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经济 > 产业经济

甘肃农垦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概述

时间:2020-08-31 作者:谢天德 来源:甘肃农垦信息网 点击次数:23108

“战略”一词最初源于军事,指军事家对战争全局的规划和指挥,或指导重大军事活动的方针、政策与方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被正式引入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由此形成了企业战略的概念。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状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为不断地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面对新时代党中央赋予农垦企业的新使命,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挑战风险更加严峻的生存发展环境,甘肃农垦必须加快形成切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把稳战略方向,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统一认识、提高站位,明确农垦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

通过综合分析国家政策机遇、农垦使命任务和集团相对优势,甘肃农垦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自信,也是农垦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方向。

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路径是,分“三步走”形成三个阶段性成果:一是在今年,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垦区。二是到2023年,即到甘肃农垦创建70周年,实现营业收入在201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打造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进一步突出,职工收入同步增长,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三是在2023年基础上,再经过五到十年的奋斗,实现经济总量在百亿元基础上再“翻一番”,基本实现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将甘肃农垦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国内一流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手段是:在治理体系方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整合重组、清算注销等措施全面优化集团组织架构,着力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科学的内部控制运营体系,切实提高集团内部信息传递、制度执行、指令落实、绩效评价能力,全面提升农垦集团治理效能。在产业布局方面,重点发展以食品精深加工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板块,以特药产业为主导的生物医药板块,以生物降解材料为依托的新兴材料板块,以工程建材为主体的工商业板块等四大产业板块,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壮大特色产业。在市场营销方面,按照“一切围着市场转,一切为了营销干”的理念,以着力构建营销平台为抓手,加大“1+4+N”营销体系的工作力度,切实形成以市场为牵引,推动农垦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在创新驱动方面,坚持创新引领战略,重点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为抓手,围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在人力资源方面,按照分层分类的原则,着力在干部培养、高端人才引进、产业工人培育、技术骨干培训等方面发力,形成人员素质优化、年龄结构合理、职级职务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农垦的战略目标实现培育雄厚的智力支撑。在财务管理方面,推动集团财务管理从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核算报告型向辅助决策型转变、从后发反映型向先发统驭型转变,实现业财深度融合,放大财务支撑作用。

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甘肃农垦集团的战略规划是全领域、全方位的,要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高度去把握,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撸袖加油、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区域现代农业、食品安全、产品保障的坚强支撑。

产业布局战略。重点发展八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20个“千万元”级利润企业,把甘肃农垦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典范。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主业,以产业集聚为引导,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龙头企业与农场种植基地经营管理相分离,实现龙头企业专注产品研发、市场开发、产业发展;农场基地承接种植订单,落实“三大一化”“三统一化”技术和管理措施,专注提升亩产效益、优化种植模式、落实农业项目,进一步形成分层、分类、专业化管理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快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全力落实奶牛、肉牛、肉羊养殖项目建设,努力建成从种植到养殖、从生产到加工、从饲草供应到污粪还田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加快制种资源整合,加大对制种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育繁推一体化项目投资,抢占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创新金融业务,探索发展符合甘肃农垦实际情况的农业金融服务业;做大农资供应,立足农场、辐射农村、抢占省内市场;进一步整合农机资源,打造覆盖全省的农机作业服务平台,推动农业服务业综合发展。深入挖掘甘肃农垦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和农场人文资源潜力,着力发展观光农业产业,以现代农业知识科普、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体验等吸引城市居民旅游消费,提高农场“人气”,提升农垦“名气”,助推“甘肃农垦”品牌建设。加快特药安全管理系统改造项目建设,全面提高特药产业运营效率、安全系数,全力保障国家麻醉药品原料供应。立足甘肃省中医中药资源优势,牢牢把握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契机,加快整合重组步伐,加快兰州新区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国内特药种植资源的唯一性优势,重点开发麻醉药品原料、原料药、制剂,打通发展瓶颈,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开拓中药材饮片市场,研发中成药新制剂、有机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保健品等,形成从原料到制剂、从特药到普药的完整产业链。加快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的建设进程,如期实现达产达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大新兴材料制成品研发,重点对接农膜产业发展,深度挖掘聚酯新材料的应用价值,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市场营销战略。以“一切围着市场转,一切为了营销干”的理念,坚持以市场营销为牵引,推动农垦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全面做大甘肃农垦产业带动、品牌辐射、产品销售半径。

