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经济 > 产业经济

有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时间:2021-07-23 作者:王立新 来源:《唯实》2021年第4期 点击次数:2875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举措。 2020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如何更好地提高农业质效和竞争力,是农业行业亟待解决的产业命题。

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地”是我国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要求,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政策,为农业产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及制度保障。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应当从规模化和组织化两个方面,持续深化经营体制改革。

注重规模化经营,发挥集约化优势。我国传统的农户式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产能质效差,难以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农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加之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民进城务工从过去的“半工半农”到现在的“全年务工”,土地撂荒现象随之出现,“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先进的现代农机手段开展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减少人力投入,提高农业经营质效。农垦虽然有别于农村,但农业产业的发展路径具有类似之处,截至目前,全国农垦仍多采用“农场管理、职工承包”的双层经营体制。江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农垦”)始终将不断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视为增强农垦活力、壮大农垦经济、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着力解决人与地的关系,适时调优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经历了农场与职工包干双层经营、职工家庭租赁经营、模拟股份制经营、公司一体化经营四个主要阶段,建成了独具江苏农垦特色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农业经营体制。目前公司化经营 120 万亩耕地,年产粮食 27 亿斤,连续多年以全省 1.34% 的耕地生产出全省 3.6% 以上的粮食和 40% 以上的麦稻良种,利润水平跃居全国农垦系统首位,充分彰显了先进经营体制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优势。

注重培育新型主体,发挥组织化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等内容,为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明晰了关键路径。农村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分配制度,在保障农民主体权益外,实行所有权、生产经营权、土地流转使用权的分置化改革,同时普遍完成确权登记,为农业土地要素市场化流转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近年来,江苏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据统计,全省家庭农场数量与经营面积分别达到 4.24 万家和63.33 万公顷,全省基层村组织普遍建立了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租赁土地种粮大户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提供了初步的组织化条件。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些要求不仅适用于制造业,同样也适用于农业行业。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产业高端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可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虽然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组织架构,但因利益主体多元、土地流转分散、租金较高、融资困难及技术不到位等诸多因素,未能发挥出组织化农业应有的优势。加之农民经济合作社更多具有行政色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尚需磨砺和成长。以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主要是围绕土地承包经营权项下的使用权进行再分配,平衡了农民承包权分散与农业规模化经营需求之间的矛盾,是解决人与地关系的较好方案,实现了土地要素的解放。但在市场主体运作方面,尚不具备市场要素有效配置能力。为此,建立农业服务组织,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布局,由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农业服务,可以有效弥补这些农业经营体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技术、资金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实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市场更好链接,整体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江苏农垦全产业链一体化社会化服务方案。 2018 年,江苏农垦依托原有内部农业供应保障体系设立江苏农垦农业服务公司,面向全省农村市场,着力打造“农技 + 农资 + 农机 + 农产品 + 农业金融” 的立体化、多层次农业服务体系,为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农业主体提供优质的农资供应保障、农机作业措施、农业技术指导、农产品购销、农业金融贷款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解决方案。在战略路径上,采取直接与农资生产方集中采购、拓展农村农业服务市场的营销思路,减少资源供给端与需求端的中间环节,保质降本,加大对终端市场的掌控力度。探索以苏垦农服“一站式”服务、“保姆式”托管,加快推进覆盖整村组、整乡镇、整县市的整建制式农业社会化服务。2018—2019 年两个年度内,苏垦农服对外组织农业技术培训 260 场次,发放农业专项贷款1.17 亿元,服务种植大户合计达 1.15 万户,服务覆盖面积从 2018 年的 279 万亩快速增长到 2019 年的 619 万亩。同时在苏北 5 市 12 县设立社会化服务点,辐射周边乡镇农业。2020 年全面启动“苏垦农服·社会化服务百千万工程”,即在全省建立 100个高产高效示范点,培育 1000 名“种子”大户,服务一万户农民,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金字招牌”,推进农业产业层次高端化、生产经营高效化。

构筑全产业链体系,加快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带动力

与二、三产业相比,传统农业入门低、投入大、周期长、产效低,且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典型的弱质行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全面实现市场化,但农业产品端的市场溢价能力不足、成本不断增加、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化程度较差、产业基础薄弱,对整个产业体系的带动能力还不强。

全产业链是成熟产业体系的标志。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三农”工作的热点焦点。虽然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种田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较快,但只是农业产业实现了要素供给的市场化,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尚未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为农业产业一体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支撑,以生产基地为载体,以主导产业为特色,以先进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施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江苏农垦近十余年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改革,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推进,重点是打造全农产业链,目的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无论是家庭农场还是农民经济合作社,都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都要经受市场的检验。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与实践例证来看,具有较强市场能力的公司或者行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的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大多数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具备全要素市场资源配置、带动市场发展的条件下,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采购、技术指导、标准制定、资金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规模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的全产业链带动的“一条龙”发展格局,以此提升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为江苏省最大的国有农业企业,紧扣农业大企业、大基地、大产业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国家队”“示范区”“排头兵”作用,立体式参与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江苏农垦闻令而动,聚焦使命担当和农垦优势产业,发挥主力军作用,制定出台了从联建、项目、资金、考评等“一揽子”实施方案,设立了 3000 万元专项资金为各联建单位提供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优势,部署旗下江苏苏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三个龙头企业、18 个分公司与苏北 5 市 14 个县控制表单、近 1000 个质量安全域值参数指标,通过开发运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控平台,将公司稻麦(种子)全产业链的条田、环境、种植、投入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等 7 大方面内容、379 项业务功能等全部纳入信息化平台实时监管,建成了在企业层面的产加销一体化全程质量追溯控制平台,构筑起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中心,并将标准体系、数据运用与国家登记许可、国家农产品食品质量标准、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相连接,对标判定,互联共享,率先在全国建成从“农田到餐桌”全员参与、全要素管控、全程化管理的粮食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着重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一定要坚持正确明晰的市场导向,围绕市场要素配置有效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能力。一要高度重视品牌、专业人才队伍和技术引领力建设。有效利用优势资源和各种积极要素,深刻认识品牌是独立的市场要素,是产品价值增溢的关键,注重人才队伍、科技与管理模式创新等主要竞争力要素建设,全方位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运维能力。二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与自然环境接触最直接的行业,无论市场变化还是对投入品、科技的运用,都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三要树立风险意识。要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升市场判断力和适应力,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善于市场形势分析,基于行业大数据把握发展规律,动态掌握市场环境、产品特征、竞争格局以及产业链运营状况,准确预判市场,有效规避风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基础行业,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对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农业产业现代化的要求,从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注重农业全产业链构建、切实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积极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从而更好地把握农业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者系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