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我的故事”五十四:开荒“利器”

时间:2023-05-31 作者:吴永煌 来源: 点击次数:4625

今天,每每看到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耕耘在车排子垦区广袤田野时,就会触景生情。1958年,我们一二八团开发建设初期,为了不辱“是英雄是好汉,开荒当中比比看。学习莫索湾,赶上苏兴滩,一年建场百日完”的军令状,老军垦们集思广益,“研发”出来一批成本低、很实用的“土机械”,为唤醒沉睡千古的戈壁、建成塞外绿洲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8年4月,新疆兵团农七师勘测设计大队二十余人组成的勘测规划先遣组,奉师党委之命,从奎屯出发,一路北上,骑马百里,来到“东戈壁”。“东戈壁”位于垦区东面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农七师要在这里开发建设一个新的农场——车排子垦区第四农场,简称车四场(即现在的一二八团)。

这里,亘古荒原,地势较平,梭梭柴茂密,枇杷柴丛生,具备生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7月1日,在二十团召开车四场开发建设动员大会。师党委要求当年开荒造田8万亩,播种小麦3万亩。粗略计算,加上修渠建路、植树造林、盖房搭圈,得要14万个劳动量,最早也只能在第二年夏天完成。可这支开赴东戈壁的队伍只有800人,不足10台拖拉机。在困难多、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他们以军人的气魄,勇敢地立下了军令状!

在车四场新任副场长梁恩厚的带领下,队伍从二十团出发,徒步东行,挺进戈壁,支起帐篷,安营扎寨,在东戈壁拉开了建设车四场的序幕。我还在襁褓里,父母就带着我跟着队伍来到了东戈壁。

豪言壮语是可以喊出来的,但要成为现实是要靠苦干的。万古戈壁滩,土质很硬,遍地杂树乱草,很难打倒挖根。

尽管组织了大突击、劳动竞赛,从把太阳挖出来,再把月亮挖出来,但最高一天开荒面积也只有40亩。新疆的北疆,一过国庆节,就开始飘雪。大好时机也只有八九月五六十天的时间。任务十分艰巨!时间不等人,就怕人误时。

困难吓不到英雄汉!这支队伍是从井冈山走过来的,有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精神,也是从南泥湾走过来的,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他们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军垦,凭着先前开发二十团的经验,集思广益,研发出了一批开荒利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打荒器”。

起先,机车前进推倒梭梭柴时,由于负荷小,开荒效率较低,浪费机力。能不能换个思维,将单一的前推改为“前后开弓”,在机车上加一个“打荒器”?他们白天打荒,晚上召开诸葛亮会,反复研究和实验,用一根8米长圆木栓在机车后面,机车前面铲斗推掉低矮的枇杷柴,后面的8米圆木拉倒高大的梭梭。可是,在实践中遇到了新问题,细小一些梭梭柴可以拉倒,高大的就无能为力。因为圆木太轻,遇到大梭梭,就拉不倒,从梭梭柴上一滑而过,甚至还会把圆木别断。他们开动脑筋,把两根圆木并在一起,用钢板夹着,再用穿心螺丝固定起来。既加大了重量,提高了承受力,效果有了明显改观。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他们还根据机车马力的大小,用更长的圆木,最长的达到16米。这种打荒器用斯大林—80型机车牵引,每小时可以打荒70亩左右,一天就是上千亩。杨四平机车组最高一天1400亩。后来又将圆木更换成钢管,效果更好。

1958年,新成立的车四场机械打荒36827亩,每亩费用0.60元。而一般开荒每亩费用需6元。

那时,一穷二白,没有纸,他们就以地为纸,以棍为笔,在地上画图,不理想,就用手把“地图”一抹,再画。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自己设计,自己绘图,自己制作。终于,一件件“先进”的开荒“利器”研发出来了。

接着,他们又研制出了“护灯器”——在机车前方靠近照明灯的位置,把两根钢筋固定在机车大梁上,钢筋上方横拉一根钢筋,牢牢保护着照明灯,保证了机车夜间开荒作业;“运荒器”——用钢筋制作一个边长为四米的等腰三角形,顶点直接与机车连接,尾部安装一个可以开关的活动钢筋,当机车拉红柳时,就将活动钢筋关闭,几个人往“运荒器”上装红柳,最高可以堆放至两米多高,然后由机车拉往指定的规划区,打开活动钢筋红柳便顺着从“运荒器”上脱落下来;“清元器”——用连接器的中间梁装在轮胎机车的油压升降器上,再把弹黄齿以25公分的距离固定在中间梁上,近似于一个大型的“耙子”,由于连接处安装了个升降器,当红柳比较多的时候,升降器就会自动上升,一趟可以拉很多的细碎红柳,不但节省了劳力,也加快了劳动进度。

这“四器”在当时不仅节约了大量劳动力,保证了超额完成开荒造田任务,还为冬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年开荒造田10万亩,种冬小麦3万多亩。1959年,小麦收获425万公斤,盈利15万元。

革新成果在兵团、新疆推广,吸引了甘肃、宁夏等垦区前来参观取经。车四场被兵团授予“开荒造田的旗帜,多快好省的榜样”称号。车四场副政委安登奎还受邀到北京,接受由周恩来总理题词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奖匾。《人民日报》也刊登了我们车四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多快好省建场的事迹。“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了拍摄大型记录片《绿色的原野》,还专门赶到我们车四场拍摄了建场开荒造田利器——“打荒器”等“四器”。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七师一二八团)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