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中国农垦事业的历史贡献

时间:2021-11-29 作者:刘成果 来源: 点击次数:29472

编者按:2021年10月12—13日,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在陕西省延安市召开2021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邀请原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以“中国农垦事业的历史贡献”为主题作了主旨报告。报告从10个方面对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以来农垦事业80年的历史贡献进行了深刻阐述。现将报告刊登如下,供各垦区学习参考。


农垦事业的诞生、发展和壮大,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我总结为十大贡献。

第一个贡献,中国农垦为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作出了历史贡献。主要是指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包围封锁和日军疯狂扫荡,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毛泽东同志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掀开了大生产运动的序幕。1939年,中国农垦的第一家农场“光华农场”在延安诞生。1941年3月,王震将军奉命率领八路军120师359旅进驻南泥湾开荒,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累计开荒26.1万亩,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与此同时,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华中等各抗日根据地都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打破日寇封锁、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同志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贡献,中国农垦为保障国家战略物资的供应作出了历史贡献。主要是指突破北纬17度大规模开发天然橡胶。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物资禁运,其中就包括作为战略物资的天然橡胶。党中央果断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国自己的橡胶基地”的战略决策。1951年政务院作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并在广州成立华南垦殖局,叶剑英同志出任首任局长。在众多科学家和农垦人的努力下,打破西方“北纬17度以北无法种植天然橡胶”的论断,在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创建了我们自己的天然橡胶农场,解决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卡脖子”的一道难题,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满足国防军工需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这一贡献,不单是在国内,在当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斯大林听说中国种植橡胶成功,专门发来了贺电。截至2020年底,我国植胶面积1710万亩,干胶年产量约80万吨。

第三个贡献,中国农垦为屯垦戍边、繁荣稳定边疆作出了历史贡献。这主要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和其他先后进行的边境地区开发。1954年,中央决定在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使屯垦戍边战略在亘古荒原、戈壁荒滩和崇山丘陵中有了可靠的载体,创造了屯垦戍边、维护民族团结、发展边疆经济的奇迹,谱写了“天山南与北、屯垦在戈壁、戍边保安全、民族共发展”的恢宏历史篇章,形成了宝贵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中国农垦的边境农场成为了屯垦戍边、治国安邦、发展边境贸易、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战略力量。

第四个贡献,中国农垦为保障国家粮食供给作出了历史贡献。主要是以北大荒开发为主体。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党中央指示“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培养干部、积累经验、示范农民”。1946年7月7日,中共东北局通过了《东北的形势与任务》(史称“七七决议”),明确在东北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此后,北大荒人点燃了建设关外军垦农场的“星星之火”,赵光农场、宁安农场、查哈阳农场等军垦农场在决胜东北的解放战争中应运而生。上世纪50年代中期,王震先后率领铁道兵和7万转业官兵挺进北大荒,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几十年来,先后由14万复转官兵、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及众多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绘就了“东北黑土地、屯垦七十载、塞外稻花香、中华大粮仓”的壮美历史画卷,培育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如今,北大荒形成了450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全国农垦粮食生产能力接近700亿斤,商品率超过9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了关键时刻抓得住、调得动、用得上的“米袋子”,起到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

第五个贡献,中国农垦为保障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作出了历史贡献。这主要是为城区提供菜篮子、奶瓶子,甚至包括衣柜子。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国家有计划地在新疆内陆地区、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区和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等沿海、沿江地区垦荒造田,集中兴建了一批以粮棉生产为主的国有农场。目前,新疆兵团的棉花开发在全国占有很大比重,长绒棉生产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为解决大中城市副食品供应问题,农垦系统在京、津、沪以及其他大中城市的郊区,建立了一大批以生产副食品为主的国有农场。经过70多年的发展,这些农场成为大中城市副食品供应的重要来源。中国农垦培育了光明乳业、三元股份、北大荒、燕塘乳业、亚盛集团、西部牧业、苏垦农发等近30家上市公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持续优化升级,保供能力加快提升。

