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技术与标准

杧果橘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控

时间:2013-06-06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217

  橘小实蝇,广西杧果的主要害虫之一,又叫杧果实蝇、梨实蝇、东方果实蝇,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该虫食性杂,以蛀食木本果实为主,寄主植物有包括柑橘、杧果、梨、杨桃、枇杷、桃、李、番石榴和瓜类等40多科200多种水果和蔬菜。该虫产卵于果皮内,以幼虫蛀食果实,使果实腐烂,常造成果实在田间裂果、烂果、落果,或采摘后出现腐烂,切开受害果,其中可发现有蛆在为害。目前是杧果产区防控杧果橘小实蝇时期,为便于果农认识该虫并搞好防治,将其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及防控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毫米,复眼红褐色,胸部背面大部黑色,小盾片黄色,与中胸背板两侧的黄色纵带连面“U”字形。翅透明,支脉黄褐色。腹部第三节背面前缘有1条黑色横带,并有1条黑色纵带自第三节中央直达腹末。卵:长约1毫米,梭形,略弯曲,乳白色。幼虫:咀形,老熟幼虫体长6-8毫米,黄白色,头端尖细,尾端大而钝圆。蛹:椭园形,长约5毫米,淡黄色至黄褐色。

  二、发生为害特点

  橘小实蝇在我国各杧果产区年发生3-5代,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现象。成虫羽化后需经10-30天取食补充营养后才交尾产卵。产卵时,雌虫用产卵管刺破果皮,并钻刺产卵穴,将卵产卵果中,每次产卵2-15粒。着卵部位可见有白色透明状果胶封口,几天后变成黑褐色针头大小的圆孔。雌虫多次产卵,每卵量200-400粒。幼虫孵化后即蛀食果肉,老熟幼虫从果内钻出,入土化蛹,蛹室深度一般1-3厘米,亦有少数幼虫在果内化蛹。成虫羽化出土时间,夏季以上午8-10时最多,春秋季需气温达20进才羽化出土。成虫有较强的趋化性,甲基丁香酚对雄虫有强烈的引诱力。

  该虫每年通过为害不同寄主来完成其周年继代发育。不同寄主种类、同种寄主果实的不同成熟度对其取食、繁殖有不同影响。成虫对番石榴、杨桃、杧果、番荔枝、黄皮果、油梨、橙、柑橘等12种寄主植物的产卵、取食嗜好性强。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杧果受害高峰期。

  三、防控方法

  1、结合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灭蛹,捡拾被害果及落地果集中销毁,减少虫源。

  2、果实套袋。

  3、在成虫盛发期,用橘小实蝇性诱剂(甲基丁香酚)诱杀成虫。可选用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限公司生产的实蝇诱捕器,将诱蝇剂滴在诱捕器内的原纸片上,每次滴1毫升,诱捕器内同时放入1小团浸有敌敌畏的棉球,等诱蝇剂被原纸片完全吸收后,将盖子旋紧。将诱捕器悬挂在杧果树冠中,离地1.5米左右,每亩地悬挂5个诱捕器。诱捕器如诱虫达3/4瓶后,须将瓶内虫子清除,集中用土掩埋。每4周补充一次诱蝇剂和杀虫剂。

  也可用引诱物+药剂:根据此虫习性,可用杧果、杨桃或番石榴果捣碎人+红糖+90%敌百虫或1%阿维菌素800倍液混合,装入容器后,挂至树冠中央诱杀。

  4、药剂防治

  (1)在成虫产卵盛期前进行树冠喷药防治,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48%毒死蜱、80%敌敌畏、3%啶虫脒或杜邦康宽等杀虫剂,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药3-5次。

 (2)在幼虫入土化蛹期,用50%辛硫磷800倍、48%毒死蜱1000倍液喷施地面,或将其拌投制成毒土在植株树冠下滴水线范围内撒施。 来源:广西杧果创新团队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