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荔枝龙眼种业“十四五” 发展思路

时间:2020-06-10 作者:胡桂兵等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杂志 点击次数:10650

胡桂兵1 郑少泉2 向 旭3 王家保4 彭宏祥5 赵杰堂1 黄旭明1 朱建华5 李鸿莉5 刘成明1 石胜友6 陈洁珍3 邓朝军2 姜 帆2 徐奇志2 陈厚彬1

(1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2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福建福州  350013

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640

4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海南海口 71101

5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广西南宁 530007

6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广东湛江 524091)


一、“十四五”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物种产业形势分析

荔枝龙眼是原产于我国南方的名贵南亚热带水果,无论是品种资源还是栽培面积与产量均居世界之首。我国拥有丰富的荔枝龙眼种质资源,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国际间的种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呈现出从种质资源主权保护到基因资源产权保护的发展态势。因此,加快推进荔枝龙眼种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培育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强新品种权保护的立法与监察管理,已成为继续保持我国荔枝龙眼种业国际领先地位、促进我国荔枝龙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本物种领域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不完善,资源丢失风险加剧

我国是荔枝龙眼原产地,种质资源丰富,但入圃保存的资源数量有限。自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普查以来,虽然有研究团队对各地荔枝种质资源进行调查, 但大规模的专项荔枝龙眼资源调查工作没有开展,资源本底不清。随着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野生与半野生荔枝龙眼的原生环境遭到普遍性破坏,野生资源丢失情况严重,甚至存在彻底灭绝的风险。已建成的国家、地方、研究单位的荔枝龙眼资源圃保存容量有限、设施落后、手段原始,备份圃建设缺失,即使是已经保存的种质资源,也存在损毁和丢失的风险, 迫切需要开展野生半野生种质的异地保存养护,并建立名录档案。

2. 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不够深入

我国的荔枝龙眼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国家果树种质广州荔枝圃收集保存的荔枝资源600多份、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圃收集保存的龙眼品种资源600余份,但已开展深度鉴定的资源十分有限,对种质资源表型的精准鉴定、在全基因组水平的基因型鉴定以及对新基因的发掘力度都还相当欠缺,同时,对种质资源的主要营养和功能成分,也还缺乏系统的分析与评价,难以满足当今品种选育对优异新种质和新基因的需求。简而言之,我国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3. 品种遗传改良技术创新滞后

“十三五”期间选育的荔枝龙眼新品种绝大多数是通过实生选种的途径获得,但继续通过实生选种定向改良品种的潜力已近枯竭。近年来,荔枝龙眼杂交育种等定向育种技术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及QTL定位、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与育种应用仍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荔枝龙眼诱变育种、倍性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编辑与聚合育种等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甚少,技术方法体系尚未成熟,育种理论基础研究亟待加强。

4. 品种结构仍不合理与产期集中问题突出

“十三五”期间,我国荔枝龙眼品种结构虽有很大改善,但仍然不尽合理,从而制约了产业效益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一是品种结构单一,荔枝品种中,仅‘黑叶’就高达173.51万亩,‘怀枝’也有69.97万亩,二者占总面积的30%左右,果贱低价的问题非常突出;龙眼品种中,‘石硖’和‘储良’ 2个品种就占总面积的80%以上,同质化情况非常严重,而且2个品种的成熟期差距微小,上市期高度集中。二是主栽品种在熟期性状上层次不分明,以中熟偏多,早熟和晚熟品种偏少,导致产期非常集中。如大部分荔枝品种集中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成熟,且因荔枝鲜果极不耐贮、保鲜期短,在不足1个月内要将上百万吨荔枝鲜果销售完毕难度极大。三是良种良法推广慢,影响品种结构优化调整进程。主要是高接换种存在砧穗组合亲和力、嫁接成活率低问题,树势恢复周期长,良种接穗繁育缺乏规范,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5. 品种品质的稳产性差,对栽培技术要求高

我国多数荔枝龙眼品种的稳产性差,对气候的依赖性强,存在明显的大小年现象。如荔枝品种‘白蜡’‘桂味’等成花不稳定,‘白糖罂’‘糯米糍’ “无核荔枝”等落花落果严重、易裂果,造成大部分荔枝品种单位面积产量较低;龙眼的花芽分化、授粉受精受气候影响明显,部分产区的主栽品种存在明显的隔年结果现象,加上管理不当和自然条件的影响, 造成年际间产量波动较大。

许多优良品种对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如荔枝品种‘桂味’‘糯米糍’“无核荔枝”‘挂绿’‘水晶球’及目前主推的新品种等,管理水平与果实品质优劣密切相关,急需配套标准化产业技术的研发攻关,在确保满足其成花坐果营养平衡需求的前提下, 其优良的品种特性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

6. 种业企业缺失,尚未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现有荔枝龙眼企业主要集中于产后的下游环节, 如保鲜、加工、贮运、出口型企业为主,上游新品种研发企业严重缺失,最多就是中游生产企业涉及一点对新品种的关注与积极应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仍是开展种业研究的主体,尚未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有待政府引导,积极孵化培育。

