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情谊就像坎儿井水长流——新疆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

时间:2020-09-29 作者:程龙 杨旭 常钦 李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次数:15272

  悠扬的马头琴声、欢快的麦西来甫舞蹈、时尚的服装秀……9月初,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特吾里克镇团结社区的大舞台上,乡亲们自发组织的联谊活动正在进行。

  舞台下,胡守义和海特热木·热力边看节目边聊着天。“30年前,我一人带着3个孩子来到和硕,是海特热木帮我们一家站稳了脚跟。”胡守义说,“我们现在就跟亲兄弟一样。”海特热木的女儿上大学时,胡守义还专门送来一笔学费。

  和胡守义、海特热木一样,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佳话在新疆到处传颂,“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参加一次升旗仪式,大家的关系就更亲近一分”

  “吴老师一定要常来我的新家做客,到时候我们再照一张全家福。”木尼萨·买苏尔说着流利的普通话,邀请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一团学校教师吴俊凤。

  三年前第一次见到木尼萨,吴俊凤就对这个有些内向的学生印象深刻,主动向学校申请与木尼萨结成亲戚。此后,吴俊凤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木尼萨补习功课。不多久,木尼萨学习成绩提高了,也更加自信开朗了。今年,木尼萨一家攒够了钱,盖起了新房。“我们的全家福多了一个亲人。”木尼萨说。

  “学校是滋养民族团结种子的沃土。”二二一团学校党支部书记蔡士太说,“我们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98人。学校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为目标,通过组织老师和学生结对、学生和学生结对等方式,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感情。”

  近年来,新疆把民族团结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族青少年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大家真心相待、守望相助。

  沙勒克江·依明的院子,在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格外显眼,地面和平房的外墙全都漆成了红色,院子一侧的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老人今年74岁,坚持在自家小院升国旗已经11年了。每次升国旗,沙勒克江都通过身边的故事,讲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道理。11年来,沙勒克江发放国旗7.5万面,宣讲覆盖人群17万人次。

  “在我们社区,生活着14个民族,不同民族通婚家庭超过270户。来参加一次升旗仪式,大家的关系就更亲近一分。”社区书记巴哈尔古力说。

  “互帮互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你看,这是我为姐姐刘华专门挑的布料,我要亲手为她做一条裙子!”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妇女创业孵化基地“爱心易物空间”缝纫店里,热孜万古丽·热合曼一手拿着裁缝尺,一手在面料上熟练地做着标记。

  之前,热孜万古丽一家主要以种地为生,一年收入不过2万元。多次沟通后,结对亲戚精河县卫健委干部刘华建议热孜万古丽的丈夫养殖牛羊,她本人有缝纫、刺绣手艺,可以开个缝纫店。帮忙跑贷款、联系购买设备……在刘华的帮助下,热孜万古丽的缝纫店开业了。

  “姐姐还帮我联系了培训班,我学会了很多技术,经营品种越来越多。”随着店里订单增多,热孜万古丽开始把缝纫技术传授给身边的姐妹们,还招录了3名员工。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亲。”自2016年底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来,新疆先后有110多万名干部职工与160多万户各族基层群众结对认亲,成为超越血缘的亲人,全区干部职工累计捐款9.87亿元,捐物5112万件,办实事好事1877万件。

  民族团结感情深,干事创业更方便。在阿克苏百年老街王三街上,一家名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餐厅生意兴隆,这是一家由7个民族的88位股东入股的餐厅。共同发起人娄建波和木合塔尔·肉苏力在一次结亲认对活动中结为亲戚,后来兄弟俩便有了以“众筹”方式开一家餐厅的想法。

  说干就干。两人先从身边的亲朋好友开始,向大家宣传餐厅的合作经营模式,以及计划用餐厅盈利的5%帮助困难群众的想法。渐渐地,人多了起来,20个、40个、80个……2018年1月,“民族团结一家亲”餐厅正式开业。2019年,餐厅专门拿出5万余元帮助困难群众。娄建波说:“我们希望带动更多的人,互帮互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维护民族团结,要世世代代接力传承”

  “是边防连官兵在火灾中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辈子都会记着,还要让子子孙孙学会感恩。”哈密市伊吾县下马崖乡中心村79岁的农民阿迪·尕力说,就像走亲戚一样,他们一家与连队官兵一走就是40多年。

  走在下马崖乡整洁的街道上,处处可见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宣传栏。阿迪自豪地说:“这都是我们党员宣传队自己办的。”在村里,阿迪是惠民政策的义务宣传员、邻里乡亲的“金牌调解员”。

  “维护民族团结,要世世代代接力传承,就像村里坎儿井的水一样,长流不断。”这是阿迪给儿孙们定下的规矩。

  “小水滴,一颗颗,汇成坎儿井,千年不干涸;新疆人,一个个,相亲是一家,和谐好生活。”这句歌谣,引发广泛共鸣。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阿同汗社区,八旬老人王桂珍几十年如一日,为常年生病卧床的老人洗晒被褥,给独居老人买面买菜……王桂珍自己并不富裕,只有捡废品、打零工的收入,也想着帮助周围邻居。

  “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家庭、哪个人,只要有困难,我都会尽我所能帮一把。不帮的话,我夜里睡不着。”生长在多民族聚居巷子的王桂珍说。时间长了,见到她的人都把手放到胸前,热情地喊她“阿同汗”,意为“金子般的心”。小区现在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她做的好事,一列火车都拉不完!”王桂珍的邻居海尼沙·木汗说,“她帮助了我,我也跟着她一起去帮助别人。”如今,以王桂珍为队长,“阿同汗”志愿服务总队吸引了2.6万多名注册志愿者。

  天山南北好风光,坎儿井里水长流。从帕米尔高原到准噶尔盆地,从阿尔泰山下到塔里木河畔,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民族团结“同心圆”越画越大。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