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地合作进程中北大荒精神融合地方文化研究

时间:2025-07-10 作者:黄观昊 刘洋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 点击次数:897

摘要:北大荒精神包含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等核心价值。在垦地合作进程中,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弘扬和发展北大荒精神,还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从而加深垦地双方的认识和理解。开展北大荒精神融合地方文化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垦地合作、传承和弘扬北大荒精神以及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北大荒精神;垦地合作;地方文化;融合发展

地方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习俗、语言、艺术等。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北大荒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孕育了北大荒精神。这种精神在垦地合作进程中与地方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垦地合作进程中北大荒精神融合地方文化是一个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过程,应当注重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创新和发展,以更好实现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能够使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促进地方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为垦地合作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垦地合作进程中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在垦地合作进程中,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这种融合有利于为垦地合作进程增添鲜活动力,为农垦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为地方农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为农垦与地方的人文交往构筑坚实桥梁。

(一)为垦地合作进程增添鲜活动力

在垦地合作进程中,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能够推动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的进步,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实现效率提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能够增强地方经济活力,催生新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如共同投资、共同研发、共同开拓市场等,为垦地合作带来新的增长点;能够加强垦地双方的信任,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为垦地长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丰富了垦地合作的内涵,增添了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交流,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为垦地合作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在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作用下,垦地合作的前景和发展趋势将呈现持续深化、创新驱动、文化传承、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范围也将覆盖文化、教育、旅游等更多领域。

(二)为农垦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能够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农垦深化改革的路径创新,同时通过减少沟通障碍,提升改革效率,使农垦改革更加全面和深入;能够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智慧的有机结合,提升农垦系统应对复杂自然环境和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能力;能够激发农垦系统干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能够增强社会对农垦改革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为农垦改革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能够为解决农垦改革中的难题和挑战提供精神动力,提升垦地合作的社会影响力,形成推动农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三)为地方农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农垦经验对地方农业发展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首先,农垦的规模化经营与管理模式为地方通过规模化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参考。其次,农垦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方面的成就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了示范,充分体现了通过引入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性。此外,农垦在产业链延伸与增值方面的经验为地方农业提供了多元化发展思路,有助于地方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同时,农垦在承担社会责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为以及在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地方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如果说,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突破性的典型,那么北大荒就是现代化大农业的成功典型。[1]在垦地合作进程中,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更好推广北大荒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经验,为地方农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有利于通过传承北大荒艰苦创业和勇于开拓的特质、发扬地方创新实践智慧,激发地方农业从业者主动学习农垦经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经济发展不能单条腿走路,要积极拓宽增收渠道,围绕农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2]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能促进地方农业品牌的建设,通过结合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和地方文化的特色,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农业品牌,从而提升地方农产品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四)为农垦与地方的人文交往构筑坚实桥梁

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在农垦与地方的人文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两者融合能够增强农垦与地方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感,促进相互理解与支持,从而增强凝聚力。两者融合还能够为垦地双方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垦地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比如垦地联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一方面能帮助农垦更好地展示其形象、提升其知名度,另一方面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两者融合能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引导垦地双方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内在构成上的契合之处

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内在构成存在许多契合之处,这些契合点不仅体现了两者的共性,而且为垦地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和甘于奉献,这些北大荒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在地方文化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元素。

(一)北大荒精神的自力更生与地方文化中的自给自足传统

北大荒精神的自力更生强调独立自主、奋发图强、依靠群众、战胜困难,强调内因的重要性,始终把克服困难的立足点放在自己身上[3],与地方文化中的自给自足传统有着深刻的契合之处。北大荒精神的自力更生与地方文化的自给自足都强调对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本地资源的深入挖掘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出适合本地条件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北大荒精神的自力更生与地方文化的自给自足相融合有助于垦地双方合作共赢,提高经济韧性。

