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热作新闻

广东荔枝正在“风口”!产业体系专家研商助力产业腾飞

时间:2021-11-11 作者:陈思蓝 来源:南方农村报 点击次数:4224

10月31日,“广东荔枝产业融合发展峰会”在广州增城举办。会议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广东荔枝产业联盟、广州市增城区农业农村局、广东省荔枝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主办,邀请国内多位荔枝产业研究专家及企业、媒体代表来到现场,共同探讨我省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全产业链融合升级新方案。“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和高效益发展,是广东荔枝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广东荔枝产业联盟秘书长、广东省荔枝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向旭表示。

“世界荔枝看广东,优质荔枝在增城。”增城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茂禾表示,接下来,增城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乘本次荔枝产业融合发展峰会的东风,实施增城荔枝品种区域化布局,创建仙进奉、水晶球甜岩、挂绿北园绿、糯米糍、桂味等5个增城荔枝产业优势区,打造10个增城荔枝生态“美荔果园”,推动增城荔枝产业融合发展。

荔枝产业迎来新风口

供销两端提升潜力十足

广东作为我国荔枝大省,面积和产量均超全国一半,种质资源最丰富,栽培品种最多。全省荔枝栽培面积1.5万亩以上的县有47个,其中高州、电自、化州、信宜、阳东、阳西、廉江、从化、增城、东莞、陆丰、惠来和郁南等13个县市区面积超过10万亩。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齐文娥表示,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广东荔枝产业提供制度、资金、组织、技术、宣传等全方面保障支持,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荔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正处产业转型升级新风口。以荔枝产业为“小切口”推动农业产业“大变化”,是荔枝行业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齐文娥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厚彬表示,广东荔枝文化深厚,卖点突出,并且国内市场后劲充足。从供给侧看,荔枝生产量和人均消费量相当有限,我国最高年产量300万吨相当于60亿斤,14亿人人均分配量仅4.2斤,优质果品按200万吨40亿斤计算,人均仅2.8斤。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厚彬

从销售端看,近两年广东荔枝“12221”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12221”,即建成“1”个大数据中心;拓展、完善销区和产区“2”个市场;产区与销区“2”支采购商队伍进一步壮大;完成产地和核心消费城市推介会“2”场活动;实现了产业升级、拓展国内和国际销区市场、讲好广东各地荔枝品牌故事等“1”揽子目标)。陈厚彬表示,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传递出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农村厅对荔枝销售端市场的强力支持,荔枝行业人士应有信心和决心,乘着“12221”的东风,实现销售活力再释放。

当前,随着网络电商的发展,荔枝销售渠道得到扩展,市场潜力进一步扩大。京东大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地标类农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74%,同期线上水果销售占农产品整体销售近20%,其中,广东是水果线上成交额最高的省份之一。齐文娥认为,转变思维,呼应线上消费者诉求是发展荔枝电商的关键。当前,缺斤两、包装简陋等问题在荔枝电商中较为常见,是实现荔枝电商高质量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低质品种占据“半壁江山”

结构调整仍需加速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为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优化荔枝生产结构,将全省荔枝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比例调整为2:6:2,优质品种率提高50%以上,生产效益提高30%以上。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胡桂兵认为,当前,我省荔枝低效品种仍占“半壁江山”。黑叶、怀枝、双肩玉荷包、白蜡等低效品种,超过200万亩,严重影响荔枝产业整体效益。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胡桂兵

对此,胡桂兵提出,应当加快推进品种调整工作,大力推广应用大枝高接换种尤其是大枝挑皮接技术。大枝高接克服了部分品种亲和性不足的问题;实验证明,采用大枝嫁接技术在管理好的情况下2年内达到高产,比小枝嫁接复产快1-2年。他提示,嫁接只是换种的最初一步,在之后,果农还应当重视栽培管理,做好防晒、防蚁、防风、施肥等工作。

不同品种荔枝亩均成本收益对比表(以黑叶和白蜡荔为例)

选用特色优质品种有利于提益增收,但同时,品种多元化仍是荔枝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品种调整不存在统一标准,应当“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市场和环境等多方面情况。

“品种结构调整必须确保全产业平稳过渡,既要持续推进,也不能操之过急。”广东省优稀水果产业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加工所所长徐玉娟补充道,荔枝品种结构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低质品种”通过合理利用,依然能够实现“高质”之效,她举例,黑叶荔枝在鲜果市场缺乏竞争力,却是生产荔枝酒的优质原料。

广东省优稀水果产业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加工所所长徐玉娟

全省荔枝加工量可达40万吨/年

产业升级前景看好

推动农产品食品化工程,构建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一体化产业体系,打通一二三产业闭环,大大减少中间环节,不仅解决了销售渠道的问题,还降低流通、贮藏成本。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产品食品化的重要途径,在服务“三农”、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增加出口、保障营养健康与质量安全等多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

陈厚彬表示,据调研,当前广东省荔枝加工量可达40万吨/年,加工在整个荔枝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压舱石”作用。应当借鉴龙眼加工产业经验,鼓励更多家庭作坊式荔枝加工户发展。

徐玉娟指出,过往广东荔枝加工产业存在标准缺乏、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产品形态单一等多方面不足。近年来,在政府、专家和企业等多方协力推动下,广东荔枝产业升级取得初步成效。如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建设完成高效榨汁、低温冷冻浓缩等加工生产线,可实现年加工处理荔枝鲜果和荔枝冷冻果超过1.5万吨。

徐玉娟表示,奈雪的茶的现状也可以是荔枝加工产业的未来,当前,果蔬加工品已呈现饮品、发酵制品、功能食品等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未来,仍需进一步推动荔枝加工与传统行业、美食文化等元素相融合,挖掘更多消费者需求,拓展更多加工品类。

责任编辑:热作发展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