关于农垦奶业的贡献,我这里要多说几句。我在奶协工作了两届,中国奶业协会在编撰《中国奶业史》的时候,系统总结了农垦奶业在中国奶业的历史贡献。在王震将军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专门写了一篇缅怀文章:王震将军——新中国奶业的开拓者。中国农垦奶业在全国奶业中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奶牛育种的先行者;二是中国奶业协会的创建者;三是新中国奶业的奠基者;四是中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开拓者;五是中国著名奶业品牌的缔造者;六是现代奶业建设的示范者。上世纪50年代双职工大量涌现,婴幼儿奶粉供应十分短缺,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接受毛主席和周总理批转的群众来信,认真承担起这个任务。从南到北、从城到乡,到处宣传发展奶业的重要性并具体抓落实,从育种开始,到奶牛饲养、再到牛奶加工,一条龙地抓,使得现在的农垦奶业在全国奶业中占据这样一个位置。现在中国奶业市场上,大品牌几乎都和农垦有关,包括世界前十的伊利集团,是在内蒙古大黑河牧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完达山是王震将军一手缔造的。上海光明、北京三元、南京卫岗、广东燕塘、重庆天友、沈阳辉山、昆明雪兰、新疆西部牧业等,都是农垦系统的。现在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飞鹤乳业,原来也是黑龙江赵光农场的品牌,董事长冷友斌就是北大荒人。

第六个贡献,中国农垦为丰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作出了历史贡献。1986年,王震将军为当代中国丛书农垦卷——《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亲自撰写卷首语,题目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在1991年《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办好国营农场报告的通知》中,国务院正式肯定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里,又肯定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这次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里面,南泥湾精神在列,这是中国农垦精神的源头;北大荒精神在列,这是中国农垦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兵团精神在第一批里没提到,但是在《人民日报》陆续发表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里,前十位就有兵团精神,还有专门的评论,这也是农垦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已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第一批里,暂没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我认为不是这个精神不够格,可能是我们自身宣传得不够、汇报得不够、争取得也不够。下一步的第二批,我认为应该理所当然地列进去。理由:一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老一代革命家率领几代农垦人在开发农垦事业中形成的,是农垦人的共识,是农垦最大的政治优势,一直起着凝聚、驱动、导向、规范和辐射作用;二是它符合共产党精神的精髓要义和价值追求;三是党中央、国务院早有规范表述;四是农垦精神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完全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做工作。农垦精神列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这是农业农村部的光荣,是农垦系统的光荣,也是对老一代革命家和几代农垦人开拓的农垦事业的肯定。

第七个贡献,中国农垦为国家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历史贡献。农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是由军旅文化、知青文化、垦荒文化、农耕文化、边陲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元素杂糅在一起形成的。这种文化发扬了民族文化传统,也继承了红色文化基因,所以是具有先进性的。从有形的角度来说,农垦系统认真参与“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涉及几百个农场、超百万职工、近400万人口,在几万公里的边境线上,与17个国家接壤,和40多个民族相处,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兴办图书馆、文化室,建设电视台、广播电台、博物馆等等,对整个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作出了示范引导。

在农垦系统诞生了很多文化经典、文化精品,歌曲《南泥湾》唱得很响,唱得时间长,唱得地域广,到现在一直在传唱。这是大音乐家马可作的曲,贺敬之老部长作的词,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绝对是经典。《南泥湾》这首歌应该成为农垦进行曲,永远唱下去。除了《南泥湾》,还有《草原之夜》,韵律非常优美,意韵非常悠长,它诞生在新疆兵团农四师,由张加毅作词、田歌作曲,这首歌也应该是经典。还有《北大荒人的歌》,把北大荒人和北大荒的关系、北大荒的环境、北大荒的事业唱得淋漓尽致,所以一唱就流泪,这些都应该是经典。还有小说《雁飞塞北》等,《老兵新传》《北大荒人》《戈壁母亲》等一系列影视作品,《第一行脚印》版画,这些都是精品经典,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对鼓舞农垦人发挥了巨大的正能量。

另外,农垦系统还保护了一批文化精英。在农垦开发期、也是高潮期,王震将军把受冲击的、甚至划成右派的一批文化精英,放在了农垦系统,让他们经受考验、经受锻炼,也给他们一个体验生活的机会。这里有著名作家丁玲、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著名学者诗人聂绀弩,还有诗人艾青、著名的漫画家丁聪等一大批,这都是绝对的精英。既是对他们的锻炼、改造,也是对他们的保护。通过生活体验,他们又创造了一批精品,如丁玲的《风雪人间》《杜晚香》,她晚年创作的高峰,都是在农垦期间诞生的。所以说,农垦的文化贡献也是巨大的。

第八个贡献,中国农垦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历史贡献。农垦艰苦的环境、优良的作风、崇高的精神,培养、锻炼出一批有用的人才,甚至是拔尖人才。这里面有的成为政治家、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成为理论家,有的成为企业家、金融家,很多艺术家也是在农垦环境中诞生、培养和涌现出来的。这里我无法一一点出他们的名字,一是时间有限,二是难免挂一漏万。尤其是知青那一批,他们接受的锻炼,在他们自己的记忆中是最清晰的;他们成长经历中,农垦的这段历史记忆也是最深刻的,他们普遍认为,在农垦的这个阶段,是人生中收获最大的时期。

