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垦经济运行分析评价

时间:2020-04-21 作者:李红梅 赵霞 马宏阳 来源: 点击次数:15962

摘要:在“十三五”这一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党和国家对农垦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利用《中国农垦统计年鉴》中数据对“十三五”时期农垦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十三五时期”农垦经济表现出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渐改善和经济效益稳中有进的特征,但也存在投资效益系数较低、产业结构与地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据此,本文提出了继续深化改革、增加科研投入、推进产业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四点建议。
关键词:“十三五时期”,农垦经济,经济评价

农垦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红梅等,2012),作为我国国有经济的骨干,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伴随着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农垦经济蓬勃发展,二三产业生产规模屡创新高,产业贡献率不断增强,而2015年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对农垦经济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检验农垦改革发展的成果,并对新时期的产业经济运行状况做出评价,本文利用《中国农垦统计年鉴》(2016-2017)中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农垦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一、“十三五”时期农垦经济规模情况

(一)经济规模再创新高,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十三五”期间,农垦经济规模突破7000亿元大关,当前总产值[ 本文中产值均以增加值计算]为7913.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1907.51亿元,占比24.1%;第二产业产值为3570.30亿元,占比45.1%;第三产业产值为2435.81亿元,占比30.80%。三大产业产值较“十二五”时期均显著上涨,且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突破30%,并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其产业经济贡献率也首次突破第二产业,为48.41%,居三大产业之首,已成为拉动农垦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快于全国水平

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当前农垦总体经济增长率为7.44%。具体来看,一产经济增长率为5.92%,高出全国同期水平2.02个百分点;二产经济增长率为6.93%,低于“十二五时期”16.98%的年均增速,但高出全国同期水平0.83个百分点;三产经济增长率为9.44%,低于“十二五时期”的16.98%,但高出全国同期水平1.44个百分点。

(三)工业行业经济规模缩水,服务业行业经济规模扩张

当前农垦经济中有5713家工业企业,较“十二五”期末减少了13.48%,固定资产总值为3363.61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减少了16.07%,企业规模与资产规模双缩水。而建筑业企业为4010家,较“十二五”期末减少了6.11%,固定资产总值为232.22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减少了28.25%,2017年全年施工面积为17370万平方米,较“十二五”期末下降8.62%,建筑业遭遇寒冬。
在服务业方面,虽然交通运输业企业较“十二五”期末有所减少,为33682家,但固定资产总值却增加了29.91%,行业规模集中度增强。其他服务业行业增长较快,与“十二五期末”相比,批发零售业企业增加了32.68%,固定资产总值增长了29.35%,行业规模扩张速度较快;餐饮业企业数量增加了23.12%,固定资产规模增长了12.49%;其他服务业企业数量规模增加了7.94%,但资产规模大幅增长了92.10%,为316.02亿元,行业经济蓬勃发展。

(四)固定资产规模实现突破,二三产业吸引投资能力较强

“十三五”期间农垦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5000亿元大关,高达5231.08亿元,增长率为22.2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0%。其中,一产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16.47亿元,较“十二五”期末有所减少,但变动幅度不大,但占比降低了1.14个百分点,仅为9.87%;二产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571.55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长了11.83%;三产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143.06亿元,增长幅度较大,为13.22%,且占比逐渐提高,为40.97%,较“十二五”期末增长了0.97个百分点。

二、“十三五”时期农垦经济结构情况

(一)产业经济结构有所改善,但仍存在结构性问题

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当前农垦经济中一二产业经济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经济比重逐年增加。其中,一产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25.62%下降至24.10%;二产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45.38%下降至45.12%;而三产经济比重则首次突破30%,为30.78%,表明第三产业在农垦经济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也反映出农垦经济在向产业融合逐渐发展。但与全国经济结构相比,农垦经济中第一产业经济比重高出16.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经济比重低出20.85个百分点,表明“十三五”期间农垦经济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结构性问题,第三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质量与水平仍有待提升,而第一产业经济比重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垦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二)地区经济结构不平衡,二三产业经济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

当前农垦经济在地区结构上表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的不平衡特征。在垦区经济产值占比上,西部地区产值比重为36.52%,东部地区为33.49%,而中部地区仅为17.83%,显著低于东西部地区。在二三产业经济发展上,相比“十二五”期末,中部地区经济占比出现了明显下降,二三产业经济向东西部地区转移。当前东部地区二产经济比重由23.13%增加至29.74%,西部地区保持在39%左右,而中部地区则由37.47%下降至30.31%。第三产业经济也表现出此种特征,当前东部地区三产经济占比由25.30%大幅上升至43.45%,西部地区小幅增加了1.79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则由33.98%下降至14.36%,二三产业经济呈现萎缩态势。

