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圆梦小康”征文】老家住在五支渠边

时间:2021-06-15 作者:彭振林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 点击次数:20717

我出生在湖北省国营总口农场雷台分场(当时叫七分场)的建新大队。一条名为五支渠的河渠流经大队。渠北岸有一条无名的土路,我家的老屋就坐落在土路的丁字路口旁。

记忆中,那条土路不宽,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上边还有两条深深的车辙。

老家一带的泥土是土黄色黏土,一经多天雨水浸泡就变得泥泞粘脚。行人一旦踏入泥里,脚和雨鞋就陷进去很深,拔脚出来都很困难。于是,人们大多选择路两旁有草的地方走。然而,走的人多了,草就踩没了,地表光滑,弄不好行人很容易滑倒。所以,从小我就不喜欢下雨天。

每年开春后,这条土路开始热闹起来。送农家肥的板车,前去犁地的牛车,以及上学或玩耍的孩子们,都集中到了这条路上。遇上雨天,路面泥泞,为了不影响春耕生产,队里就号召大家拖些砖渣覆盖到路面。毕竟砖渣也是有限的,只能填到那些特别难走、特别低洼的地方,作用有限。

记忆中的童年,总是下雨。望着雨水不断的天空,年幼的我不禁祈盼:不知何时,能有一条下雨时也好走的路呢?

1984年,农场招录一批干部,我被录取了。于是家里给我买了自行车。每个星期五我就骑车回家,星期天再回场部参加培训。那时,门前还是那段土路。遇上雨天泥泞难走时,只能推车前行,手里还要备上一根小木棍,时不时地用它把自行车轮和车轮上盖壳之间缝隙处的泥掏出来。这不是件轻松的事,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累出一身汗来。

终于有一天,家门口的那条土路铺上了青石子。尽管石子较大,在上面骑自行车也很费力,但我还是很喜欢。因为,遇上雨天,我就不用担心路面泥泞,路滑难走了。

再后来,我离开农场调到潜江城区工作。不久,举家搬离了农场,加上父母的先后离世,除了每年清明和春节,平时回老家的次数就更少了。

2015年的一天,家里人到城区办事,中午在一起吃饭时,他们告诉说:家门前那条路都测量好了,不仅要加宽了,而且还要修成水泥路了。

仿佛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家里人的话就成为了现实。家门口的那条路终于换上了新装,变成了宽敞结实的硬化水泥路。这让我兴奋不已。是的,今后下雨我可以不用再脱鞋子,可以穿戴整齐地回老家了。而且从城区开车回去,只需不到半个小时。

现在,当我重新踏上老家门前这条走了几十年的路时,记忆中灰尘漫天、道路泥泞的情景早已无影无踪,路旁的平房都重新盖成了楼房,景象已经大变样。家家都有摩托车和小车。而且他们很多在潜江城区做事,像城里人一样开车从门前水泥路上到城里上下班。他们都说:“路修好了,干啥都方便了。”

如今的农场人,再也不会为出行难发愁。

从他们轻松的话语中,我感觉到老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也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话:“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是啊,一条路的变迁,承载了老家几代人的梦想,更是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农垦人实实在在的亲切关怀!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市法院)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