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40年回眸”:第十九次年会(景洪·2007)

时间:2023-02-10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2064

2007年11月17日—19日,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景洪市召开。会议由云南省农垦集团承办。全国政协环资委副主任、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刘成果,农业部原总经济师、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朱秀岩,农业部农垦局原局长、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理事长魏克佳,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生斗、赵剑鹏、符孟彪、迟中华和秘书长贾大明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魏克佳理事长主持。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杨绍品到会并就全国农垦改革发展的形势及今后的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刘成果就农垦改革和企业文化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云南农垦集团董事长杨焰平到会祝贺并就云南农垦改革、发展现状及趋势做了精彩的报告。陈生斗副理事长做会议小结。

会议期间召开了理事长会议,讨论了2008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召开了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秘书长贾大明所做的工作报告,通过了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关于人事调整的决议和新的会费收取办法。

会议围绕农垦土地经营制度、农垦劳动力和农垦中小垦区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20位代表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现将会议简况纪要如下:


一、关于研究会理事长会议和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本次年会召开了理事长会议和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认真总结回顾了2005年5月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来研究会开展的主要工作,肯定了成绩,交流了经验。在分析当前全国农垦改革、发展、稳定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2008年研究会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近年来,农垦系统积极稳妥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适应市场需求,注意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农垦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职工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和改善,各级政府对农垦的支持力度加大。农垦系统盈利、上缴税金水平达到历史新高,农垦事业处于创建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也必须冷静地看到,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经营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状况尚未根本性的转变;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农垦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亟待提升;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开拓、经营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缺乏制度、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有效支撑;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矛盾正逐步暴露;职工收入水平、生活环境、发展机会,与全国国有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特别是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差别呈继续扩大的态势。

会议认为,农垦系统的改革、发展、稳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有许多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考验与挑战。研究会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从体制、机制、管理、发展、稳定、可持续发展、民生等诸多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探索与研究,及时总结教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寻求既能加快发展、促进改革,又能尽快改善职工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让所有农垦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以实现构建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路径。

会议研究确定了下一段的主要工作。一是尽快编辑出版《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2007年全国农垦经济理论研究论文集》。二是做好2007年会费交纳收取工作。三是做好论文集的出版征订工作,希望各垦区分会、各理事单位和作者积极组织订阅。四是认真做好2007年工作小结和2008年工作安排。

关于2008年研究会的工作设想与安排,一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各垦区分会、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和全体理事要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尽快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继续发扬农垦精神,构建和谐垦区和谐农场。二是坚持调查研究,深入农场、深入基层、深入职工,针对农垦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收集反映基层的真实情况,并认真分析,提出针对性强、有超前性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做好“农垦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征文工作。四是举办促进企业文化发展,弘扬农垦精神的专题研讨会。五是做好2008年研究会换届工作。六是继续办好农垦高层次理论研讨班和农垦中小垦区管理体制论坛。七是继续做好会刊《中国农垦》的征订、广告、协办工作。

经过协商,会议决定:2008年研究会理事长会议于2008年4月中旬在上海市召开。农垦中小垦区管理体制论坛于2008年8月在内蒙古召开,论坛的主题为:构建和谐农场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在海南召开。

会议还决定增补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局长林祥江为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山东东营市农垦管理办公室为研究会第六届理事单位;山东东营市广北农场、山东东营市青坨农场、山东东营市黄河农场为研究会第六届会员单位。


二、关于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

(一)关于农垦土地经营制度问题

代表们一致认为:土地是农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农业承包经营是有利于农垦经济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经营方式之一,必须在法律框架范围内继续加以巩固和完善。不能简单地照搬农村土地承包的做法,要根据农场的实际进一步稳定、调整和完善,以调动农场与职工的两个积极性。

有的代表认为:物权法于2007年10月开始实施,对农场土地经营承包带来不少问题。物权法把农村土地承包法移植到农场国有农业土地承包,由于二者存在很大区别,将产生不少问题。主要区别表现在,一是发包主体不同。国有农场作为国有农用土地发包方,其本身的性质、相关的法律权利及经营管理方式,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村集体土地的发包者都是不一样的。二是承包主体不同。农场职工与农民虽然都是承包方,但职工与农民在就业、岗位变动、职务晋升、退休社保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三是标的性质不同。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农垦土地为国家所有。四是统分结合的程度不同,由于农场产业化、集约化和生产力水平比农村高,其统的程度范围必然高于农村。有鉴于此,有的代表建议,在国有农场农业土地内部承包中,不提或少提“土地承包”,尽量以“岗位承包”和“作物承包”来代替。

