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千年妃子笑 岭南荔枝来

时间:2021-06-21 作者:王紫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9415

广东茂名荔枝果园里荔农在采摘。 柯学潜 摄

荔枝作为中国原产水果,千百年来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品质和产量的不断提高,荔枝的产业形态已逐渐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走出了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编者


5月20日,2021年中国荔枝产业大会在广东茂名举办。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茂名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从产、种、质、销、文、旅方面,全面展示了我国尤其是广东荔枝的形象和地位,呈现了荔枝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通过多维度开展荔枝文化宣传和品牌打造,助推全国荔枝丰产又丰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创“荔”大产业,培育摇钱树

荔枝是原产于我国岭南的佳果。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已经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品种特色最鲜明、区域优势最明显的热带水果,目前全国种植面积近800万亩,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均占世界的六成以上。无论种植规模、生产技术,还是市场影响力,我国荔枝都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其中,尤以“茂名荔枝”为代表的优质品牌享誉国内外。

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主任李尚兰介绍说,荔枝是我国种植规模最大的热带水果,目前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八个省份建成了一批特色优势区。全职从业人口超过100万人,种植环节直接产值280多亿元,是热作产业的骨干和代表品种,在热区产业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突出。2020年,我国荔枝鲜果年产值突破400亿元,已经成为荔枝主产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荔枝主产区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荔枝产业发展迅速壮大,形成了海南特早熟、粤桂西南部早熟、粤桂中部中熟、粤东闽南晚熟及重庆、四川泸州特晚熟五大优势区,均衡上市、相互衔接、差异化发展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从品种结构看,“白糖罂”“妃子笑”“桂味”“糯米糍”“鸡嘴荔”等优质品种占比超过40%,产品品质和单产水平稳步提高。以广东省为例,目前荔枝种植面积稳定在411万亩,年均总量120万至150万吨,占全国一半以上,占世界的1/3;资源保存量600多份,居全国第一,占全球的60%以上;拥有区域公用品牌1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荔枝)28个,3个荔枝产品被认定为广东省十大名牌系统农产品,14个荔枝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着品质和产量的不断提高,荔枝的产业形态已逐渐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以荔枝为核心的产业群正逐步形成。产品从以鲜食为主,拓展到各类精深加工产品和文创产品。同时,良种繁育、社会化服务、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支撑产业不断壮大,以荔枝为中心的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仅在广东省,就有荔枝类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5家,绿色食品(荔枝)认证企业32家,无公害食品(荔枝)认证企业35家。

建“荔”大平台,唱好致富戏

从2007年起,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联合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和主产区地方政府,先后在广西玉林、广东从化、重庆涪陵和广东茂名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荔枝产业大会”,搭建起各界共聚一堂、共谋荔枝产业发展的大平台,既为广大从业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上下游产业链的关联企业和机构创造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对增强我国荔枝业界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综合竞争能力,进而实现科技进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008年,原农业部启动了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围绕荔枝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技术服务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产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高接换种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荔枝单产和品质;对荔枝贮藏性能、果肉品质保持与劣变机制、冷链保鲜技术等的研究,扩大了荔枝的销售半径;高效省力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加工技术进步既延长了产业链,又使得荔枝的附加值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荔枝所带来的新业态蓬勃发展、竞相涌现。直播带货成为荔枝销售新渠道,果园共建、果实众筹等新型销售方式不断涌现。不少荔枝种植基地逐渐从单纯的生产功能向采摘、休闲观光、创意农业等复合功能方面拓展,荔枝园变成了城市的后花园和市民的休闲乐园。主产区涌现出一批思想观念新、经营能力强的“新农人”“农二代”,荔枝园成为创业的热土。在广东省,荔枝栽培面积10万亩以上的地级市有9个,面积1.5万亩以上的县有47个,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50亿元以上,带动产业相关环节创造产值50亿元以上。

谋“荔”新战略,攻克新难关

如何让荔枝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中实现新发展,走出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李尚兰给出了中国荔枝产业发展的答案——“过五关”。

一是“品种关”。我国荔枝种质资源圃保存数量和种类居世界首位,近30年来育成荔枝新品种40余个,水平世界领先。未来,要依托以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为核心的科研推广单位和团队,在特早熟、特晚熟优质品种选育以及耐储运、加工专用型品种选育等方面联合攻关,在调优品种结构上持续下功夫,有序推进良种产业化应用。

二是“技术关”。重点开展荔枝稳产高产、采后保鲜等技术和荔枝加工技术设备等的联合攻关;加快推进荔枝信息化技术与智慧果园基础研究;逐步开展荔枝大数据中心、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建设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以高标准荔枝果园建设为抓手,集成推广果园升级改造、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绿色生产管理技术模式,提高荔枝标准化生产水平。

三是“产业关”。以大幅提高荔枝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为目标,建设一批名优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荔枝种植业、加工业、流通业、社会化服务等农业龙头企业;同时,深化荔枝产业联盟建设和组织服务,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加强示范带动与技术支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品牌关”。建设有消费者美誉度的产品品牌、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有社会公信力的公用品牌,构建三者各有侧重又相得益彰的品牌体系。

五是“文化关”。进一步深入挖掘荔枝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赋予其新时代的精神风貌,通过讲好荔枝故事、做好荔枝文章,扩宽产业功能、拓展产业链条,以文化促精深加工、以文化促品牌打造、以文化促消费升级,掀起新时代荔枝产业发展的“国潮风”。

“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荔枝美味与荔枝文化交相辉映、传承至今。正值六月,“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从广东到广西,从海南到岭南,荔枝正源源不断全力往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