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的农垦历史,祖辈的生命和血汗,这些农场你听说过没?

时间:2021-02-19 作者:湛江纵横哥 来源:百家号 点击次数:13438

在湛江建国后的历史中,有两个字非常重要,几乎渗透到每个湛江人的生活中,那便是“农垦”二字。或许自己或亲人参加过农垦劳动,或许身处农场附近,或许食用过农场的产品。可以这样说,没听说过“农垦”二字的,不是真正的湛江人。

1951年,由于橡胶在军用和工业上的重要作用,为了摆脱对外国进口橡胶的依赖,中央颁发了《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随后创办了华南垦殖局高雷分局,着手策划开发雷州半岛。

创业之初,非常艰难。屯垦的解放军干部、战士白天头顶烈日,带领成千上万的民工奋战垦荒,夜晚睡草棚,用竹片窝铺,露宿而眠。除此之外,还要执勤放哨、守卫驻地和橡胶苗圃,有时还要帮助当地政府剿灭残匪。

 

那些已经打了十几二十年仗的老革命,拖着伤残的身躯,带领战士和民工,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胜利完成了1952-1953年夏季的大开荒,为粤西垦区创业奠定了基础,有的同志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对于橡胶来说,湛江的自然环境不算好,夏秋台风多,冬季又有低温寒潮,为了保护幼小的橡胶苗,广大农垦职工没日没夜地奋战在山岭。“活着在农场干,死了就埋在橡胶树下”是他们的豪迈誓言!

1956年以后,垦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才逐步改善,80年代后情况更好一点,但广大的农垦职工仍然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山岭上。当时的口号是——“小雨当出汗,大雨当冲凉 ”,“两个六点半(早上六点半出工,傍晚六点半收工),中午不休息,晚上还要加一班”,“一滴胶水千滴汗”,“生是农垦人,死是农垦鬼”……

特别是割胶工人,每年都有五六个月半夜就要起床做工,头顶灯光一盏,穿林跨沟奔跑于胶林之中,收胶回来,每个人的汗水就像雨水一样湿透全身。

垦区的业绩是广大农垦职工整整两代人,奉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而创建的。从粤西农垦局到现在的湛江农垦集团,为国家和人民立下汗马功劳。

1969年为落实国家领导人“全民皆兵”的指示,农垦系统改为生产建设兵团,继续接收大批知识青年,并逐步将原来招进去的大部分民工辞退,由知青取代了民工角色。

当时的环境条件很艰苦,知青下连队很多都是安排在新建联,长年累月都是开荒辟地,挑水种植橡胶,住的是自己搭建的茅草棚。吃得也很差,长年累月缺乏鱼肉、蔬菜水果,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季节,是靠吃萝卜干、盐水或野菜来度日。

在兵团的知青们也是相当艰苦的,兵团最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大会战,经常抽调几个团的知青集中一起搞平整土地大会战,新修水利有时又集中全团各个连队的知青进行担海泥作肥料、种植香蕉大会战。一个会战接着一个,来自各地的知青常常是吃、住、干都在工地上。

就这样,在农垦事业的发展史上,几万城镇知识青年投身到这一伟大的开拓事业中,成为一支强劲的生力军。

从粤西农垦所辖范围的变迁,我们也可以看到粤西行政区域的改变。粤西垦区开发初期,所辖农场包括粤西1市10县:湛江市、徐闻县、海康县、遂溪县、吴川县、廉江县、化州县、高州县、信宜县、电白县和阳江县。

1958年,增加广西合浦农垦局的下属9个农场,粤西农垦扩大到合浦、钦州、东兴、灵山、防城、浦北等县,另又开发了阳春县,粤西又新成立茂名市。此时的粤西农垦共计2市17个县。1965年,合浦等6县划回广西,粤西垦区范围变为2市11县。

80年代后,随着全国经济建设形势的发展,从1987年起,粤西农垦的业务扩展到深圳宝安,所属企业分布于湛江、茂名、阳江、深圳4个市和现湛江、茂名、阳江及深圳的13个县,不过70%的工农业产值还是集中在湛江。

1992年,粤西农垦恢复“广东省湛江农垦局”名称,1995年7月增挂“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的牌子。从最初单一种植橡胶开始,到目前成为以种植、加工、销售热带、亚热带作物为主,农工商一体化,一二三产业均具规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现有土地面积172万亩,资产总量100多亿元,总人口17万人,在职职工3万多人。

最后,我们来列一下湛江市农垦的主要农场名单,看看有没有你熟悉的——

徐闻县的红星农场、友好农场、海鸥农场、南华农场、勇士农场、五一农场、东方红农场(徐闻雷州之间)、徐闻橡胶研究所;雷州市的收获农场、金星农场、幸福农场、南光农场、火炬农场、奋勇华侨农场;麻章区的湖光农场;遂溪县的前进农场;廉江市的黎明农场、晨光农场、红江农场、东升农场、红湖农场。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