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热作新闻

360元一斤!论颗售卖的“天价荔枝”是怎样育成的?

时间:2021-09-15 作者:邵一弘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次数:8193

今年暑期,广州市民洪女士在商超发现,以往精品水果区被进口货“霸占”的情况悄悄发生了改变,本地特产荔枝跻身其中。“这种叫‘仙进奉’的荔枝能卖到几十元一斤,以前从来没见过。”她说。

近年来,一批优质荔枝新品种接连涌现,不断推高市场价格,且深受消费者追捧。其中,一种名为“冰荔”的品种更是论颗售卖,今年售价达到360元/斤!

今年,广东荔枝产量超过140万吨,荔农迎来第二个丰产“大年”。

广东优质荔枝进入高端市场的背后,荔枝育种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批又一批研究人员接棒奋斗,花费数十年时间,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培育出一批优质荔枝品种。随着荔枝改良接种技术的升级,一批新品种正在陆续推广,成为广大荔农致富的“利器”。

两代人10年育成“仙进奉”

作为岭南四大名果之一,荔枝的品种繁多。但近年来在广州增城,一种名为“仙进奉”的荔枝却跃升“C位”,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还推动了增城荔枝的产业化发展。

通过电商渠道销售荔枝,成为近年来广东荔枝产业的新形态。

但“仙进奉”亮眼的表现背后却有一段艰辛的故事。

两代人用10年时间育成“仙进奉”,在外界看来不可思议,但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仙进奉”育种团队成员陈洁珍却认为“非常幸运”。

陈洁珍回忆,2000年前后,省农科院果树所副研究员邱燕萍在增城基岗村发现“仙进奉”的母株,到2011年“仙进奉”获得省级品种审定。其间,育种团队进行了多个不同的实验,证明新品种与其他品种不同,可以广泛地种植,同时稳定地遗传母株的优良品质。

10余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说明这一品种来之不易。

陈洁珍还记得,在海南进行区域实验时,“仙进奉”和许多晚熟品种一样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不开花、不挂果。彼时,育种实验已经开展了五六年,大家都有些沮丧。“整个育种过程环环相扣,如果区域实验失败,前期所有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陈洁珍说。

就在团队一筹莫展之际,传来一个好消息:“仙进奉”在广西、福建、四川等地表现不错——区域实验成功!大家总算松了一口气,继续投入到接下来的生产实验中。

纵观果树的整个育种过程,一般需要先后进行品种比较实验、区域试验、生产实验等,均需要花费至少3年时间,加起来通常不少于10年时间。而对许多种业专家来说,一个新品种从育成到改良,花费数十年也不稀奇。

“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冰荔的研究人员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已经换过好几批了。”荔枝新品种冰荔的完成人之一、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马锞回忆道。

“冰荔的母株是怎么发现的?现在可能没人能说清楚。”马锞说。

在多位荔枝专家看来,漫长的育种时间似乎只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卡脖子”的地方在于育种技术。以陈洁珍为代表的研究人员感觉到,传统的杂交育种正走向极限,未来的许多问题,靠走老路恐难以解决。

荔枝的采后管理决定了次年的收成,而荔枝不同品种的管理方式也截然不同。

比如,3—4月上市的早熟荔枝品种,往往口味偏淡、核大肉少、品质不佳;优质品种成熟时间却集中在5—7月的50天内。省农科院果树所等机构先后用早熟品种三月红和高品质品种桂味、糯米糍杂交培育出了几十株材料,但至今尚未培育出既早熟、又好吃的品种。

“这意味着荔枝的晚熟和高品质之间可能存在‘基因链接’。”陈洁珍说,这一现象在植物育种中很常见,两个性状由同一组“开关”控制。要打破“基因链接”,必须要有基因技术支撑,这也是许多科研工作者正在攻关的方向。其中,“仙进奉”育种完成人之一、省农科院果树所荔枝栽培生理研究室主任向旭带来了解决方案。

新技术可缩短5年育种时间

走进向旭的实验室,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枝条和土壤,而是数套复杂的电子设备,科研人员正将提取物注入试剂,以提取DNA进行分析,这套被称为“荔枝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

茂名荔农迎来连续第二个荔枝“大年”。

向旭介绍,该技术的初步设想源于21世纪初。当时,他在美国考察时发现,柑橘的育种已经用上了分子技术,柑橘何时成熟、偏甜偏酸等性状都可以由基因控制,该技术能大大缩短育种时间,提升效率。

“能不能用到荔枝上呢?”抱着这样的想法,向旭准备借鉴相关技术发展荔枝育种。但项目刚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

彼时,荔枝“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虽然“仙进奉”母株的树龄超过100年,但在邱燕萍发现之前,村民只认为树上长的是糯米糍,混在一起售卖。此外,荔枝栽种的范围远远小于柑橘、香蕉、葡萄等大宗水果,进行相关研究的科研团队非常少。

由此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方面,荔枝基因复杂,分析哪个基因控制哪个性状,需要大量的样本,而当时全国上下没有大规模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大量的样本需要分析,样本的来源和品种却说不清楚,这给基因分离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

