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经济 > 现代农业

狠抓七大体系建设 打造高质量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时间:2020-03-25 作者:路辉 来源: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点击次数:13578

苏垦农发公司是江苏农垦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是江苏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农业类公司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具有明显的规模、资源、技术、装备、管理及绿色产品优势。公司规模化经营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近100万亩,拥有东辛等19家分公司,大华种业、苏垦米业、苏垦农服等5家子公司和1所农科院,员工1.3万余人。公司是集优质商品粮(良种)种植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农资经营、农业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农业企业。

近年来,公司狠抓七大体系建设,以组织管理体系为保障,以生产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为前提,以技术服务体系为依托,以监督管理体系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和环保体系为构架,以产业化经营体系为支撑,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打造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巩牢基础。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集团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为组长、相关人员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有关单位和基地生产区。文件明确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并多次召开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对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同时在苏垦农发公司设立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基地办),由公司总裁兼任办公室主任。并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成立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印发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各项管理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通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试验田成果推广制度》等文件,制定了《基地环境保护制度》《生产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绿色食品专项培训制度》、《生产档案管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综合监督管理及检验检测制度》,明确了基地领导小组、成员部门和基地办的工作职责。同时按照文件要求,健全公司、分公司、生产区、大队组织机构,明确了相关单位负责人为基地建设负责人,明确具体工作人员,并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办法,在每个基地配备3名专职工作人员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分公司、生产区、大队层层签定责任书,做到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细化量化考核指标。

二、强化管理,规范执行,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

按照集中连片、合理规划、规模发展的原则,在“统一农作物品种布局、统一优良品种的种子供应、统一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和农艺栽培措施、统一生产资料等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农机作业标准和田间管理、统一农产品购销”的绿色食品“六统一”生产管理制度下,小麦、水稻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小麦主要选择宁麦13、扬麦系列、淮麦系列等品种,水稻主要选择华粳系列、连粳系列等品种,所有种植品种均为非转基因优良品种,基地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在生产操作上,严格按照《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生产栽培技术规程》操作。强化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公司、分公司、生产区、大队四级生产管理体系,以基地单元为单位,绘制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对地块进行统一编号,编制了基地农户名册,立卷归档,各创建单元均在基地显要位置竖立项目标识牌,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各项管理制度上墙。实施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统一印发投入品购买记录、田间生产管理与投入品使用记录、收货记录、仓储记录、交售记录、生产作业指导书。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对职工进行了系统培训,要求基地管理人员将生产、销售全过程进行记录,其中生产管理记录在产品出售后10天内提交给分公司基地办,并保存5年。

三、强化监管,掌控源头,建立健全投入品保障体系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投入品管理体系,按照绿色食品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公司制定绿色食品农资采购目录,由公司种植业管理中心定期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禁用、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制定基地允许使用的农药清单及肥料使用准则,所有农药和肥料必须在基地允许使用的目录中采购。严把投入品准入关,实施公司、分公司、生产区联动,开展专题试验,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药肥和生物药肥,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生态防控技术措施,大力推广使用优质高产多抗良种。建立投入品使用监督检查制度,加大投入品使用的监督抽查力度,基地办、苏垦农服、各分公司定期组织人员到基地指导投入品使用并开展巡查。基地单元设立专门的农资供应和保管场所,配备专用的农药喷用器具及其它农用器具。每年基地办组织对基地投入品销售和使用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不少于4次,各基地均能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和操作。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械,特别是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措施开展病虫草害防治,实施基地范围内专业化统防统治,依托各基地单元专业的植保队伍,实行标准化操作。规范田间作业行为,全面推广植保机械化,提高雾化效果,减少农药用量。普遍使用大包装农药,及时将包装和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四、强化培训,试验示范,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成立技术指导与推广小组,公司基地办依托种植业管理中心和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成立绿色食品技术指导和推广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明确主体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配备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员,建立健全公司、分公司、生产区、大队技术服务体系,结合农业高产建设示范区等项目的实施,将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培训纳入培训内容,采取聘请专家授课、技术人员入户宣讲、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等形式,对基地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员和基地职工进行绿色食品知识培训。积极选派相关人员参加国家、省有关绿色食品知识培训,公司每年举办专题培训不少于4次,培训人员达3000人次以上,发放绿色食品相关材料2万余份。基地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设立试验田,确保能够辐射覆盖全部基地生产单元,并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分工、运行管理要求。实施《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试验田成果推广制度》,2018年试验田共开展植保无人机在农田病虫草害防治中的应用、稻麦绿色农药的筛选等绿色食品相关试验示范26项,形成试验示范总结26份,其中计划推广技术5项,充分发挥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绿色防控技术等示范推广作用。

五、强化监管,监管结合,建立健全检测监督管理体系

为了强化落实,实现管理环节无漏洞,公司制定了《苏垦农发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综合监督管理及检验检测制度》,组建了基地监督管理队伍,定期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档案记录等内容实施监督检查。各基地单元明确专人负责档案记录,负责田间生产管理记录的收集和集中保管。建立基地内部监督机制,鼓励基地管理人员相互监督,发现违规生产情况及时向基地办汇报,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将根据违规情节严重程度对汇报人和违规操作人员给予奖惩。每年基地办组织对基地大规模检查不少于4次,小规模抽查不少于10次。依托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自检机构,各分公司和龙头企业对基地环境质量、产品及时进行自检、抽检和送检。公司严格实行分阶段检查汇报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监管人员及时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汇报阶段性监督检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整改。

六、强化投入,巩牢基础,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公司基地建设区内,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位于沿海、沿江、沿湖区域,均具备了天然的生产条件,基地方圆5公里范围内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没有新建的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空气、灌溉水、土壤环境质量符合NY/T391-2013《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要求,肥力水平中等,耕地连片,亩亩实现秸秆全量还田,麦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基地施肥、施药严格遵照NY/T394-2013《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393-201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执行,主要以有机肥为主,施用的农家肥全部经过高温发酵,确保无害。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公司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投入,提高基地基础建设水平,公司每年投入基地建设资金近亿元,目前基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现有水泥晒场592.6万平方米,水泥渠道1406公里,烘干线26984吨/天,各类农水闸24936座,各类电灌站1107余座,各种大小涵洞24936座,各类农桥1037座。

七、强化订单,产销对接,建立健全产业化经营体系

苏垦米业是省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型国有粮食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在2006、2007年先后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产品”荣誉。同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重点名牌、江苏省名牌和江苏省著名商标等荣誉,连续多年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中国大米加工企业50强,成为全省首批“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先后获得绿色大米认证14.86万吨。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各分公司基地与苏垦米业集团公司分别签订了收购合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19年,公司通过国家绿办审批进入基地创建与管理期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达92万亩。通过该模式的带动,水稻亩节约成本53元,小麦亩节约成本38元,成品销售价格分别上涨0.15元/公斤、0.2元/公斤,基地年亩平均增加产值达476元。

(本文刊载于《中国农垦》)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