三、“十三五”时期农垦经济效益情况

(一)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农垦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为11.61万元/人,较全国同期水平10.65万元/人高出9.00%。具体来看,一产劳动生产率为6.12万元/人,远高于全国同期水平的3.13万元/人,表明“十三五”时期农垦在农业现代化改革发展中成效显著,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二产劳动生产率为20.99万元/人,高出全国同期水平15.33万元/人36.92%,产业经济运行效率良好。三产劳动生产率为12.22万元/人,略低于全国同期水平的12.25万元/人,有待进一步提升,也从侧面反映出农垦经济中第三产业仍为薄弱环节,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经济质量具有上升空间。

(二)投资效益出现下滑,第一产业具有竞争优势

2017年农垦经济总体的投资效益系数为1.51,较2016年下降了12.21%,表明农垦经济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创造经济价值的效益有所下滑。但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垦经济的投资效益系数仍然具有优势。其中,一产投资效益系数为3.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47%,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二产投资效益系数为1.39,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11%,表明农垦经济中第二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对资产的利用率较低;第三产业投资效益系数为1.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9%,资产扩张与经济增长相对稳定。

(三)盈利能力稳中有进,第二产业利润较高

当前农垦经济营业盈余总额为2606.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585.91亿元,占比22.48%;第二产业为1366.45亿元,占比52.42%;第三产业为654.23亿元,占比25.10%,表明第二产业仍为农垦经济中创造利润的主要产业,其盈利水平超过了一三产业之和。从盈利能力来看,当前营业盈余占产值总值的比重为32.94%,反映出“十三五”期间农垦经济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其中,一产营业盈余比重为30.72%,与“十二五”期间变动不大;二产营业盈余比重为38.27%,盈利能力相对较强,比“十二五”期末增长了4.42个百分点;三产营业盈余比重为26.86%,不足三分之一,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十三五”时期农垦经济运行存在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农垦经济在“十三五”期间存在以下问题:

(一)投资效益系数下滑,扩大再生产能力有所减弱

“十三五”期间农垦经济整体的投资效益系数呈现下滑趋势,2016年整体投资效益系数为1.72%,较“十二五”期末增长了14.67%,而当前整体投资效益系数为1.51,降低了12.21%,表明农垦经济再利用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再生产、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有所减弱。

(二)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相对薄弱

虽然“十三五”时期农垦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渐改善,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仍然具有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较低的特征。虽然第三产业经济增速较快,但发展质量仍然有待提升,经济产值比重仅为30.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18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为12.22万元/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25万元/人。

(三)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中部地区经济出现萎缩

从垦区经济产值来看,中部地区占比仅为17.38%,远低于东部地区的33.40%和西部地区的36.52%,经济发展水平较弱。此外,中部地区的二三产业经济也开始向东西部地区流失,相比“十二五”期末,中部地区二产产值占比下降了7.16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则增长了6.61个百分点;而三产产值的流失更为严重,中部地区三产比重下降了19.62个百分点,其中18.15个百分点流入了东部地区。

五、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国农垦经济稳中有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继续深化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使其向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进一步转变,从而减轻农垦的职能负担,促进垦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贾大明,2011)。二是增强农垦经济中的科研投入强度,重点突破种业、农机制造等关键技术环节,改善工业企业的设备与工业条件,增加对于劳动力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利用效率(韩俊和武振军,2012),从而增强生产效率与盈利能力。三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继续推进农垦经济向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建立产业园区等方式促进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挖掘农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功能。另一方面,应加强“互联网+农业”的建设进程,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新兴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庄园农业等新型经营方式,推动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开展垦区跨区域合作,特别是东部地区垦区与中部地区垦区的合作,通过经验交流、经济合作和人才派驻等方式帮助中部地区垦区提升其在技术和管理中的水平,从而促进中部垦区经济发展,实现东中西部垦区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叶维佳,徐嘉忆.“十一五”期间农垦第二、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11):78-82+111-112.
[2]贾大明.推进我国农垦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18-23.
[3]韩俊,伍振军.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是农垦系统改革的方向[J].经济纵横,2012(02):24-30.


作者单位:李红梅,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赵霞、马宏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