二、“十四五”种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发展定位

按照“保护种质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创新管理机制,培育现代种业”的原则,统筹荔枝龙眼产业需求和技术基础,全面提升我国荔枝龙眼种业创新能力,以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创新引进与保护利用、优良新品种选育、新品种展示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优势品种产业化为重点,以创新种业人才发展机制和深化科研成果权益改革为突破口,对各主产区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根据国内外市场要求,大力主推发展特早熟特晚熟优质品种、加工型品种及贮藏性能好的品种,实现早、中、晚熟品种的配套以及鲜食与加工型品种的合理搭配与均衡供应,减轻鲜果集中上市的销售压力。同时建立健全种业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分类管理的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和权益分享,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科技管理和人才发展的机制,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的荔枝龙眼种业之路。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高品质荔枝龙眼需求为出发点,以荔枝龙眼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提升荔枝龙眼种业创新能力,建立荔枝龙眼育繁推一体化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科研成果共享与收益分配机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荔枝龙眼育种企业和品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发展目标

通过“十四五”种业规划制定与落实,形成综合性、专业化、区域布局合理、科企联合协作、大中小企业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1. 补充收集一批种质资源

系统调查荔枝龙眼种质资源,以保护多样性为目标,收集保存荔枝龙眼种质资源。建立荔枝龙眼种质资源备份圃各4个以上,新增入圃资源各300份以上, 为种业发展提供资源储备。

2. 创制一批优异新种质

在种质评价鉴定的基础上,创制优质、丰产、稳产、不同熟期、抗逆、适宜加工等方面的荔枝龙眼新种质各30份以上,为培育荔枝龙眼新品种以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种质支撑。

3. 构建荔枝龙眼分子辅助育种平台

整合攻关联合体内的优势科研院所的生物技术人才与平台,加强荔枝龙眼的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鉴定与辅助选择、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功能基因挖掘等方面的研究,建立荔枝龙眼分子辅助育种平台2~3个,按照全面开放共享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提供真假杂种的早期鉴定、目标性状的分子辅助选择等服务,为荔枝龙眼育种单位提供技术支撑。

4. 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优质新品种

到“十四五”末,将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荔枝龙眼新品种各10~20个。

荔枝新品种具体技术经济指标:①特早熟优质型:成熟期与‘三月红’相当或比‘三月红’早10天以上、平均单果重25克以上,形正色靓,TSS 16%以上,可食率稳定在70%以上;②中熟特优质型:熟期与‘黑叶’相当,平均单果重25克以上,形正色靓, TSS 18%以上,可食率稳定在75%以上;③晚或特晚熟优质型:和‘怀枝’熟期相当或比‘怀枝’迟10天以上,平均单果重30克以上,形正色靓,TSS 17%以上,可食率稳定在75%以上;④特异性状型:特大果型,平均单果重40克以上;耐贮运,常温贮藏1周以上;抗病虫性,抗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蒂蛀虫中的1种或以上;特殊风味(如香味等);⑤加工型: 丰产稳产性好、出汁率高、糖酸比适宜、适宜机械化采后去皮去核等。

龙眼新品种具体技术经济指标:①特早熟优质型: 成熟期比‘ 石硖’ 早1周以上, 单果重12克左右,TSS在20%以上,可食率稳定在68%以上,果肉脆、不流汁、易离核、无异味;②晚熟优质型:成熟期比‘储良’晚10天以上,单果重12克以上,TSS在20%以上,可食率稳定在70%以上,肉脆、不流汁、易离核、无异味;③抗寒优质特晚熟型:抗寒性比‘储良’强 3℃以上,成熟期比‘储良’晚20天以上,单果重12克以上,TSS 在22%以上,可食率稳定在70%以上,肉脆、不流汁、易离核、有香气、无异味;④优质挂树保鲜型:果实成熟后能够留树保鲜10 天以上、单果重12克以上,TSS在22%以上,可食率稳定在68%以上,肉脆、不流汁、易离核、无异味;

⑤优质香气型:单果重12~14克,TSS在20%以上, 可食率稳定在 70%以上,果肉脆、不流汁、易离核、具有香气、没有异味;⑥优质加工型:丰产稳产、皮色美观、制干率高、适宜机械去皮去核,单果重12~ 14克,TSS在18%以上,可食率稳定在68%以上,易离核;⑦营养期短、投产早、优质型:嫁接后1年可试产,单果重12~14克,TSS在18%以上,可食率稳定在68%以上,肉脆、不流汁、易离核;⑧特殊性状品种:单果重20克以上;或TSS在23%以上,或可食率75%以上。

5. 加强砧穗组合研究,为荔枝龙眼品种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系统研究黑叶(乌叶)、怀枝(禾荔)、双肩玉荷包、白蜡、大红袍、褐毛荔等大宗低值荔枝品种和石硖、储良、大乌圆、福眼、蜀冠等区域性单一龙眼品种高接换种时的适宜接穗品种,筛选出一批砧穗亲和性好、经济效益高的组合提供生产应用,加快荔枝龙眼品种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积极推进品种结构的提质升级。

6. 推广荔枝龙眼新优品种各30万亩以上

在荔枝龙眼产区,主要通过高接换种方式,推广新优良种各30万亩以上,节本增收20亿元以上。荔枝:至2025年,荔枝生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势区域的荔枝种植面积占全国荔枝种植面积的90%,产量占全国荔枝总产量的95%。荔枝优势区域内品种结构更加合理,深加工能力提高20%。逐步实现荔枝生产区域化、良种化和标准化,加快荔枝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

龙眼:至2025年,龙眼优势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5%,产量占总产量的90%;平均单产达7.5吨/公顷,加工率达到总产量的30%以上,出口率达到总产量20%以上。通过重点扶持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升级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出口龙眼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全面提高龙眼采后保鲜贮运和加工能力,实施名牌和龙头带动战略,强化市场营销,扩大龙眼鲜果及其加工制品出口,逐步形成我国龙眼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的新格局,推动龙眼产业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热作发展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