(二)北大荒精神的艰苦创业与地方文化中的创业精神

对创业精神的共同尊重也是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内在契合的重要方面。北大荒精神艰苦创业的内涵强调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不懈、开拓创新,与地方文化中的创业精神相得益彰。首先,北大荒精神的艰苦创业与地方文化中的创业精神都体现了创业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其次,北大荒精神的艰苦创业与地方文化中的创业精神都强调创业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创业者不仅要追求个人的成功和财富,还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创业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此外,北大荒精神的艰苦创业与地方文化中的创业精神都强调在传承和创新中实现文化的发展,创业者需要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北大荒精神的勇于开拓与地方文化中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北大荒精神中的勇于开拓精神与地方文化中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有着深刻共鸣,体现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上的契合。精神的力量,在于它能鼓舞和激发出人的无限潜能与创造力,能把精神动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物质力量。[4]北大荒精神中的勇于开拓精神强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尝试,这与地方文化中的探索与创新精神相契合,都鼓励人们勇于面对新挑战,积极探索新思路,从而推动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同时,两者都强调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两者对探索和创新的共鸣鼓励人们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此外,两者都强调实践与验证的重要性。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调整创新思路,从而实现更好的效果。

(四)北大荒精神的甘于奉献与地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北大荒精神的甘于奉献与地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也有着契合之处。首先,两者都强调集体利益和无私奉献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为集体和他人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资源,且不求回报。其次,两者都强调共同目标和责任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为了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此外,两者都强调社会和谐与团结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三、垦地合作进程中北大荒精神融合地方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垦地合作进程中,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有效融合不仅是一种理念上的追求,更是实践中的探索。为了实现这种融合,需要从不同的合作领域寻找合适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垦地合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动力支持,使垦地合作在文化交流、经济发展、教育共享、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以垦地文化交流合作实现北大荒精神与地方价值观念融合

北大荒精神蕴含着一段历史记忆,充满情感的记忆力量,能够催生个体对集体的归属感,在塑造民族或国家文化认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地方文化作为一定地区范围内孕育形成的特色文化,同样蕴含着地方发展的记忆,寄寓着本地人民的归属感。

以垦地文化交流合作实现北大荒精神与地方价值观念融合,要建立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合作实践为载体,以价值共鸣为目标的多层次文化交流机制,提升社会凝聚力,增强文化认同。例如,可以通过联合举办“北大荒精神主题展”巡展、地方非遗文化互动体验等活动,建立双方的情感共鸣;可以将北大荒垦荒史与地方移民史结合起来,策划“开拓”主题展览;可以联合创作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用地方方言、艺术形式讲述北大荒故事。

(二)以垦地经济发展合作推动北大荒精神与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融合

北大荒精神蕴含有利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智慧,要用好北大荒精神这一宝贵资源,将其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以垦地经济发展合作为纽带,将北大荒精神的创新创业内涵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逻辑,将精神动力转化为经济效能,将奋斗基因转化为产业创新、资源整合的行动力,从而在经济领域实现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一是将北大荒的智能农机、数字农业技术与地方的传统农艺结合起来,以达到北大荒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与地方本土化适配的目的。二是打造“北大荒精神+地方文化”的联名产品,以垦荒版画、地方非遗元素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精神叙事+消费体验”双重吸引力,实现文化赋能和品牌联营。三是搭建垦地共享经济平台,强化协作意识,通过整合农机跨区调度、建立仓储物流网络,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构建“科技赋能+资源整合+治理联动+品牌辐射”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北大荒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北大荒精神的凝心聚力功能,帮助地方农业从“小散弱”转向规模化、智能化。

(三)以垦地教育共享合作引导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教育融合

教育是垦地合作的重要领域,也是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通过垦地教育共享合作,将北大荒精神融入地方教育,能够推动北大荒精神从“红色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育资源,从而在教育领域实现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北大荒精神融入地方教育,本质是通过精神浸润重塑地方教育的价值坐标,培育兼具奋斗精神、生态意识和乡土情怀的农业人才,构建“教育—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生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精神—人才—技术”三位一体的支撑。

以垦地教育共享合作引导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教育融合,一是要建立教育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方法等,确保垦地双方的学生都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垦地双方可以相互借鉴,将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从北大荒精神的内涵中解构出“奋斗”“创新”“责任”等主题,并与地方文化中的“务实”“团结”“协作”等价值观结合,同时兼顾地方文化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开展多元化教育合作,打造具有思想性、实践性与趣味性的融合课堂。二是要促进垦地双方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分享交流,提升其教学水平,例如组织教师交流活动、联合开展教师培训等。三是要积极组织学生交流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魅力,例如参观农垦企业和地方文化遗址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的内涵。