有的代表认为,加强土地管理是农垦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必须对农垦土地实行规范、精确的管理,以数字化、信息化替代传统的管理模式。要实现上述土地管理的目标,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一是领导重视,一把手挂帅,国土科(办)主办,有关部门配合,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是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二是农场有关领导的敬业精神和无私、无畏的工作魄力,是维护农场土地权属稳定的重要前提;三是机构健全、人员充足、设备完善、经费落实,是搞好土地管理的重要基础;四是构建和谐的场群关系,是搞好土地管理的重要保证;五是做好土地管理法规和垦区内部相关规章的宣传、普及工作,营造全员参与,共同负责,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全方位管理土地的环境;六是认真做好历年被占土地的确权发证和回收工作,是稳定土地权属的重要工作。

有的代表充分肯定了目前在许多农场实行的“两田制”。认为“两田制”使农场土地经营体制在家庭农场“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租赁改革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明确农场与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为农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两田制”转变了职工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不仅使土地资源潜力进一步发挥,也减轻了企业负担。有的代表认为,“两田制”的实施,一是促进了规模集约经营,优化了组织结构;二是提高了垦区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职工收入;三是为税费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

有的代表认为,在实施“两田制”的过程中仍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一是关于国有农场土地的流转问题;二是关于国有农场经费收支问题;三是关于农工减负计算问题;四是关于农场办社会的政策性增支问题。

有的代表认为,当前农垦土地承包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较为沉重的社会负担仍转嫁在土地承包费中;二是农场管理费居高不下影响土地制度创新;三是部分集团化垦区承包农工与龙头企业利益不对称且呈扩大趋势;四是土地承包期过短,影响土地利用的持续性;五是承包规模不合理,影响土地使用效率。有的代表认为,为了保证农垦土地资源在振兴经济,加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要做好诸如成立土地专管机构、摸清土地情况,进一步依法管理土地的法规宣传力度等基础性工作;二要做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三要建立有效开发土地资源的经营机制;四要提高土地管理水平;五要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有的代表认为,农垦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土地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农场土地的管理,其主要内容是:完善职工定额承包土地的管理,完善团场经营地的管理,完善职工承包自留地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国有土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民主监督,加强民主管理,完善监督机制。

(二)关于农垦劳动力问题

代表们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系统落实国家各项政策,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调整了企业内部劳动用工制度,注意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营造了较为和谐的劳动关系。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始终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大精神为农垦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的代表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实现企业的和谐,要坚持“企业增效、股本增值、员工增收”三者联动,坚持在对经营者、管理层适度激励的同时,更加注重一线职工收入的增长。企业确定的分配原则是:职工收入和企业效益要实现双向增长;职工不加薪,领导不能加薪。让全体职工感受到企业的事业是大家共同的事业,企业的利益是大家共同的利益,职工人人受鼓励、受激励,感到有奔头,有盼头,有劲头,为实现企业的宏伟蓝图而奋斗。

有的代表认为,新疆兵团团场劳动用工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兵团减员政策和国家的税费改革补助政策的落实,长期不尽义务已解除劳动关系人员要求恢复职工身份和要求承包土地而引发的上访量急增;二是承包土地的职工子女、外来承包人员要求成为正式职工的问题较为突出;三是团场每年都有千余新生劳动力急需就业,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加大;四是团场清理不在岗职工的难度较大;五是部分外来人员在团场长期承包土地,大部分已落户,清理难度较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新疆兵团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团场招收录用职工办法,制定实名制管理、劳动用工登记名录、职工与非职工身份鉴定与管理的政策规定;尽快推动团场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将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纳入失业登记范围;建立团场劳动用工合同管理与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确保各方面的责任、权利、义务,梳理和规范劳动关系、土地承包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

有的代表认为,农垦当前劳动用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1985年农垦停止“自然增长”的劳动力就业办法后,特别是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以后,农场基本上没有招收新职工。招工难和就业难成为农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量来农场承包土地的农民工,没有被吸收为“劳动合同制工”,甚至没有建立劳动关系,长久以后将成为难以解决的历史问题。二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农场招收农民工必须与之建立劳动关系。即使农场与农民工不签定劳动合同,也不能否定与其建立事实劳动关系,必须履行《劳动合同法》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三是离开农场的职工想回农场再就业及“长期不在岗”的问题。为了解决农垦当前劳动用工制度存在的问题,有的代表建议,一是要结合实际,深化农垦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和强化劳动合同管理;三是积极探索农场多种用工形式;四是争取多种措施,稳定一线劳动力队伍,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关键。

有的代表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基础。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设社会、经济和政治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农垦要实现二次创业,要发挥在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一是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二是建立健全人才使用的机制;三是要实施农垦的“素质提升工程”;四是要改革用工制度,在政策上鼓励职工子女进入企业就业;对企业所需的外来工、农民工,制定标准,签定劳动合同,辅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使其为企业的宏伟发展目标努力奋斗。

有的代表认为,当前部分农场劳动力富余,就业压力较大,组织职工外出务工,是增加农工收入、缓解农场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可以增加职工收入;可以进行土地流转;可以提高职工的技能;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辽宁盘锦荣兴农场每年外出劳务人员4300多人,占其劳动力的40%,其中有800多人到韩国、日本、美国等八个国家务工;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务工500多人,有2000人在市内务工。几千名外出务工人员每年不仅带回大量资金,也开拓了眼界,学习了新技能和先进的理念,促进了农场区域内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关于中小垦区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农垦中小垦区是农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域性、多样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决定其改革、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渐进性,改革的模式、时机也不可能简单的复制。