一个个问题需要先后攻关,这成了向旭10余年来的工作。其间,省农科院大院里的国家果树种质广州荔枝圃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洁珍介绍,2008年至今,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已经利用保存的荔枝树种繁育了50万株直生后代,为分子标记技术提供了700多个DNA片段。这些片段信息清晰,大大减轻了荔枝基因图谱建设的压力。

与此同时,向旭团队陆续攻克了荔枝遗传物质提取和检测分析等技术难关,终于研发出荔枝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向旭介绍,该技术可对特定性状进行分子标记,科研人员无须等到荔枝树挂果,只需从树中提取DNA,即可分析杂交育种的情况。

“通过应用该技术,杂交育种的周期可缩短5年左右。”向旭难抑激动之情,“如果说荔枝育种有‘卡脖子’技术,那么这个问题已经被我们攻克了!”

向旭解释说,荔枝的基因图谱好比一本“辞典”,现在解决的是编纂方法,还缺丰富的词条量,要完成“辞典”编写,走向应用,还需要更多样本的支持。比如,果核的大小是决定荔枝售价的关键因素,但这项被学界称为“焦核率”的指标,尚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目前,茂名荔枝仍以黑叶等品种为主。随着高接换种技术成熟,普通品种有望被替换于高端品种。果树在高接后当年或次年可挂果,是这项技术最吸引人的地方。

近年来,陆续有团队与向旭合作,提供更多野生荔枝材料进行分析鉴定。12年来,国家果树种质广州荔枝圃繁育的直生后代陆续开花,专家也在其中发现了有价值的材料。未来,这些材料将为充实荔枝基因库发挥重要作用。

高接换种技术助力改良品种推广

当前,丰收的喜悦过后,荔枝进入了采后管理的重要时期,各个荔枝研究团队马不停蹄,开始指导荔枝秋梢期的管理。

对于荔枝而言,不同品种的管理方式截然不同的情况十分常见。省农科院果树所的荔枝优质品种介绍手册介绍了20多种荔枝品种的栽培方法,其中仅施肥就有五六种不同的技术。

荔枝育种专家表示,由于栽培技术不一,加上担心新品种的市场表现,不少果农不愿改种,这是新品种推广遇到的最大阻力。在10多种新品种中,育成之后迅速推广到万亩级种植面积的,仅“仙进奉”“井岗红糯”等寥寥数种。“培养出新品种却没人种植,对科研团队是不小的打击。”陈洁珍说。

一边是新品种推广困难重重;另一边却是老品种被撂荒,滋生虫害。“病虫害很容易从抛荒的荔枝树传染到荔枝林中,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茂名电白水东街果农杨华欢颇为苦恼。

据向旭分析,多年以来,品质一般的荔枝品种由于竞争力弱,价格不断下降,导致不少荔枝林被撂荒。据他估算,省内因类似原因撂荒的荔枝林面积可能达到50万亩。

而高接换种技术的成熟,为荔枝迅速改良品种提供了全新思路。通过高接换种,原本廉价而被抛荒的黑叶等品种有望改造成桂味、冰荔等贵价品种。“若水肥条件好,管理得当,荔枝在高接换种的次年即可挂果,投产时间比传统嫁接苗提早3年以上。”向旭说。

荔枝作为岭南特色水果,每到成熟季节都能染红一片片山峦。

相关的技术工作已在广东推开。当下,向旭正在全省各地指导高接换种;据马锞介绍,现在茂名、湛江等地也出现了冰荔的身影。然而,高接换种技术施行难度大,成本亦较高,目前个体农户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被激发出来。

对此,向旭建议通过合作社的运作,对技术标准、施肥、喷药、修剪、采收、包装销售等方面进行规范,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省农业农村厅亦已出台《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用3年时间改造低效果园100万亩,同时发展多种林下经济,开展立体种养,增加果农收入。

■智库观察

培育适合深加工品种

有助破解售期短难题

广东荔枝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对于180万从业者来说,既是欢喜,也是烦恼。欢喜的是荔枝带来的上百亿元收入,烦恼的则是荔枝集中上市带来的销售问题。

今年5月,茂名高州荔枝集中上市,鲜果堆满田头仓库。

目前,优质荔枝品种的成熟时间集中在5月底至7月初约50天时间,集中上市叠加不耐储运,让荔枝的销售期呈现密集而短暂的特征。

近年来,水果市场的整体变化,让荔枝成熟期短暂的劣势更为凸显。过去,6月是荔枝的绝对“主场”,现在情况已悄然变化。以前中秋前后上市的柑橘,现在可以全年供应;葡萄、苹果等秋季水果的成熟期提前,进一步挤压荔枝的市场空间。

相比之下,同为无患子科植物的龙眼上市时间也短,其销售压力却远小于荔枝,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正是龙眼拥有成熟完善的加工体系。

从田头到餐桌,荔枝的销售时间只有不到一周时间。

因此,培育专用于加工的荔枝新品种,是育种研究的全新方向,而这也需要种业新技术的加持,以更好地控制优质性状,加快育种进度。在此基础上,未来加工的高品质荔枝干、荔枝酒,甚至荔枝制成的药物、保健品,若能打开市场,将给荔枝大年的销售问题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热作发展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