(四)以垦地环境保护合作助力北大荒精神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融合

将北大荒精神融入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将其精神内核转化为生态治理的实践动能。北大荒精神的自力更生强调自主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体现为生态技术的自主研发与推广;北大荒精神的艰苦创业在生态建设中体现为迎难而上、扎根一线的实践精神;北大荒精神的勇于开拓能够推动生态治理从单一修复向系统化、智慧化转型;北大荒精神的甘于奉献能够通过文化浸润,形成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合力。

以垦地环境保护合作助力北大荒精神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融合,需要垦地双方强化系统观念,构建生态治理的自主实践体系。例如,通过“农牧结合”等模式,形成“技术替代资本投入”的可持续路径,实现资源创新循环利用,同时以技术创新突破生态治理瓶颈,努力开展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又如,合作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将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合作项目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再如,合作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以垦地公共服务合作促进北大荒精神与地方社会保障体系融合

垦地公共服务合作是垦区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在民生领域协同发力的重要模式。将北大荒精神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所秉持的公平、公正、共享等理念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强化创业扶持与资源整合,激发基层社会保障的内生动力。在融合过程中,北大荒精神的艰苦创业能够推动地方不断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将奋斗精神转化为民生服务的行动准则;北大荒精神的勇于开拓能够推动地方进行政策创新与试点突破,有助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与形式的革新;北大荒精神的甘于奉献能够推动地方强化党员与志愿者服务网络,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以垦地公共服务合作促进北大荒精神与地方社会保障体系融合,就是要构建“精神引领—制度创新—文化共生”三位一体的民生保障生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个人无私奉献的社会保障生态,并通过民生实践重构文化认同,使北大荒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生活日常”。比如提倡“互助养老”、设立“公益岗位”等方式方法能够让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变得可感可知,并将其升华为一种社会互助文化,以此强化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实现社会保障的“造血式”升级,同时又能使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传统产生共鸣,这样一来,既赋予地方社会保障体系以精神内核,又使北大荒精神在地方文化土壤中扎根生长。

(六)以垦地科技创新合作启发北大荒精神与地方科技进步融合

科技创新是垦地合作的重要方面,垦地双方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启发北大荒精神与地方科技进步融合。在北大荒精神的内涵中,勇于开拓这一精神特质与科技创新关联最为直接和紧密,它帮助北大荒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技术瓶颈,推动了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转型,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此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等精神特质也与科技发展形成深层呼应,其中自力更生夯实科技自主的实践根基,艰苦创业催生科技突破的现实动力,甘于奉献激励科技人才的坚守传承。

以垦地科技创新合作启发北大荒精神与地方科技进步融合,不仅要取得技术突破,还要传承精神内核,以精神内核驱动科技创新方向,充分发挥以勇于开拓为首的北大荒精神特质。例如,以北大荒“小投入撬动大产出”的务实精神引领技术研发,聚焦地方资源约束与生态痛点,做到用低成本的技术创新去适配地方的需求。同时,可以将北大荒的核心技术如无人农场、智能农机等拆解为模块化方案,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创新,实现前沿技术的本地化迭代。这样不仅能示范引领地方打造科技自主创新模式,还能将创新成果反哺给垦区,实现共同发展。

以垦地科技创新合作启发北大荒精神与地方科技进步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通过精神引领、文化赋能,构建垦地双导向的创新生态。这种融合既让北大荒精神在地方科技创新中焕发新生,又使地方在文化认同与协作共识中实现科技创新,最终构建出具有北大荒精神特质、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机制,实现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在科技领域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曾业松.垦地合作发展社会化服务的意义和启示——以北大荒集团牵手小岗村为例[J].中国农垦,2024,(01):23-24.

[2]张帝龙,祁岩,王志超,等.解锁合作共赢密码——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走好垦地融合发展之路[J].中国农垦,2023,(12):13-14.

[3]郭思宝.试论北大荒精神(下)[J].中国农垦,2023,(12):61-66.

[4]郭思宝.试论北大荒精神(上)[J].中国农垦,2023,(11):52-57.

[5]秦红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记忆伦理[J].地方文化研究,2023,11(06):82-89.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