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代茶业先驱刘淦芝

时间:2020-07-09 作者:文川木 来源:湄潭融媒体中心 微美湄潭 点击次数:8503

                贵州现代茶业先驱刘淦芝

                  ◎ 文川木


刘淦芝,中国著名的茶学家、昆虫学家,茶界公认的中国现代茶叶十大茶人之一,也有“治蝗大师”之称,还被尊为贵州现代茶科学、茶文化的先驱。1903年,刘淦芝生于河南省商城县,20世纪20年代清华大学毕业,先赴法国勤工俭学,又攻读美国埃俄威州立农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又攻读哈佛大学昆虫学,获博士学位。30年代初回国,任安徽祁门茶业改良场病虫害虫研究室主任。1936年,任全国经济委员会茶技讨论会会员,同时担任民国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技工,主要从事昆虫及茶树害虫研究。

1939年11月17日,刘淦芝受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实验所委派,来到贵州湄潭接替张天福工作,参与筹建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简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并于1940年4月出任首任场长,兼任西迁湄潭的浙大农学院教授。在湄潭期间,虽然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但他仍孜孜以求,进行茶叶科研与教学,在此留下很多感人的故事,深为湄潭人民所赞誉和怀念。


开辟象山规模化示范茶园


当时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就是一张白纸。既然是实验茶场,就得要有基地,就得有土地可以种茶。几经考察,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便决定在象山上辟地开荒种茶。

象山,位于湄潭县城南门外,当地人又名打鼓坡。坡上古代是连片森林,近代却成为坟茔密布、荆棘满山的荒坡。虽说是荒坡,但那些地都是有主人的。鉴于此,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根据山势和当时湄潭的物价以每亩3块至5块大洋购买了那些荒坡。

1940年4月,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正式成立后,开垦茶园工作启动。刘场长身先士卒,率领职工和农工首先垦植了湄江河沿边的62亩地种茶。62亩茶园,无论是搞科研,还是生产茶叶出口支持抗战,显然都是杯水车薪。为此,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决定在象山上继续勘察寻地,发现其中还有可开发荒山面积近千亩。后经请示和研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决定在象山半山腰继续开垦茶园,扩大茶园面积。经过刘淦芝和员工们几年的努力,象山茶园终于得以建设成功,最后种植面积达到555.586亩。

象山茶园的建成,是西南地区规模化成片茶园建设历史的开端,是西南地区现代茶业集团化生产加工的典范,也使湄潭成为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茶叶生产研究基地。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地方茶业的发展。湄潭的农民通过参观象山茶园长了见识,也通过出售茶青得到了实惠,于是不少农村也开始培植和栽种茶园,如永兴镇有位富商叫冯庆丰的,就在永兴场东北的狮子山与断石桥之间买地种植茶树。也正是刘淦芝与他的同仁们对象山茶园的开辟和对茶园的研究,才使得湄潭的老百姓热衷于种茶、爱茶,也使得今天的湄潭成为全国第二茶县。


促成创办湄潭职业学校


刘淦芝在担任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场长期间,不但兼任浙大农学院病虫系教授,还促成浙江大学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共同组建了西南地区最早的职业技术学校——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为湄潭乃至整个贵州培养了上百名茶叶和蚕桑实用技术人才。



为了让湄潭人有自己的茶叶队伍和人才,刘淦芝便想到了对茶人的培训。1941年秋,刘淦芝和浙大教授江希明之父、教育家江恒源等倡议,由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和浙江大学联合创办了“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设茶叶科和蚕桑科,学制3年。茶叶科主任由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技术室主任李联标兼任,浙大部分教授兼任教员。该校共办两期,为贵州培养了100余名茶叶专业技术人才。这批人才,成为燎原星火,不管是在当时,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湄潭乃至整个贵州的茶叶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持。


吸纳浙大人才到茶场工作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刘淦芝的率领下,人才辈出,成绩斐然。当时在湄潭,几乎集中了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全省知名茶人及专家。

1941年秋,由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推荐,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寿宇、李成章、曹景熹、林世成、陈汝基、张书德、章瑞华、许学勤等8名学生参加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工作,成为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一批正式科技工作者。

他们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后,很快就有了建树。不管是发表论文还是调查报告,他们的成果都是丰硕的,其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得到了刘淦芝和浙大教授蔡邦华的高度评价。这些人才,在往后的日子,都成了茶叶界有名人士。


开展湄潭茶树害虫等调查


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建场之初,刘淦芝就亲自主持和指导,深入全县各茶区,率先对湄潭茶树病虫害进行了调查、收集和研究,最后共计收集茶树病虫害标本64种。

刘淦芝还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桐子坡全国茶树品种园里,建立了中国西部首个茶虫实验室。实验室虽然只是三间简陋的茅屋,但他在那里,根据对湄潭茶树病虫害调查、收集研究的结果,通过长期仔细的观察,在昏暗的桐油灯下写成了贵州乃至中国最早的茶树害虫调研报告《湄潭茶树害虫初步调查》,并于1941年在《农报》第七卷第16-21期合期上发表。这篇调研报告,为以后贵州茶树害虫系统调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期间,刘淦芝还在繁忙的工作中,凭着有丰富的国内外昆虫知识积累,每晚用简易的英文打字机完成了中英对照文体的中国首部《世界茶树害虫名目》和《中国近代害虫防治史》等传世之作。


