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南泥湾精神 强化党性修养

时间:2025-06-26 作者:闫树宝 来源:团结报 点击次数:1717

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延安时期,以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大生产运动中立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孕育形成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永葆政治本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弘扬南泥湾精神,在把牢政治方向中坚定理想信念

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延安时期,以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最初对开荒种地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当兵吃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有当了兵还要种地的道理”,到后来战士们起早摸黑,往往天不亮就上山开荒,天黑了还不肯收工,使得旅部不得不制定一条“生产时不得早到和迟退”的劳动纪律。这种超越人体承受限度的自觉,绝不仅仅来自对物质的追求,更是为了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改善边区军民的生活,解决革命战争后勤问题,支持长期抗战,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消灭侵略者、解放全中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军民克服困难、奋发图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就要大力弘扬南泥湾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涵育坚守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不断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

弘扬南泥湾精神,在砥砺意志品质中永葆政治本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党的政治本色。延安时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以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拿出“困难比天大,我比天还大”的坚定决心,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开展生产自救。没有房子住,便用树枝搭起简陋帐篷居住;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树钱;没有生产工具,就盘起火炉打镢头。广大指战员在“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的豪情誓言的鼓舞激励下,不仅克服了初到南泥湾的重重困难,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艰苦奋斗由此成为那个时代的代名词,成为清正廉洁延安作风的象征。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就要大力弘扬南泥湾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传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要主动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弘扬南泥湾精神,在厚植为民情怀中站稳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延安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财政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以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积极响应号召,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不与民争利,坚持农业生产第一;帮助群众春耕秋收,与民同甘共苦。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还向边区政府缴纳公粮一万石,用实际行动发展了边区经济、减轻了人民负担、密切了军民关系。传唱至今的《南泥湾》,就是人民对大生产运动、对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对党和人民军队发自内心的称赞和颂扬。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就要大力弘扬南泥湾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厚植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要践行党的宗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努力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弘扬南泥湾精神,在涵养斗争意志中增强创新动能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延安时期,面对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1年3月,以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响应号召,“背枪上战场,锄禾斗田庄”,开荒种地,植棉种稻,发展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开展劳动竞赛和军民合作,广开农林牧副经营路,解决吃、住、穿、行、用等基本生存问题。在三年多时间里,硬是把一个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1943年秋,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指出:“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就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涵养敢于斗争的风骨品格,为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考验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启动更多的“南泥湾计划”,全力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走出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