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法军:五大“法宝”助力精准扶贫

时间:2018-11-27 作者:贾璇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 点击次数:15003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贾璇)11月25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纪念精准扶贫首倡五周年——全国县域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经验交流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 孙法军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法军,还是农业农村部武陵山区第十一批联络组副组长、曾挂职湘西州常委、副州长。在交流会上,他从五个方面,总结了精准扶贫的经验。

第一,给钱给物,不如给思路。孙法军认为,贫困县除了资源有限,还存在观念相对滞后的问题。跟发达地区比,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工作打法相对滞后。“我原来带着州里的领导到处跑,去四川、江苏、广东、北京,带着扶贫办的同志去常德、怀化,看人家怎么搞,通过他们的观念寻找突破。”孙法军以成都为例分析,成都三大产业跟湘西非常接近,茶叶、猕猴桃、柑橘,跟湘西完全一样,经验就可以借鉴。另外,贫困县的领导干部自己要多讲,要当政策的传播者。“要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说微直播,我经常通过直播平台给州里的同志讲,一上线就是上万人,讲品牌,讲电商,讲三产融合,不停地宣传,对他们观念突破有很大帮助,回过头来再做推进项目和产业,相对就容易多了”。

第二,导入外部资源,不如培养内生动力。孙法军表示,当地发展产业没有一大批能人,很难发展起来。“我们部里这几年特别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每年给湘西培养一千多人,2017年是1700人次,把他们拉出去,都是村支书或者其他负责人。”像江苏华西村等都是人才培训基地。农村培养出来的人是留得住,建设自己的家乡,发展自己的产业,这批人也是将来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第三,培育新产业,不如打磨现有产业。孙法军认为,一个产业培育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个产业不要轻言放弃。“湘西的椪柑现在发展到七八十万亩,以前一个农户有几亩柑,日子很好,这几年柑橘效益下降了,怎么办?引导老百姓把树砍了种其他的果树,如果还是不好怎么办?”鼓励农民培育改良新品种、增加有机肥、对果品分级分选和打造品牌等,都是良好的解决方式。

第四,只做线下,不如线上线下一块做。目前,湘西大力推电商,把农业、商务、扶贫、供销、邮政、人社资源整合,探索“五统一,双品双型”电商扶贫模式。“五统一,双品双行”的电商+品牌扶贫模式即统一公用品牌、统一包装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邮资优惠、统一电商补贴;将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合作社品牌同时使用;电商、微商同时孵化运行。

第五,只抓产量,不如通过质量打品牌。近年来,在品牌建设方面,湘西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拍了好几个专题片,宣传产业和产品,积极参加各种展会,通过不停地宣传,把品牌推出来,提升影响力”。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