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农垦领跑农业现代化

时间:2003-10-28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468

  当前,各地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点。不少地方的领导带着干部跑广东、福建、浙江,哪儿富就奔哪儿,一年到头,忙忙碌碌,项目带回一箩筐,可当地的农村经济却很少有大起色。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9月18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与省农垦总局共同签订《农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种植业、畜牧业、农机具配套推广应用、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拥有3100多万亩耕地,商品粮生产能力在75亿公斤以上,拥有全国领先的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实用技术,是全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农业企业集团。哈尔滨市长石忠信认为:哈尔滨市实现与农垦联合,关键是发现了身边的优势。哈尔滨将把握住这次与省农垦总局全面实现合作对接的契机,将各县的优势项目重新整合,借“大农垦”改造传统“大农业”,带领农民奔小康。   优势辐射周边农村   农垦作为农业战线的“国家队”,代表着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农垦在改革开发之初就承担起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以先进生产力示范农村的历史任务。几十年来,农垦以其不懈的努力在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从总体上看,农垦在农业的装备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等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农村的前列,并且在主导产业上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集团军”,较之我国农村农民一家一户的单兵作战更具优势。农垦的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的生产模式,还对一些地方的农村起到带动作用。如近年来,黑龙江农垦总局就充分利用了垦区科技、种子、机械、加工等优势,围绕市县农村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他们将垦区的科技示范园区发展为周边农村的现场培训基地,积极为农民提供优质栽培技术;利用垦区先进的农机具,实行跨区作业,开展深松整地、收获作业服务。嫩江县前进镇新华村的一些农户多年没有翻过地,土壤出现板结,而一些农户使用垦区的农机,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耕地,不仅深松整地达到35厘米以上,起垄直、质量好、效率高,还提高了农田耕作水平和单产。过去,农民收割大豆需要10多天,现在农场收获机作业只要3~5天,为农村秋整地赢得了宝贵时间,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秋整地任务的完成。仅垦区的龙头企业九三油脂集团就在大豆主产区建立了30多个异地收购站,已在齐齐哈尔、北安、嫩江等市、县建立了生产基地,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大豆生产。   正是因为黑龙江垦区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发挥了示范作用,2000年8月,江泽民同志为垦区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   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光靠“北大荒”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各垦区围绕农垦优势产业,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加大了龙头企业建设的力度。而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垦区和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北京、黑龙江、海南、辽宁、广东、宁夏、甘肃、江苏等垦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了显著的增长态势。目前,农垦系统上市企业已达20多家,这些企业已成为带动农垦经济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元”“光明”“完达山”“海河”……一提起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谁都知道它们是我国奶业的著名品牌,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知名企业都是农垦系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农垦系统突出发展奶牛饲养业,鲜奶市场消费的不断扩大,对奶牛饲养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呈现出畜牧业投入增加、奶牛饲养向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优势更加明显等特点。全系统良种及改良种奶牛57.8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9.77%。乳制品生产和加工业已成为部分垦区重点发展的产业。   完达山乳业集团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垦区完达山下的八五一一农场场办乳品厂,经过30多年的奋斗,该企业依托本场和垦区其它奶牛基地,已发展成现在的跨农场、跨地区,中外驰名的乳业集团,目前日处理鲜奶达到406吨,带动全省养牛户10万多户,户均收入达2.5万元。2002年,完达山乳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65亿元、利润总额5136万元。   “完达山”,成了城乡皆知的知名品牌。据统计,目前的农垦系统大中型骨干企业中,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占70%左右,生产的产品包括一些具有农垦特色的产品,如乳品、糖、酒、药、橡胶等,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企业中还不乏一大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津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甘肃农垦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宁夏西夏王葡萄酒业(集团)公司、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农垦九三丰缘麦业有限公司等等。   农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丰富的土地资源。东北的粮食大豆基地、新疆的棉花粮食基地、南部和西南部的天然橡胶基地、东部沿海的各种专业农场,以及大城市的奶业基地等等,无不是建立在农场开垦之处。去年以来,农垦系统紧紧围绕这些优势产业基地,制定并启动了“农垦发展行动计划”,除了继续加强建设现有龙头企业外,还抓紧培育壮大新的龙头企业,以期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化的带头作用。   