有的代表认为,中小垦区改革主要涉及三个层次:一是涉及各级政府对垦区以及所属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涉及各级政府对垦区及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涉及垦区所属单位与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以上三方面管理体制的改革,互有关联,相辅相成,对推进中小垦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有重大影响。对中小垦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性、艰难性、复杂性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中小垦区改革要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不动摇,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懈探索、不断完善。

有的代表认为,中小垦区及所属的农场有“多、小、广、全、性、属、带”等特点,有别于中央直属垦区,又不同于实行集团化的垦区,其改革的思路是:组织农场求发展,跳出农场发展农场,把农场纳入县域经济、市域经济中去,走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以“省为指导,市县为依据,农场为主体,农垦场和事业场的分级分类管理模式”。

有的代表认为,中小垦区因市场、资源、人力、资金等要素的差异,在选择改革思路及发展路径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无论有直属企业,实行集团化公司运作的垦区,还是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垦区,依靠改革与创新,求生存、图发展,都是永恒的主题和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小垦区必须适应国家的需求,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和广大农垦职工的需求。中小垦区要改革要发展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而继续得到支持就必须满足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期望和需求,必须继续做出贡献,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适应市场机制、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将失去生存的基础。中小垦区必须顺应市场消费,尽快调整结构,以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和消费的需求,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改革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农垦事业是广大职工及所有农垦人的事业,得不到广大职工的支持、理解、参与奋斗,不能尽快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农垦改革、发展、稳定的事业是难以为继的。

(四)领导讲话的主要精神

刘成果指出:农垦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从奶业角度看,新中国的奶业大规模的发展是从农垦开始的,历史上,大中城市的乳制品供应农垦曾经达到过80%,后来又降到50%,现在按总量仅占8%。全国奶业是蒙牛、伊利、三鹿雄居前三位,农垦的位置后移。主要原因是:农垦这些龙头企业的机制不行,改革不到位,所以就步步后退,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或倒退。改革涉及到机制和体制,从微观上是以机制为主,要构建具有活力的、符合市场体制的机制。从宏观上是管理体制,以云南垦区为例,云南省委、省政府发的12号文件来之不易,将推动云南垦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但由于各垦区的情况不一样,不能都采取云南农垦的这种方式,但要学习云南垦区这种勇于探索、勇于争取的精神。云南垦区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做法使大家受到启发,可以借鉴。

刘成果强调了农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垦文化实质上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包括边疆文化、地域文化,军垦文化、民族文化在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希望研究会承担起责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前农垦在文化方面是具有一定的特点和领先作用的,现在如果不抓紧研究这个问题,将来可能要落后。文化一旦落后,核心价值观就形不成,将失去凝聚作用,没有文化做灵魂,市场竞争力就很难形成。

杨绍品指出:要认清形势,准确确定新时期农垦的地位与作用。农垦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2002年—2006年,五年间农垦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利润年均增长34%,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1%。二是现代农业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农垦的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都走在全国前列。全国农垦的机械化水平在耕、种、收三个方面达到了74%(全国平均水平是38.9%),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2%,(全国平均水平是48%)。农垦的标准化水平比农村高得多。农垦粮食的单产水平达到了380公斤,比全国的306公斤高出了18.8%。三是农垦改革取得长足进步。几年来,有17个垦区深化了管理体制改革,采取不同管理形式、不同的经营机制。如云南、广西垦区采取了“十几加一”的改革方案,有较大影响。中小垦区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快加大,如河北、湖北、湖南、内蒙古等一些中小垦区,在农场内部设立管理区或开发区,赋予一定的财政和行政职能,促进了垦区和农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四是分离社会和行政职能。除部分直属垦区外,大部分垦区的教育、卫生、公检法等基本分离出去了,极大地减轻了农垦的社会负担。五是中央对农垦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2006年开始,中央每年拨出50亿元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国有农场、林场的改革,农垦可以从50亿元中得到85%的支持。此外,税费改革也推进了农场内部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六是农垦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中央15号文件下发以来,推进了农垦养老保险事业改革的进展。全国农垦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比例达到了88%,离退休人员基本上纳入了养老保险,比例达到了96.6%。

关于农垦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杨绍品提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为核心,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建设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大型现代化的农业企业集团,推动垦区经济社会建设,是今后农垦事业加快发展再创辉煌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垦具有特殊意义。为此,要统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统筹农业和非农产业发展,统筹企业效益和职工利益,统筹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统筹内部发展和对外开放。

新时期,农垦要充分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增强国家粮食安全调控能力、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方面的保障作用,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中的引领作用。今后农垦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二是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垦区。三是共同努力,为农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加强农垦的宣传工作。五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素质。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