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中国古代屯垦历史脉络梳理

时间:2021-05-17 作者:李红梅李升鹏时玉亮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24484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均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屯垦是中华农业文明灿烂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它自产生以来,在历朝历代边疆、民族、灾害、供给等重大事件和关键时点,都作为国家地缘政治、经济发展信任依赖的重要力量,发挥着恢复农业生产、固边实边、融合民族、富国强兵、调节人口及耕地比例、安置复原官兵、传承农耕文化等重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作为农耕文化的分支,中国屯垦历史悠久,对于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中华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生产力的引领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屯垦历史文脉的研究整理是新时代中国农垦把屯垦资源挖掘好、把屯垦文化保护好、把屯垦文化传承好、把屯垦文化利用好的基础,是中国史研究与中华农耕文化挖掘与记录的重要支脉与优秀代表。

从中华文明的历史维度来看。我国屯垦的历史十分悠久,并随着朝代政局环境的变化而兴衰起伏、发展推进。屯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统治者实行井田制,将土地分封给下级,被分封者择定交通及军略要地,圈地筑城,长期囤驻,边耕垦自给,边建立军事据点,逐步扩张,形成了历史上屯垦现象的雏形。

从秦汉开始,在西域出现了屯田戍边现象,此后历经两汉,可看作是旧中国屯垦事业的萌芽;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探索,再经唐、宋、元、明、清的发展;至近代,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维新派和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法振兴农业的口号,中国出现了一股垦荒和兴办农牧垦殖公司的热潮,屯垦事业发展走向成熟;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屯垦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组成农垦大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开荒造田,发展农业生产,至此新中国屯垦事业初步形成并兼具规模。

从农耕文化的坐标角度来看。自西汉以来,作为一种新的农耕形式,屯田垦荒成为我国历代统治阶级和政府开发边疆和巩固国防的一项重大国策。从最初在打仗之余有组织地开荒种地的军屯,到东汉时期从属于军屯的犯屯,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民屯的兴起,再到清朝逐渐出现了商屯、旗屯、回屯等新型屯垦形式,屯垦的内涵也从单一的功能定位和工具属性,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多功能特性和时代性表征的多元内涵。目前,屯垦事业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和突破点,进一步推动了新时代农垦事业向前发展。

知史而明今。纵观中国屯垦发展历史,尽管朝代变迁、时空流转,但屯田现象却兴衰不断,屯垦事业一脉至今,承载着数代人的心血和努力。从事屯田的先辈们,借助有组织、成规模的农业生产,不仅维护了边疆稳定,开垦出了广阔的良田植被,创造出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积淀孕育出了丰富的屯垦文化,形成了伟大的屯垦精神,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历史遗产,是共产党人缔造的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农垦事业必需的精神传承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