强大的产业体系   实现农业现代化,除了要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大企业作龙头,起带动作用外,还要有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是规模要大,更重要的是结构要优、现代化水平要高、竞争力要强。在这方面,农垦系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效果显著。   一是形成以特色区域布局为基础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带。目前根据我国农业区划和各垦区农业生产功能设计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已启动实施,各垦区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如黑龙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7个垦区专用小麦产业带和生产基地,黑龙江、内蒙古垦区的优质专用大豆产业带,新疆、湖北等垦区优质棉花产业带,云南、海南垦区的天然橡胶产业带,广东、广西等垦区的甘蔗、机制糖产业带等。   二是积极实施农垦发展行动计划。根据农垦发展行动计划的安排,许多垦区通过整合资金、科技、装备等资源,重点加强了种业、乳业、大豆、无公害食品、天然橡胶等优势产业及其关键环节的建设,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增强农垦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狠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要求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各垦区进一步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的面积,使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特别是奶牛饲养的规模化、专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内蒙古兴安盟农垦在结构调整中以发展草业、畜牧业为突破口,对传统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首先立草为业,引种入牧。他们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职工种草养畜。近几年,兴安农垦先后引进西门塔尔牛、澳洲美利奴羊等国内外优良品种200余头(只),到目前,畜群改良畜比重已达97.8%。兴安农垦实施的林、粮、草、饲四元结构的生态型畜牧业,将大农业的相关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个产业体系中。   农垦系统将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全面提高农垦产业体系在不同层面的现代化水平,最终实现与国际产业体系的全面接轨,同时,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化专业集团,使之成为农垦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   艰难的改革之路   2002年,农垦战线一举扭转了连续5年亏损的困难局面,全年实现盈利21.11亿元,比上年增加28.71亿元,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3.51亿元,比上年增长9.91%;人均收入达3380元,比上年增长5.72%。可以说,农垦迈出了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坚实的步伐。   虽然农垦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可是冷静分析一下长时期以来农垦一直亏损的原因,可以发现农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由于历史形成的体制上的原因,农垦系统的社会负担和历史包袱沉重,全系统每年社会负担达60多亿元。农垦企业在承担经济建设的同时,还承担着巨大的公检法、教育、卫生等事业建设和经费开支,这种不合理的双重负担,严重影响了农垦企业的正常发展,这也是造成垦区长期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据1999年统计,广西农垦集团自办中小学82所,教职工1928人,在校生2.6万人;政法治安机构39个,专职政法、治安人员318人;全年政策性、社会性支出2631万元,占亏损的13%。这些费用除国家给予少量补贴外,大部分都需企业负担。此外,企业自办卫生机构58个,全年支付医疗机构经费770万元。这些大都是福利性开支,而企业却要为此支付大量的资金,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1/3。黑龙江垦区2002年社会经费支出达29亿元,平均每亩耕地需承担99元,远远高于市县农村每亩承担约40元的水平,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职工收入的提高。   同样是由于历史形成的体制上的原因,与地方相比,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在垦区得不到落实,农业征税不返还,享受不到对农业的风险补贴和对种粮职工的生产直接补贴。黑龙江九三分局一年给嫩江县纳税8000万,可今年遭遇大灾,该局却因市县不执行而享受不到省政府颁布的减免税收的有关政策。   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和种种困难,农垦系统并没有一味的“等、靠、要”,而是不断加强协调,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经过努力,目前全系统已有65%的在职职工和74%的离退休职工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32%的在职职工和28%的离退休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47%的垦区人口纳入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垦区的社会负担。   近年来,各垦区还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加大社会职能剥离力度。目前,上海、浙江、沈阳等垦区企业所办学校已基本移交完毕。河南、山东、青海等垦区的部分农场已将所办的医院、中小学校和公安派出所移交给当地政府统一管理。湖南、湖北等垦区的当地政府在大农场设立了管理区并赋予其财税权力,同时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区域内政治、经济、社会等事务。   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农垦农业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政策,比争取多少个建设项目都重要!这是广大农垦人取得的共识。在目前农垦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农垦主要立足于把已有的政策落实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益,把中央的政策在各省落实好、把省里出台的政策在各地落实好。有了政策的支持,加上农垦人的拓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喻人旺)   资料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责任编辑:中国农垦信息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