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热作新闻

小满时节来茂名,这里的“热作产业”真香!

时间:2023-05-24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5506

      时至小满,荔红蝉鸣。行走在全球最大连片荔枝生产基地——广东茂名,遍野葱茏里,一簇簇果实透出鲜甜。荔枝、龙眼是我国热作产业的骨干品种,无论种植规模、生产技术,还是市场影响力,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一颗荔枝,从品种、保鲜,到挖掘加工、文旅价值,小身量里有大乾坤。而以荔枝为代表的热作产业,更是前景广阔。5月20日,中国国际热作产业大会暨第七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在广东茂名召开,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谋发展。漫步在荔枝之乡,一起感受热火朝天的产业动态和科技前沿。

荔枝全链条发力,让“土特产”变身大产业

“皇太后二个,温惠皇贵太妃一个,裕贵妃一个……”这是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福建巡抚吴世功进献荔枝的分配账底。在清朝,贵为皇太后,一顿也只分得两枚荔枝。

      今天,我们早已实现荔枝自由。在高州根子镇,架起梯子、备好剪子,早熟品种白糖罂进入繁忙的采摘季。“早上采摘,冷链中心挑选包装,顺丰专车直发茂名中转站,第二天到,口感清甜爽脆,就跟树上刚采下来一样!”在甲峰农业根子荔枝基地,红彤彤的新鲜荔枝带着枝叶,工作人员忙着分拣装箱。连日抢鲜“战斗”,负责人钟伟略汗水涔涔,仍满脸笑容,“快尝尝,保准好吃!”

      我国是荔枝发源地。不远处的中国荔枝博物馆,各色荔枝品种图例占据了一整面墙,伫立馆外廊桥上极目远眺,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尽收眼底。

     《2023年中国茂名荔枝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有200多个荔枝品种,妃子笑、桂味、白糖罂、糯米糍等17个品种年产量均在1万吨以上,是全球荔枝产业第一大国。“全球5颗荔枝中,就有一颗来自茂名”,独特的温光水条件造就茂名“荔枝之乡”的美誉。经过大规模品种培优,全市优质品种占到80%,荔枝全产业链实现年产值超110亿元。

      “土特产”如何变身“大产业”?荔枝保鲜是关键一环。荔枝果皮薄,容易受伤和失水,成熟季又恰逢高温多雨,呼吸代谢旺盛。从会上了解到,为了延长荔枝的保鲜期,一方面,我国持续优化产区布局和品种结构,从特早熟到特晚熟品种,3月不间断上市至9月。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力量,加快冷链保鲜技术升级。在茂名,一个个“田头小站”,实现田头预冷,保鲜期普遍延长3天以上,24小时内送达国内主要城市。

在大会现场签约落地的一批热作产业合作项目中,其中一项便是“荔枝超低温冷冻锁鲜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去年6月摘下的井岗红糯,通过我们的超低温冷冻锁鲜技术,保存期达一年以上。”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负责人欧阳建忠说,新技术解决了传统冷冻荔枝护色难、品质变化快的瓶颈问题,保存了新鲜荔枝的颜色和风味,既可用于鲜果销售,又可以用于全年加工生产原料供应,今年将在广州从化正式投入生产,首期年产量约为3000吨。

      果干、饮料、罐头、酒类……在大会现场,一款款荔枝加工产品让人目不暇接。目前,我国荔枝加工能力位于全球领先水平,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预计,2021年荔枝总加工量约为16万吨。专家表示,发展精深加工,有助于荔枝产业摆脱区域性、季节性束缚,推动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擦亮品牌。

      在根子镇,依托荔枝果树资源,当地形成了集收购加工、观光旅游、民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荔乡产业带。在贡园,有9棵树龄超1000年的荔枝树,39棵树龄超500年的老荔枝树,依然硕果累累,不少树上还挂着定制采摘标牌。“坚持打好‘加工、出口、电商’组合拳,创新荔枝定制营销新模式,荔枝销售不仅打开出路,还打出品牌,卖出好价钱。”茂名市委书记庄悦群说,2022年,在荔枝产量减产6%的情况下,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增长14%;全产业链产值110亿元。

科技赋能,促进热作产业高质量发展

荔枝、龙眼、天然橡胶、香蕉、化橘红……我国是热作生产大国,也是贸易消费大国,热作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产业特色鲜明。

数据显示,全国主要热带作物种植面积约7000万亩、总产量3600万吨。近5年来,热作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近10%,热作产业对热区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30%,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值增收。“热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丰富了国内外市场,也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张天佐说。

不止如此,热作还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一扇窗口。根植优势互补、立足互通有无,我国在热作经贸、科技、人才等领域与各国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主要热作产品年贸易额超2100亿元,10年来累计培训了100个发展中国家的数万名学员,帮助热区国家提高产业发展能力。大会上,立足组织化、规模化优势,中国农垦对外合作联盟成立,进一步打造包括热作在内的农业对外合作服务平台。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目前,我国热作基础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种苗繁育、高效栽培、机械化生产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热作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科技贡献率超63%。

      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十大热带作物重大技术成果,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每一项都瞄准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比如,“4GXJ 型便携式电动割胶装备”,成功突破机械割胶毫米级精准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主要热带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关键技术”,较好解决了热带果树特性种植区域差异大、肥药需求不一致和共性技术不协调、不配套等问题,近三年已累计示范推广866. 4万亩。

      热作物具有多元价值,部分可作食用,部分可作药用,部分还能作为各种工业品的原材料,用途极为广泛。聚焦木薯、天然橡胶、糖料、香蕉四种热带作物,在大会期间举办的国际热作科企对话会上,企业和专家面对面交流,推动产业政策对接、学术研讨、成果转化。针对木薯种植面积减少的问题,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开绵指出,“种植业没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就上不来;有了一定规模,加工跟不上,就会‘烂市’。”他建议,企业要引导农户进行食用木薯种植,推动木薯品种选育、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全产业链发展,真正实现惠农。

      数据显示,我国香蕉产值超过3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全球有约5亿人以香蕉为主粮,但中国尚没有用作粮食和加工用途的香蕉品种,主要品种均为鲜食品。“我国香蕉产业存在采收、加工的脱节,今后构建完善采后加工链条是关键。”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研究员王尉说。

      会上提出,促进热作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多方面发力,不断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带动热区农民就业增收,更多分享热作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在种业上,加强特优珍稀热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共享利用,加快构建现代高效育种创新体系;在科技上,推行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提升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在产业发展上,培育壮大热作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热作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同时,深入挖掘热作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拓宽农业多种功能,实现热作文化传承、文化赋能。


责任编辑:热作发展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