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品牌 > 品牌文化

守得云开见月明——探访《星星的故乡》中“银川国营第一酿酒厂”

时间:2024-05-24 作者:李涛 王婧雅 何婉蓉 来源:宁夏日报 点击次数:9268

“看,这个地方是剧里的一个拍摄场景,剧中挂的牌子是‘银川国营第一酿酒厂’,展现的是宁夏最早一家葡萄酒厂的原貌。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扇门就是我们酒厂当时成立时的门,后来改扩建时也想过换成伸缩门,但最终还是保留了原貌。”近日,电视剧《星星的故乡》热播,记者走进该剧的一个主要拍摄地——宁夏农垦酒业有限公司(前身为宁夏玉泉葡萄酒厂),在该公司首席酿酒师俞惠明的带领下,探访剧中的“银川国营第一酿酒厂”。

站在宁夏农垦酒业有限公司酒厂门口,作为宁夏第一瓶葡萄酒的酿造者之一的俞惠明讲起宁夏葡萄酒的故事:1985年2月,在原玉泉葡萄酒厂一间废旧仓库内,8名年轻人兴奋异常——依靠普通水缸和学回来的技术,他们酿出了宁夏历史上第一瓶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

“这扇绿色的大门,剧中有个片段是银川国营第一酿酒厂选了8名酿酒师前往苏联学习酿酒技术,酒厂领导们给他们送行就在这里取的景。”行至第三酿造车间门前,俞惠明说,酒厂刚成立时,没人会酿制葡萄酒。1983年,酒厂选派8名员工到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求学。

当时19岁的俞惠明懵懵懂懂踏上东行的列车,一年后学成归来,8个年轻人誓要酿出属于宁夏自己的葡萄酒。“那会儿条件艰苦,没有不锈钢发酵罐,葡萄种类混杂,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地方排放废水,室内温度变化大,发酵也不能很好地降温,就连一些酿酒的辅料也买不到……”

“剧组在我们这儿拍摄了三天,酿造车间、化验室等很多地方都取过景,剧里外地客商选酒的片段在这儿拍了一上午。”跟随俞惠明的脚步,记者来到酒厂的一个展厅。看着手机上的剧集花絮,俞惠明说,当年的宁夏酒市场,白酒是霸主,葡萄酒销售不畅,酒厂一度濒临绝境。和他一起学成归来的7人中,有6人另谋出路。直到1990年,从北京某酒企闻名而来的两名外国酿酒师找到他,品鉴后收购了10吨葡萄酒,灌装贴标运到北京,一瓶268元,被抢购一空。

守得云开见月明。

2000年,俞惠明主持酿造的西夏王干红葡萄酒在法国世界名酒博览会上获金奖,这是宁夏葡萄酒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大奖。此后,宁夏葡萄酒在国际葡萄酒舞台上大放异彩,频获大奖。以俞惠明为代表的宁夏第一批“酒农”迎来了梦想中的春天。

“这是剧组最后一场戏的拍摄地,我当时也有幸参与拍摄。”在宁夏农垦酒业有限公司接待大厅,俞惠明指着一棵老葡萄藤告诉记者,1978年,玉泉营农场尝试种植鲜食和酿酒葡萄,这一批葡萄幼苗翻山越岭从昌黎县来到了宁夏贺兰山东麓,种在风吹沙石走的玉泉营戈壁荒滩上……

宁夏农垦酒业有限公司是宁夏农垦集团所属的国有独资企业,也是西北地区最早集葡萄苗木繁育、葡萄种植、科研开发、酿造加工、产品销售、产业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酒全产业链综合实体。经过40年的发展,旗下拥有玉泉国际酒庄(AAAA级景区)、国宾酒庄、暖泉酒庄、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检验检测中心、营销公司等。葡萄种植面积已达6.6万亩,生产方面采取精细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管理。近年来,宁夏农垦酒业还通过打造多元化的“葡萄酒+”旅游方式,将自然资源与热门线路充分融合,并取得了不错收益。俞惠明告诉记者,剧组工作人员来到酒庄,了解情况后认为这里折射出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变迁。希望通过《星星的故乡》的播出,将这里的历史资源作用发挥出来,为葡萄酒产业文化赋能。

“作为国企,应该承担起相应的使命和责任,为宁夏的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一代又一代葡萄酒人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我们中国的葡萄酒会走得更远、更好。”俞惠明说。

责任编辑:经济贸易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