按照“1+4+N”营销体系建设规划,加快营销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集团公司在市场营销战略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其政策梳理、制度规范、信息发布、协调整合的职能。持续巩固莫高股份酒类营销、亚盛好食邦食品营销、农牧投公司大宗农产品营销、农垦药材公司中药材及医药产品营销的地位,细分目标市场,完善营销措施,提高营销质量。进一步加大各级农垦企业营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经营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和市场营销资源优势,形成产品产业上下联结、资源信息横向共享,全方位、多点式营销格局。

继续完善“中心+企业”运营体系,加快营销平台建设。在集团公司已注册成立的甘肃军民融合食品保障中心、甘肃农垦军民食品保障有限公司和甘肃农垦高校食品保障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加大与各市(州)国有资本、农业产业、产业扶贫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步伐,发挥龙头作用,以大带小,带动贫困县区富民公司、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健康稳定发展,形成产销结合、良性互动的业务合作关系,进一步培育和巩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相关农产品“拿得出、供得上、保得住”。同时坚持以服务军队的标准保障大、中、小学食品安全,推动甘肃省特色名优产品走进部队、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乃至各大零售超市和批发市场,全面形成军队战时保障、政府应急服务、军队常态服务、百姓军标供应的食品保障体系。

加快农垦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强化甘肃农垦品牌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立足甘肃省中新南向通道和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促进贸易与产业互动,推进产业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大粮食等大宗商贸业务在农垦营收“总盘子”的比重,打造多个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种植基地升级转型。进一步加强“甘肃农垦”主品牌在区域特色农产品销售和国际贸易中的知名度、信誉度和影响力,重点培育打造“莫高”“黄羊河”“条山”“普安康”“亚盛好食邦”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构建形成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的品牌体系。

科技研发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深入研究和解决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创新问题,围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加强科技研发主体建设。充分发挥亚盛农业研究院的作用,加快研究推广植物营养模型与水肥精量耦合技术相结合的水肥应用技术,加快“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步伐。加强保鲜、储运、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加快食品终端产品研发,打造“良品生活,源自农垦”的品牌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农垦药物研究院的作用,助推麻醉药品原料药、中成药、化学药品、医药商业、药用辅料和生物制剂产业快速发展。探索成立新材料研究中心,下功夫加快新材料下游产品研发,充分发挥先发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做强莫高葡萄酒研究中心,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应对葡萄酒进口造成的市场冲击。

加大科研项目合作力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借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打造科技研发和知识创新平台,落实好省政府确定的“一院三所”合作项目研发,集中力量培育优势产业、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积极参与对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农垦研发中心兼职、在农垦企业中持股,落实知识产权权益改革精神,为农垦产业的快速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应用。立足甘肃农垦企业分布在全省从东到西一千多公里的现状,加快完善视频会议系统,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快速传达,实现会议效率明显提升、办公成本有效控制。以财务信息化系统为依托,加快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土地管理系统项目建设,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实时的动态数据,推动管理效能提升。把握区块链发展方向,结合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农垦”大数据平台,适时推动农业物联网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农业生产调度系统、特药安全管理追溯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信息化数据中台项目建设,实时传递作物信息,加强生产远程控制,推动农业生产向现代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

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根本性资源,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持续优化选人、用人、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优化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为集团整体发展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化市场化选聘机制。建立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等不同选人用人方式。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全面实施企业员工分级分类市场化公开招聘制度,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和渠道。加快形成与企业选人用人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机制,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培养工匠精神、建设新型职业农工队伍为目标,建立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培训制度,着力培育一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工。积极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通过高薪聘任、客座顾问、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助推农垦科技创新。完善企业科研人员收入与科技成果、创新绩效挂钩的奖励制度。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褒奖重用”“三个警醒惩戒”重要指示,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切实把既有担当宽肩膀又有成事真本领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建立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严格落实领导班子定期研判、差异化考察考核等制度,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制定出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探索建立干部政治素质档案。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时间锻炼。

财务管理战略。聚焦集团整体资金运营管理,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从传统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跃升,为集团公司奋斗目标和发展途径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和稳定的风险防控屏障。优化筹资渠道。既要优化债务结构,也要探索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降低企业短期融资成本,放大国有资本效应。如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股权筹资力度,在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动力的同时,为企业发展引入新的体外资金流。优化利润分配模式。持续优化集团内部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将法人企业年度服务费上缴制度,转变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制度,进而实现年度分红制度,推动集团总部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转型,为打造新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奠定基础。深化业务财务融合。在充分发挥财务反映和监督职能作用的同时,立足财务完整、规范的流程体系,前移财务监督关口,使财务监督、财务服务、财务管理的职能贯穿企业经营业务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消减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沟通成本,全面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