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实践

时间:2025-01-08 作者:罗寿高 来源:《中国农垦》2025年第1期 点击次数:11887

2016年2月,习近平同志第三次来到革命摇篮井冈山调研考察,他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新中国成立后开发建设革命老区井冈山的“国家队”——国营井冈山综合垦殖场(以下简称“井垦”),创建于1957年12月27日。创业者们瓢饮箪食、栉风沐雨、战天斗地,短短几年时间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58年和195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先进,1962年朱德到场里亲自题写了场牌,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亲切接见了全场中层以上干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回顾历史,井垦筚路蓝缕开发建设革命老区井冈山的几十年,恰恰是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实践。

一、坚定执着追理想

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共江西省委五届二次会议相继召开,发出了加强劳动战线、精简机构、向山区进军的号召。被毛主席称作“邵大哥”的邵式平,时任江西省省长,他因地制宜,结合江西“六山一水三分田”特点,几个月之内就在全省创办了十几家林、牧、农综合垦殖场,下放干部5万人,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了中央、江西省委“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精神。省人民委员会作出决定,下派省直、市直机关干部率先进驻井冈山和大茅山、九连山等革命老区、山区。

这些下放干部,都是有文化、懂管理的“老资格”,其中,不乏革命功臣。像到井冈山来的,有老红军马廷士,老八路、新四军老战士左克仁、张金贵、李道华等,南下干部、抗美援朝转业军官则有庄惠仁、耿凡、邓云龙、赵义芳、王源等,数不胜数。本来,他们当中许多人完全可以不用到这没有公路、电灯,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来从事体力劳动。

但是,他们还是来了!他们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带着改变山区面貌、改善根据地群众生活的雄心壮志,写志愿书、决心书、申请书,再三向组织要求,毅然决然地来了。

从歌舞升平的大城市,从舒适的大机关,到一穷二白的山区来劳动,何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何谓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从这些开发建设革命老区的创业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答案!

二、实事求是闯新路

创办国营林、牧、农综合垦殖场,建立社会主义林业基地,这是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加强劳动战线,精简机构和“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精神的有效措施,是邵式平、杨尚奎、刘俊秀等老一辈革命家情系革命老区、关心群众的具体表现。

和其他省属垦殖场一样,国营井冈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后改为国营井冈山综合垦殖场)创办之初,省委、省人委宏观上的目标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林业基地,改变当年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区的贫穷落后面貌,不断改善山区群众的生活,由此制订了综合经营、计划经济的宏观经营方针。

井垦建场伊始,在着手砍伐、垦荒,和当地群众一起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在未雨绸缪,既着眼单位的生存、发展,也为革命老区井冈山的长远发展谋划出路。

1958年初春,在“井泰公路”施工如火如荼之际,井垦刚上任的党委书记左克仁来到茨坪二中队,讨论年度生产计划,这支中队以团省委、南昌团市委下放干部为骨干、年轻人较多。

在听了众多年轻干部的发言之后,左克仁在用稻草铺就的通铺上坐直身子,微笑着说:“依我看,种红薯不行,种辣椒也不行,非种人民币不可!种下一分硬币,收它几斤钞票,最好都是十元一张的……”

青年干部们哈哈一阵大笑。“我给你们算一笔账,你们就不觉得好笑了。”左克仁说,“我们井冈山场,目前发工资的有1000多人,就按整数1000算,每人工资50元,月工资要5万元。好,我们种红薯,按我们的技术抛起算,亩产1000斤,我们今年可种600亩,能收60万斤,卖贵点三分一斤,可收入18000元,就是说三分之二的人一分钱工资没有。再说种辣椒,就算亩产100斤辣椒干,每斤7毛,6万斤可收入42000元,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等开销,恐怕还有一半人要喝西北风。这样下去,工资都发不了,还怎么发展山区经济,改善群众生活呢?所以,我想了很久,我们光种地不行,还得种人民币!”

……

这就是井垦著名的“种辣椒还是种人民币”的故事,说的是左克仁书记启发大家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山区工业。它真实地反映了井垦的创业者们,尤其是党委一班人,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调研,集思广益,作出科学合理决定。他们既不教条照搬,也不主观臆断。

事实也是这样,井垦在1958年就率先因地制宜地大力开发山区工业,建场第一年全场总产值148.8万元,工业产值121.4万元,盈利26.8万元,被评为全国群英会先进集体;1959年,全场总产值350.5万元,工业产值261万元,盈利35.1万元,被评为全国工交财贸系统先进集体。此外,连续两年获得周总理签署的国务院表彰。

与此同时,井垦创业者们除了倾力、超前打造山区工业,还以卓越的政治敏悟、历史担当,前瞻性地启动了井冈山旅游业的开发建设。

创办垦殖场,当时主要任务是精简、下放干部,让他们充实到一线,带领群众搞山区生产建设。这些干部大多是老革命,有革命情怀,忠于党、忠于毛泽东思想。

井垦创办之初由孙世昌分管人事、保卫和文化工作,他少年时期就是冀东抗日游击队战士,解放初又参加了赣南剿匪,对革命的赤热之情和敏锐的大脑,使他对井冈山的文化旅游建设有了系统思考。他认为,宣传井冈山革命传统,宣传毛泽东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的任务。在他建议下,井垦设立了一个文化办公室。这个文化办公室,在国家档案馆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调查、访谈、核查,最后将井冈山斗争史料整理成册。这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建立和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井冈山现存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照片,基本上都是这个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池仙照、章华生等)所拍摄,第四套人民币百元大钞背面主峰,也正是在他们拍摄角度重拍的……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垦创办的前二三十年,所造山林,特别是万众瞩目的五大哨口,都是旅游公益林。黄洋界上用柳杉造出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每字占地5亩以上,至今堪称奇观。井垦打造的这些有目共睹的绿色银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艰苦奋斗攻难关

