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枣香千年

时间:2021-05-25 作者:梁保平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点击次数:31281

来到五十一团唐驿镇,一定要去看看位于五十一团三连的千年红枣园。

进入枣园,迎面就是一块“千年红枣王”的牌子。据当地人介绍说,这片枣园是唐代人栽种的,一直保留至今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当地人把这种枣树命名为图木舒克小枣,而且,这片枣树已成为当地人心中的“神树”。目前,枣树围长2米以上有8棵,3米以上的有5棵,最大的一棵枣树围长达3.2米,树高约有8米以上。枣园的方位位于三连东北,按照《八卦方位图》图解:“从震木到坎水,是一个五行生克的循环,而东北方位的艮宫含有丑土寅木两个地支,其中丑土合住坎水,寅木乃甲木之根。故艮宫,起承上启下之作用,将子丑之水传送至寅卯之木,以期五行生克循环之理。艮,即为始,亦为终。”因此,枣园的布局暗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整片枣树长势旺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是南疆大地上枣树的活化石。“春日满树枣花香,夏晓缭绕薄雾凉。秋风金叶红珠润,冬装玉砌述沧桑。”这是千年枣树园春华秋实、神采飞扬的真实写照。

据《旧唐书》记载,唐代的图木舒克为安西都护府的辖地——尉头州。当年的镇守使贾诠,是河北人,他与郭昕、鲁阳、苏芩一起镇守南疆大地,维系着边疆的安全。当时,图木舒克还未传入枣树种植,贾诠得知自己身赴塞外镇守边疆的消息后,便携带家乡的枣种一同赴任,在离驻守城堡外二公里的地方栽种了这片枣园。河北省小枣种植始于商周,枣树栽培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农民就获枣树之利。《战国策》亦载纵横家苏秦游说六国时言“绕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从这个意义上讲,贾诠种植枣园不仅仅只是一种果树的栽种,更是战略上的一种长远谋虑,在屯守军人粮食供给不足的时候,小枣还可以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据说,悟空和尚(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从天竺返回,途经图木舒克,拜见了镇守使贾诠,贾诠便用红枣热情地招待了他。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据《清史稿·刘锦棠》第41册记载,光绪三年(即1877年)十二月,同光中兴名将刘锦棠奉命追缴入侵新疆的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屯兵巴尔楚克(今巴楚东),由于阿古柏部实行坚壁清野,物资匮乏,时值寒风凛冽飞沙走石,众兵将追击阿古柏残部至今马场处均饥渴难耐,当地老百姓见王师降临,即献上枣园中小枣款待众将士。刘锦棠军食过小枣士气大振,当晚便利用夜幕和风沙掩护,急行军200里全歼来犯敌军,击毙头目阿里达什。捷报传至清廷,左宗棠情不自禁称赞刘锦棠道:“筹策之周,赴机之速,古今未尝有也”,“大军西征,如飞如翰,自秋徂冬,挈回疆全境还隶职方,即劳烈而论,已足光垂史牒。若夫功成迅速,则实古今罕见之事。”(《左宗棠全集·柞件》,岳麓书社1986年版,420页)清廷也高度评价刘锦棠“智勇深沉,出奇制胜,用能功宣绝域,着晋二等男爵”(《左文襄公全集·奏稿》五十二卷,第49页)。

穿过枣园,行至千年枣树王面前,只见枣树王雍容大度,体型庞大,树形粗旷,树身由下向上又分开三棵,丫杈而上,壮如巨伞,树身上的纹路如缰绳、如青筋,清晰而且明显。它让人颖悟,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创造了伟大的农耕文明,从远古到现代,农业生产活动推动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图木舒克唐人千年枣园的演化历程正是中国农业文化历史向边疆发展的缩影,是维护祖国边疆安定的历史见证。

当植播的绿色一旦成为浪漫,便成了一种永恒。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