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夏”,苏垦农发新洋分公司交出一份亮眼的“降本”成绩单:小麦生产成本仅为900元/亩,较去年同期显著下降80元/亩!其中,农药与肥料成本下降贡献70元/亩,农机作业费下降贡献11元/亩。这一突破性成果的取得,源于分公司在精细化管理、农机创新与考核激励方面打出的高效“组合拳”。
考核“指挥棒”精准发力是激活一线动能的关键引擎。上半年,新洋分公司围绕农业生产开展专项检查10余次,通过通报与奖惩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在优化考评体系方面,创新引入“完成率”目标导向机制,在保留传统亩效益、斤成本等指标基础上,将绩效奖励重点向生产一线倾斜。这种以利润为核心、权责清晰的“一级管一级”管理模式,有效激活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机农合一”模式的深度实践,展现出显著的经济与技术效益。18名农机手实行“5+7”弹性工时制,在农忙间隙发挥技术专长承担农机维保,大幅节约了外协费用。上半年,他们不仅高效完成了内部万余亩作物的收割、田埂修整及泵站检修等任务,更积极“走出去”拓展社会化服务,跨区收割3600亩创收17万元,参与土地平整项目增收5万元。与此同时,技术革新遍地开花:与凯斯纽荷兰共建的农机创新工作室持续发力;对凯斯4099收割机切碎装置进行宜机化革新;动力耙旱整直播、无人机一体化植保巡田等高效作业模式得到大面积推广,效益超出预期。一线职工的“小技改”同样贡献突出,如收割机部件优化使水稻收获损失率降至1%以内,新型耕作程序应用带来显著的亩均成本节约。
成本管控理念已深度融入生产全链条。在过程管理方面,新洋分公司强化关键农时节点检查与质量考核,全年执行严格生产问责制;通过推广抗逆栽培技术保障“一播全苗”,对农机作业实施“按质论价”精细管理。成本文化建设同步推进,分公司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实现数据透明化,树立节约典型发挥示范效应;严控季节性零工使用,同时出台激励政策引导生产单位自购无人机开展施肥施药,持续降低机械作业依赖。
从考核机制的精准创新,到农机潜能的深度释放,再到贯穿种植全周期的精细管控,新洋分公司成功探索出农业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技术推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