艰苦奋斗,既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战胜敌人“进剿”、“会剿”、“围剿”的法宝,也是井垦创业者们战天地、无私奉献、忘我拼搏的真实写照。

在此,我们不得不说一下井垦的“铁人”——张金贵。

1958年元月,井垦第二批来自南昌的创业者——320厂(南昌洪都机械厂)的126名干部,在张金贵队长带领下,浩浩荡荡进驻到了梨坪。不久,由于大炼钢铁的需要,这批干部又大部分编入白银湖吴文龙中队,张金贵被井垦总场抽调到石市口任电纸工程处党总支书记、处长。

总场领导派他去工程处,本来是想照顾一下他,因为他在战场上受过伤,肺部切掉一大块,肋骨也断过两根,才三十几岁,就有点佝偻了。可没想到,这个老八路,到了新工作岗位,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拼命投入了工作。

那时施工,没有挖掘机之类的现代设备,石市口电门拦水主坝,清基和回填的13万土石方,都是劳动大军一铲一锹、一土箕一土箕挑运出来的。张金贵是军人出身,为赶工期,他实行了军事化管理,三班倒连轴转,并开展劳动竞赛。

张金贵身为项目工地总指挥、一把手,本来不用到工地上去挑运土石。可他和普通干部一样,每天都冲到一线。负责发牌计数的上海姑娘每次见他大汗淋漓,知道他有伤病,就会心疼地说:“张处长,你来计数,我去帮你挑吧!”张金贵则回道:“不行,我是这里的领导,要带好头,不能搞特殊!”

1959年清明时节,春寒料峭,石市口电站大坝进入合龙关键时刻。北风呼啸,山水冰冷刺骨。由于“龙口”窄,水流湍急,投下的巨石即刻被冲走。如此反复,张金贵在现场看得心急如焚。他清楚,必须减缓水流冲击力,大坝才能尽快合龙。于是,他一挥手,大声喊道:“是共产党员的,跟我下!”随即“扑通”一声,率先跳入河水之中。在他的带动下,在场的几十名党员、共青团员相继下到河床当中,手挽手,筑成几道“人墙”,挡住激流。岸上的人见水流变缓,赶紧乘势而上,一鼓作气,加快进度,纷纷往“人墙”下游投料施工。水里挨冻的人,刚开始是冻得牙齿上下磕,不一会是嘴唇发黑,一个小时之后,个个都咬紧牙关,默默地忍受着刀割一样的寒冷……

时间过去近3个小时,大坝终于合龙。“人墙”解体,河里的一个个被拖上岸。张金贵则是腰不能弯曲,嘴不能言语,手脚僵直冰凉……人们赶紧灌姜汤,掐人中,给他全身按摩,好不容易才让他恢复过来。

四、依靠群众求胜利

当初党和政府创办垦殖场,目的就是为革命老区山区群众谋幸福。在发展经济、繁荣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中,井垦的创业者们在依靠群众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一是用实际行动影响、教育、团结群众。建场之初,一下子从外地涌来上千名斯斯文文的干部、知识分子,当地群众哪会看好他们,认为都是来锻炼“镀金”的。但没想到,这些下放干部没有端架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群众干这干那。短短3个月,井垦6个中队就开垦出600亩旱地,半年盖好4栋住房,开办多家小工厂,不到1年,就开通了井冈山通泰和的公路。

二是发展产业造福当地群众。1958年5月,井垦从新疆引进了300头细毛羊;1959年4月,在花果山办起奶牛场;1958年8月,在茨坪开办共大井冈山分校。

三是干部以身作则,引领示范当地群众。陈志民、孙世昌、张金贵等领导,分内的管理业务安排协调妥当,“分外”的体力活一样不落下。陈志民1958年春节都是在“井泰”公路工程处指挥部度过的;建石市口电站时,孙世昌一连几个月奋战在工地上。

四是从实际出发,组织好、服务好群众。“井泰”公路和石市口电站的修建,充分体现了井垦一班人依靠群众求胜利的良好素质。

修建“井泰”公路,民工最多时人数近12万,而施工员只四十几个。这些施工员都是从下放干部当中挑选出来,经省交通厅临时业务培训上岗的。他们每人管理、服务对象近3000人,可从公路开工到竣工通车,没有发生一起施工纠纷。主要原因是这些施工员时常穿梭在劳动工地,每次做现场勘验,都能根据现场土层的软硬、松紧情况酌情给予公平处理,不让民工吃亏。此之谓不怠工。

石市口电站施工,由于地处山谷,上万人同时上就很拥挤,项目指挥部采取军事化管理,每天三班倒、轮轴转,并开展劳动竞赛,使劳动进度大大加快。采纳群众建议,除了陆地挑运,还在空中架设索道,水里放竹排,“陆海空”齐发力,十几万方土石乖乖“溜走”。此之谓不窝工。

理解尊重不怠工,措施得当不窝工,这就是井垦开发建设史上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彩片段!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老红军、井垦首任场长马廷士在《井冈山垦殖场志》序言中这样说:正是这种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不断鼓舞井冈山垦殖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为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建设作出贡献。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井冈山上献青春,献罢青春献子孙”,在井冈山精神光芒照耀下,井垦人必将赓续先辈红色血脉,把绿色农垦事业在五百里巍巍井冈继续推向前进!


(作者系原江西井冈山企业集团、井冈山垦殖场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