明显,潜力也很大。主要表现在:(1)地理优势,农垦企业广泛分布于沿海、沿江、沿边和大中城市郊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一直到辽东半岛的大连,到处都有农垦企业,有的比重还很大。在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新的沿江开放地带,从上海、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到四川也有大量农垦企业。原来地处边疆的农场,现在已成为开放的前沿地区,云南、广西、新疆、内蒙、黑龙江、吉林等垦区发展边境贸易,优势大。(2)资源丰富,农垦企业与其它工商企业相比,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丰富,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土地可供外商来开发利用,在这些土地上可以生产很多产品用于出口。(3)综合经营的优势。农垦企业第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外商随便在哪个产业、哪个行业投资都有广阔的前景。综合经营还带来了出口贸易的全面性。(4)农垦企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从总体上看,农垦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完全可以吸纳国外大部分先进技术、设备并产生较好的效益。(5)政策优势。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享受免交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3.农垦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点。与会代表认为,农垦外向型经济主要抓三块:对外贸易包括边贸,“三资”企业和境外企业。从全国农垦范围看,发展外向型济要突出如下几个重点:一是出口创汇。农垦产品出口有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批出口商品基地和一大批龙头产品。要进一步巩固发展,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形成集团。二是大办“三资”企业特别是合资、合作企业。这是加快农垦经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要全面发展,遍地开花。三是进出口贸易,发挥地缘优势,南联北出,东联西出,打入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和东欧经济圈。四是搞经济开发区,有条件的垦区,划出一定的区城,广泛吸引外资,全方位开发。五是到境外办企业,设窗口、搞贸易、办实体。从产业发展看,外向型经济应该在第一、二、三产中全面发展,巩固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领域的外向型经济,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逐步把第三产业建成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大的产业。从不同区域的发展看,沿海垦区要以兴办“三资”企业为重点,全面发展外向型经济。沿边垦区要以边境贸易为重点,同时兴办三资企业。内地、城郊垦区都要发挥各自优势,重点发展“三资”企业,搞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城郊垦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还要突出涉外房地产和非商品性贸易两个重点。

4.发展农垦外向型经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代表们认为,搞外向型经济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是对旧的封闭经济的扬弃和发展。今后农垦经济发展总趋势是走向全面开放,成为开放型经济,与国内国际市场融为一体。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当前发展农垦外向型经济的最大障碍是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模式封闭。不敢走出去,不敢引进来,不敢闯、不敢冒,怕吃亏,怕犯错误。因此,要转变封闭保守的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开放的、大市场观念,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转变畏缩思想,树立开拓、冒险意识;克服“左”的束缚,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的观念,等等。二是坚持高起点、高速度、有特色的发展战略。现在搞外向型经济,竞争十分激烈,起点低不行,速度慢不行,没有特色也不行,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高、快、新、特,而且要形成规模。三是加快培训外向型人才。农垦搞外向型经济当前的一个突出的限制因素就是缺乏外向型人才,要千方百计培养和引进大批外向型人才包括领导管理人才、技术业务人才等等,四是制订开明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总的经济政策上要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上要使外商有利可图,同时有利于调动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五是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深化改革相结合。搞外向型经济不能让国际惯例服从于我们的传统模式,而应该改变我们的传统服从于国际惯例,要按照效益原则和国际惯例改造企业,改革旧体制,使之适应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农垦第三产业问题

代表们认为,第三产业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农垦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应该抓住有利时机,明确重点,大力发展农垦第三产业。

1.时机。代表们认为,现在是发展农垦第三产业的最好时机。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第一、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求第三产业有相应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这个阶段,农垦系统也已经进入这个阶段。这是农垦发展第三产业的基本立足点。同时,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全国已转入全方位开放发展阶段,中央、国务院又及时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日趋国际化,沿海地区进一步开放,欧亚第二大陆桥的开通,沿边地区的开放,内陆变为前沿。这些都标志着发展包括对外贸易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正处于有利时期。在新在经济发展格局中,农垦系统有很大的优势。

很多代表指出,抓住时机发展农垦第三产业要掌握好几个环节。一是要抓早。“当别人尚未睡醒的时候,我们先走一步,就会取得主动”。上海农垦的出租汽车,广州农垦的房地产业,海南垦区的经济开发小区等等,都抓得较早。二是要抓准。抓准要靠信息,要建信息网络,要善于分析和研究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趋势,科学决策。三是要敢于争。看准以后要紧抓不舍。积极疏通渠道,争取多方支持。农垦的许多项目包括有些“三产”项目都是争来的。如海南垦区的桂林洋开发区,新疆兵团的外贸经营权包括粮食出口权等等。四是要下大力气,要有勇气克服困难,办实事,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

3.农垦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代表们认为,第三产业范围很广,不仅仅是开商店、办旅馆,它涉及到大商业、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对外贸易、文化教育,信息、咨询等等很多行业。只要条件具备都可以搞。现在不少垦区在这些方面还是空的,发展潜力很大。

