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为什么要写农垦史

时间:2020-03-09 作者:刘成果 来源:《中国农垦》 点击次数:21577

一、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说法非常多。

哲学家黑格尔说:“历史是结合事件的客观和主观的两个方面。”英国著名诗人雪莱说:“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这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的定义。德国史学家戈・洛曼是这样表述的:“史书描述的对象是历史中的新事物及新事物怎样在旧事物中产生,在旧事物中预先形成的,而它一旦诞生,又怎样取得它那完全独立的性质,它又怎样和无法预料的世界情势和人物的偶然性及个人意志使用的强制手段等掺杂在一起的。”讲得挺长,但仔细品味,他把历史说得挺深透的。所以历史真正怎么定义,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工作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说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跟我说,历史是“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我觉得,这确实比较贴切。还有一些说法,比如:“历史是先人走过的路上留下的脚印”、“历史是真实的记录”,还有更简单的说法,就是:“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历史很重要,历史值得记忆。我们现在撰写农垦史,也是为了留住这个记忆。不单值得记忆,而且永远都不能忘记。忘记历史,就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该向哪里去。正如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所说:“今是古的延续,古是今的由来。”不知过去,何以未来。最近黑龙江著名作家贾宏图写了一本《风光无限宝泉岭》,让我写序,我把这序的题定为“一部寻根铸魂为实现北大荒梦注入正能量的力作。”历史是根脉,文化是灵魂。他的这部著作,实质上写的是宝泉岭农垦的发展史,很感人。我曾经在北大荒工作过,看了他的书,几次都想掉泪。这样史诗性的著作,就是为了让我们把根留住,把历史记住。习近平最近讲过这样一段话:“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五六十年代有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叫作“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大家都认为这是列宁说的,实际是在一出儿童剧中,列宁扮演者的一句台词。虽然在列宁原著中找不到这句话,但这句话却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历史里有什么

(一)历史饱含着知识、智慧和思想。中国的历史是五千年来亿万人智慧的结晶。历代名人、名篇、名著、名言都是智慧的浪花,无数智慧的浪花组成了智慧的大海。任何个人智慧,都超不过历史。要增长智慧,激发才智,获得成功,就必须向历史学习,到史海里去遨游。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发表一个宣言,呼吁“人类如果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外国人尚且如此,我们自己当然更应该学会借鉴这些经世致用的历史智慧。

(二)历史承载着文化、文明和传统。历史传承着民族的根脉,这种文化、文明和传统,就是民族的基因。这种基因是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柔中有刚,是国家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文化、文明和传统是由历史承载的,所以历史实质是国力。甚至国家的发展道路也是由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就是历史的必然。

(三)历史镌刻着经验、教训和规律。历史作为人类社会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律的总结,不但值得重视,而且应该借鉴。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就是历史。习近平同志在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历史的经验要借鉴,历史的教训要汲取,历史发展的规律要遵循。

(四)历史蕴藏着精神、营养和力量,也蕴藏着方向、梦想和价值观。你若看过史书,尤其是那些名人、名言,就会觉得一切好的东西都在历史里蕴藏着。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直到近代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什么,这就是主义、信仰。晚清虽然衰败,但也有好人,也有好的思想和境界,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精神、是力量、是信仰、是价值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是值得永远记忆的,而且必须好好学习的。

三、历史的功能价值是什么

(一)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大家常说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是这个道理。历史是教科书,而且是百科全书。马克思说:“我们只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历史学。”所以历史就成为必修课。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明确提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历史博大精深。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不能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不能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妄自菲薄。”例如春秋时期,中国人性格阳刚武勇,思想灿烂绚丽,极富进取心和创造力,到处都是慷慨悲歌、侠肝义士,出现了至今令我们神往的诸子百家,洋洋大观,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最早的,所以中华文明是最古老的。历史上像这样的辉煌,除晚清以外,历朝历代都有。所以要从中华文化历史中重新获得新东西,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更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特别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择善取之,择不善去之,这样就变得明智,少走弯路,不犯错误,防止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历史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帮助人们打开历史这座知识宝库的大门、走向成功的大门。中华文明的成功,是以无数个体中国人的成功为基础的,而所有个体中国人的成功,也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浸染和熏陶的结果,而且人们成功的大小,也一定是和他们掌握的历史知识的多少成正比的。历史这把钥匙,还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历史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好地展望将来。正如恩格斯所说:“从以前的种种现象中都可以找到现在甚至将来各种现象的胚胎和萌芽。”当历史向你展现一件件事件的时候,也教会你如何从已有经验中打破旧思想的牢笼,去发现、发展新的思想。

(四)历史是一支火炬。历史这支火炬不仅可以在黑暗中照亮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更重要的是起到精神指引的作用。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要了解民族的历史,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文化的深处是什么,那就是民族的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是价值观。所以历史的功能不单单是传承知识,而是把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诸如爱国、和平、自强、诚信、奉献等等民族精神,变成人们生命的自觉,接受这些精神的洗礼,这才是历史本质的属性,这才是历史的终极价值。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飚突进,就越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精神营养。

四、对待历史的态度

对历史的态度,我归纳为“六个要”:要尊重,要敬畏;要学习,要研究;要传承,要借鉴

我理解历史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长,二是变,三是有规律。历史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个已经完结的过程,而是过去和现在,甚至是将来永无止境的交替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条笔直的线,变是历史的本质。但在充满变数的过程中,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史学要研究的,就是找到这种规律,这是史学的核心。

撰写农垦史,也是要把农垦研究透,把农垦发展的规律研究透。如农垦的体制问题,通过历史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次不合理的体制变动,都造成农垦生产力的破坏,我们就是要通过写农垦史,把这个规律找出来,找到什么样的体制更加适应农垦的发展、更加有助于农垦的发展。对历史的态度,就是要记在脑子里,吃在心里,把历史变成我们自己的,这样我们才能和历史一起进入永恒。不然的话,我们就将成为历史潮流的掉队者。农垦有种精神叫“艰苦奋斗”,有些人忘记了艰苦奋斗,农垦内部现在出事的个别人,就是忘记了农垦艰苦奋斗的历史,把历史忘了,随心所欲,想怎么地就怎么地。所以,被历史淘汰了。尽管有个别人出事了,但农垦还是农垦,兵团还是兵团,北大荒还是北大荒,光明还是光明,无关大局。因为农垦还有个特点,就是农垦英雄的群体性,不能因为一两个人出问题,整个农垦就灰头土脸,垂头丧气。事实不是那样,农垦的历史最终是农垦人这个群体写就的。

关于农垦史,撰写目的就是要总结过去,探索规律,捕捉新的机遇,把握发展方向,开创新的未来。总的就是要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写出来的东西要有价值,可读可鉴。关于史与志的区别,志是一种客观的记录,史不仅是客观真实的记录,还要有作者主观的叙述、描述和论述;志是一种整理和编辑,而史是研究和撰写,要有分析和评价;志,一件件事件可以单摆浮搁,而史则要讲究通。即横通、纵通、会通。横通是共态时各个领域互通。纵通是历态时全过程贯通,而且要在横通、纵通的基础上,通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称作会通。


上述三点是基于我个人的粗浅理解和体会,仅供大家参考。对写好农垦史我充满了信心,有利条件很多,一是基础材料很丰富,各地都有长期广泛的积累;再一个是各垦区都很重视,有这两条就是基础;另外有我们这支专业队伍,当然不止在座的这些了,把这些力量凝聚起来,作用发挥好,我相信一定能把农垦史写好。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本文系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农垦史研究分会名誉会长刘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农垦史研究分会举办的第一期农垦史培训班上的讲话。有删改)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