参与浙大湄江吟社作诗


刘淦芝在湄潭时,非常热衷茶文化和诗词。1943年2月,在他和著名教育家江问渔、数学家苏步青、教授钱宝琮的倡导下,与王季梁、祝廉先、郑晓仓、胡哲敷、张鸿谟等共9名爱好诗词的教授创办了闻名中外的“湄江吟社”,办学科研之余,他们或到茶场小聚品茶赏景赋诗,或在郊外游玩谈诗。从1943年2月28日至10月24日,诗社举行8次聚会,共写下258首绝妙诗作,其中近60首为茶诗,成为贵州乃至中华茶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刘淦芝就在第四、第五次集会时共咏了11首茶诗。

特别是1943年5月16日,“湄江吟社”同仁第四次聚集于湄潭县城原湄江饭店品尝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优质新茶。在这次诗会上,刘淦芝特用该场制作的“湄潭龙井”、“雀舌”和“玉露”等新茶供诗人们品尝。刘淦芝带头以“试新茶”为题即赋。他在诗中写道:“乱世山居无异珍,聊将雀舌献嘉宾。松柴炉小初经火,岩水程遥半旧甄。闻到银针香胜酒,尝来玉露气如春。诗成漫说增清兴,倘许偷闲学古人”。


对湄潭的深深眷恋情结


1943年秋,河南省蝗灾猖獗,刘淦芝受重庆国民政府农林部特派,辞别茶场,赴豫治蝗,自此再也未能回到湄潭。刘淦芝离开湄潭后,仍时时牵挂着湄潭的山水树木和他领导创建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

1947年,他就以台茶总经理的身份,对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王正容等10名赴台学习机械制茶的年青茶叶工作者,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关怀。

1989年9月,在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一脉相承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和贵州省湄潭茶场50周岁前夕,时已86岁高龄的刘淦芝很想再回湄潭看看,但实际上已是难以成行。为了表达对湄潭和那段岁月的怀念,他从台南寓所给湄潭茶场场长寄来了一封信。信中写到:

“湄潭茶场成立于39年,到现在已有50年的历史。当年种的茶桐花木,现在不知情况若何,尤其是沿溪八百株桂花,未知尚存几棵?湄红、湄绿,曾名闻全黔,现在若何?我是,43年离去,45年来台,现在已86岁。在台茶总经理任内,王正容先生曾来实习,是否仍在湄潭?湄潭金阳镐先生后亦来台,曾任农林厅长……我一生做事,以湄潭最为愉快,业务简,规模小,师友多也!至今念念不能忘怀。”


同时,他在信中还寄来七绝诗两首。一首为《紫薇山馆》,写给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五十周年(落款“商城刘淦芝时历台年八六”)。诗曰:

数间茅屋千竿竹,三两闲禽几树花。

不是紫薇当户立,谁知清景在官家。

这首诗原作于1943年6月31日浙大“湄江吟社”同仁第五次集会时,刘淦芝对茶场八景之一“紫薇山馆”的吟咏,系重新书写。诗中,刘淦芝先生用清新素淡之笔,简述了茅屋、青竹、野花、鸡禽、紫薇等几个小景,画出了湄潭茶区静谧的山野风光,托出了西南高原小城——湄潭的一种人间天堂般的清新气氛。殊不知,正是这三间简陋的茅房,就是当年刘淦芝亲手建立起来的中国西部茶区第一个茶树害虫实验室,也是他最心爱的昆虫“实验室”。

而另一首诗则是他新作写给贵州省湄潭茶场的。诗曰:

年来萍跻遍天涯,湄水湾头暂作家。

一路马缨随细柳,半山云雾护儿茶。

这不是两首平常的七绝诗,是时隔46年远在海峡对岸已年迈的刘老对秀丽宁静而清苦的湄潭时光最难舍的情怀。

1995年,一代茶学泰斗刘淦芝谢世于台湾,享年92岁。当吉林电视台系列纪录片《湄潭旧事》编辑组到台湾采访刘淦芝的亲人时,为他带去了湄潭的茶叶和芬芳的泥土。可惜,这位为湄潭茶业发展立下头功的老人,在其孙女的告慰声中,再也无法喝上在湄红、湄绿和湄潭龙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茶了,只有杯子中茶叶的清香在他遗像前轻轻弥漫。

这就是刘淦芝,湄潭现代茶业的开山鼻祖,为湄潭、贵州乃至中国茶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故事。虽然,他在走完92年的里程后悄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对湄潭乃至贵州茶业所作的努力与贡献,以及他的湄潭情结,却永远在湄潭人民的心里。为了怀念刘淦芝先生,湄潭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里的茶圣亭、湄潭阳春白雪茶业公司的茶文化长廊里,分别给他塑了像;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里,专门为他设立了展厅,恢复了他的居所原貌。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