有的代表指出,农垦发展第三产业有两种类型,一是为本场、本区或本系统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二是走出农场和农垦系统为全社会服务包括开拓国际市场的“三产”行业。

关于发展的重点问题,代表们认为,从总体上看,要以流通领域为主,全方位、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发展。具体而言,可以抓如下几方面的重点:一是建立各种类型的市场,培育市场体系;二是发展房地产业,农垦有土地优势,城郊垦区和开放区优势更明显;三是发展旅游业,农垦系统有许多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可以发展旅游业,并可以形成全国农垦旅游网络,独树一帜,建立农垦旅游集团或农垦旅行社;四是走出农场,进城办商业,参与大流通;五是发展出租汽车业,特别是城郊垦区可以此为重点。六是其他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的各种行业或项目,如边境区搞劳务输出,科技力量雄厚的垦区搞科技咨询等等。这些都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

3.农垦发展第三产业可能遇到的问题。代表们认为,农垦发展第三产业可能遇到如下几方面的问题,应该认真加以解决:一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对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熟悉第一、二产业,轻车熟路,容易搞不了解、不熟悉第三产业,没有经验;怕出问题。因此,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不仅要认识到第一、二产业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必须发展第三产业,否则第一、二产业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而且还要认识到发展第三产业只要选准了项目是能够有效益的,甚至比第一、二产业效益更好,前景更宽广。要有紧迫感、压力感。二是政策措施上的问题。认识到了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由于是新的行业,经验不足,政策跟不上,措施不配套,不知从何处下手。这个问题也是急待解决的。三是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利害冲突。农垦发展第三产业与地方、与各部门都可能发生冲突,产生一定的阻力。在思想上要有所准备,在行动上要积极进取。四是法规建设问题。发展第三产业,现在法制还不健全,会碰到有的事无法可依的情况。一方面要逐步建立一些相应的法规,另一方面要放胆实干。

与会代表高度赞扬上海农垦发展第三产业的成功经验,认为可以借鉴上海农垦的思路,把“立足农场,走出农场、服务城市,服务农村,面向全国,跨进世界”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思想。

也有代表指出,我国包括农垦发展第三产业不能笼统地以发达国家作参照系统和目标模式。因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达不仅依托本国的第一、二产业,而且依托于第三世界国的第一、二产业。中国发展第三产业要考虑中国国情。农垦发展第三产业要考虑农垦企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关系以及农垦内部的产业结构状况。农垦第三产业能不能大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其他部门能否为农垦第三产业发展提供第一、二产业保证。不同垦区差异很大,有的垦区第三产业可以大发展,有的垦区则不行。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办事,不能搞一刀切。


四、发展农垦高效农业问题

1.高效农业的概念。代表们认为高效农业是以提高农业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实行集体经营和规模经营,吸收、综合精细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无机农业、有机农业、持久农业等的优点,形成系统先进生产力的农业。它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产为前提,以优质为基础,以高效益为最终目标。

高效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生产的先进性。(2)技术的综合性;(3)投入的密集性和相对的经济有效性;(4)专业化商品生产性;(5)发展的渐进性;(6)资源利用的综合性;(7)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性。

2.高效农业是农垦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代表们认为,几十年来农垦农业的发展是走的以追求高产为根本目标的道路,这是长期粮食不足和实行计划经济的结果。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粮食相对比较充足,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农业生产也应该和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一样,以市场为中心,生产市场需要、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益,才能维持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有的代表指出,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搞农业,出现了很多弊端,主要表现为单一的粮食作物结构,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也只是单一农业的发展,因而效益很低。确立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可以克服以往的弊端。不仅如此,发展高效农业可以加快实现农垦农业的现代化。现代化农业是高度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农业,这正是高效农业所要求的,也是通过发展高效农业能够实现的。只有发展高效农业才能增强农垦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高效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和各种农业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农业商品率,壮大农垦企业的经济实力。同时只有发展高效农业才能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从而提高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

3.发展高效农业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有代表指出,发展农垦高效农业必须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1)高产与高效的关系。产量是效益的基础,有一定的产量才能有一定的效益。在农业低产量阶段把提高单产作为主攻方向是正确的。不能强调效益而忽视产量。高产和高效应该统一起来,在追求农业产量的同时,要在品种安排上注意以市场为导向,争创优质、适销对路。(2)市场和计划的关系。农业生产只有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才能真正成为高效农业。计划要克服盲目性,要服从于市场。(3)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的关系在粮、棉、油、肉等农产品计划与价格彻底放开之后,只有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外向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粮食生产在多数国营农场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在发展高效农业中不可过分忽视或放松粮食生产。

4.发展高效农业的对策。代表们认为,发展农垦高效农业主要应该采取如下几方面的对策:(1)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只有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流向生产第一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使农业最终成为高效农业。(2)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3)增加对农业的物质投入。一是增加直接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4)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5)狠抓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做到适销对路。(6)深化改革,为发展农垦高效农业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农业经营者的自主权,使农业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