第九个贡献,中国农垦在示范农业农村发展方面作出了历史贡献。农垦自诞生之日起党和国家就寄予希望,要示范农村。首当其冲的是机械化的试验示范。2020年,农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新疆兵团的棉花机械化和节水灌溉,广东、广西农垦的甘蔗机械化,都为全国作出了示范。现在农垦系统不只是机械化,而且向工程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今年农垦丰收节我在北大荒红兴隆友谊农场亲眼看到水稻、玉米收获的壮观场面,无人驾驶、全自动,令人震撼。在农业科技上,农垦也是一直起示范作用。2020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黑龙江北大荒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是76%,全国农垦肯定也大大超过60%。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农垦也起到示范作用,我们的师部、团场,包括黑龙江的一些管局,全是小城镇,几千个小城镇星罗棋布。这些小城镇都是按规划建设的,农垦人做到了耕耘在广袤的田野上,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里。

示范领域还体现在绿色发展的示范。绿色食品这个概念首先发源于农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农垦率先提出发展绿色食品,首先在黑龙江垦区建基地,黑龙江农垦第一个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后来逐渐辐射到全省,现在绿色食品已发展到全国,形成了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了新发展理念的一部分。当时提出绿色食品这一概念,不是盲目的,是从处理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粮食安全之间关系角度提出的,是很自觉的。现在绿色食品在全国喊的震天响,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源头在农垦,这也是农垦在示范方面的重大贡献。

另一个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把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连进来,示范引导农村。1978年,国务院决定在农垦系统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当时,重庆农垦最先创办了长江农工商联合公司,明确提出了实行一体化生产经营。1978年农垦开始搞,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才逐步搞起来,现在全国都在推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往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第十个贡献,中国农垦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作出了历史贡献。大家可能并没有太多在意,实质上在改革方面,农垦系统很多事情在国有企业领域都是领先的。第一个就是1979年的财务大包干,“大包干”这项改革农垦最先搞,而且当年就见效,实现全面扭亏为盈。这之前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的是盈余全部上交、亏损由国家补贴的统收统支财务体制,导致企业缺乏改善经营管理的内生动力。“大包干”解决了企业吃国家财政“大锅饭”问题,改变了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盈利亏损一个样”的状况,调动了农垦企业改善管理、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性一起来,马上就扭亏为盈。

另一项改革,就是1983年开始的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当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国有农业企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同时,推行“两自理”“四到户”,“两自理”就是生产费和生活费由家庭农场自理;“四到户”就是土地承包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风险到户,将工资取消计入档案,这项改革实质是计酬方式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职工不再端企业的铁饭碗,走在国有企业改革前头。

还有就是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来农场职工进了企业门,就是铁杆农场人。农垦的用工制度改革,就是将固定工变成合同工,签定合同,干好就干,干不好就别干。这几项改革连起来,就是砸铁锅、摔铁碗、撅铁杆。“砸铁锅”,就是企业不吃国家大锅饭;“摔铁碗”,就是职工不端农场的铁饭碗;“撅铁杆”,就是取消固定工,实行合同制。

还有一项是住房制度改革。1984年,黑龙江农场职工的住房开始商品化,就是以优惠价格将住房作价卖给职工,允许继承和出售。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关于农垦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报告〉的通知》要求,“职工住房制度要进行改革。农场过去建设的职工家庭宿舍,可以合理作价卖给职工。今后新建职工住房,由农场统一规划,分配建房基地,职工自建或自建公助。”各垦区和农场积极推进职工住房制度改革,职工住房迅速得到改善,也一举解决了企业的包袱。这些涉及国有企业重大制度的政策,农垦系统都是走在前面的。

以上是我个人对农垦从南泥湾大生产以来80年历史贡献进行的一些回顾与思考,肯定是很不全面的。我建议大家要系统回忆、认真总结农垦在各个方面的贡献,进一步挖掘并加以丰富。目的一是不忘历史,增加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便于新时代找准位置、体现价值,更好地往前走。

我们的位置在哪?要牢记几个关键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系中的“国家队”,屯垦戍边的“稳定器”,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农业领域里的“航母”,大宗农产品供给的“顶梁柱”,农业走出去的“排头兵”,农业科技进步的“领头雁”。农垦实行集团化企业化改革以后,农垦不是没了,而是新了、活了,江苏农垦集团就是生动的证明。全国各垦区差异性很大,地理区位、资源禀赋、规模大小各不相同,一定要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搞好示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我用著名诗人郭小川长诗《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中的两段作为我发言的结尾:“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本文刊载于《中国农垦》2021年第12期)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