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南泥湾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探析

时间:2024-07-12 作者:韩荣丽 来源:《中国农垦》2024年第6期 点击次数:34474

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面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英雄的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号召,毅然扛起钁头,挺进南泥湾,开展了以农业为首的生产运动,为当时陕甘宁边区渡过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作出了突出贡献。从1941年全旅进驻南泥湾至1945年6月部队南下全部撤离南泥湾,三五九旅通过艰苦卓绝的劳动使得南泥湾一带发生了巨变,不仅唤醒了沉睡百年的土地,解决了万余战士的生活保障问题,创造了从“吃粮人”到“交粮人”的奇迹,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还孕育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精神是在大生产运动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是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南泥湾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南泥湾精神是革命思想在极为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升华,是处在困难压力下共产党人钢铁意志的闪光,是根据地军民在困境中奋起、在苦难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崇高革命理想鼓舞下千锤百炼催生出的精神之花,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1943年八路军总政电影团拍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后改为《南泥湾》),影片解说词中提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这是南泥湾精神的最早表述。[1]原三五九旅旅长王震曾为宣传南泥湾大生产的书题词:“发扬延安作风,奋发图强,自力更生。”1995年,湖南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成立时,当年参与领导大生产运动的三五九旅副政委王恩茂题词:“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2]概括起来说,南泥湾精神就是“服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

一、弘扬南泥湾精神,树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3]三五九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就决定了它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干革命、谋事业都是为了真正地、更好地服务人民。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三五九旅打破自古以来军队吃粮的陈规惯例,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和革命精神主动减轻人民负担。1941年视察南泥湾不久后,朱德对南泥湾生产作了指示,要求各团在开荒将告结束时,抓紧时机,大力发展畜牧业、运输业和手工业,做好商业工作,通过这些举措促进边区经济建设。[4]三五九旅响应总司令号召,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根据本部实际情况,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赴盐池县采盐,组建骡马大队发展运输业,兴建商店、纺织厂、鞋厂、被服厂等,将解决物资紧缺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减轻人民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全面活跃边区经济。

垦荒期间,部队不仅要进行高强度的生产劳动,还要随时应对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他们还无偿地帮助老百姓耕种生产。1943年夏,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五连开到防线后,帮助老百姓锄草30亩、割麦68亩。为了节省民力,面对粮食短缺问题,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带头跋山涉水、冒着严寒和大雪到百里以外的延长县去背粮。在南泥湾九龙泉村伫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刻着无数革命烈士的名字,这些烈士大多累死、饿死在了南泥湾的荒山上。在连吃饭穿衣都极其困难的革命年代,以三五九旅为代表的英雄群体牺牲青春和生命,为人民利益牺牲小我,成就民族独立伟业。1945年,毛泽东同志为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题写碑文——“热爱人民,真诚地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既是对开荒烈士的祭奠,也是对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战士思想境界、价值追求、崇高人格最深刻、最精辟的概括。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价值追求。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一定要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5]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弘扬南泥湾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汇聚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生动局面。

二、弘扬南泥湾精神,坚持创新引领的发展理念

自力更生就是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将摆脱困境、渡过危机的立足点放在自己身上,是在艰苦的环境与条件下,以一种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优秀品格,投入开荒屯垦实践。

开荒之初,正值三月,陕北依旧天寒地冷、阴雨连绵,将士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难题,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豪迈地提出“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大无畏口号。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露宿荒野,以天为被、以地为床,打窑洞、搭草棚,解决住宿问题;没有菜吃,战士们就打野鸡、野兔,下河摸鱼,挖野芹菜,采摘野木耳、野蘑菇等充饥。当时的衣物供应也相当短缺,战士们经常光着膀子开荒种地,为了节省衣物,他们把破了的长裤改成短裤,把短裤又改成裤衩,再磨破了就剪成布条打草鞋。战士和家属还自种棉花、自办纺纱厂,把力量的基点放在自己身上,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面对工具短缺、用品匮乏的现状,战士们积极响应朱德总司令“建立革命家务”号召,就地取材,制作生活和办公用品。没有纸,就用桦树皮代替;没有家具,就用木材制作木桶、木盆、木勺等,有的战士还采集大片的芦苇编成炕席、筐篓,用牛骨做成牙刷。

这种自力更生的创新创造是一种以军垦为主体,公私兼顾,以农业为主的多层次的经济形式的创新。战士们在解决部队吃饭问题的同时,还促进了轻工业、商业的发展。他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业为主,创办盐业、土产、运输三个公司,成立饭店、商店、军人合作社和各种小作坊,注重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开展农作物播种座谈会、播种和管理技术报告会、请老农进行春耕指导等活动。南泥湾年逾70的老农朱玉寰擅长耕作,王震就亲自聘请他作农业生产副官,指导全旅生产。1943年秋,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指出:“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并且多次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一系列科技创新重大举措。当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高科技封锁,从经济、科技、意识形态等方面打压中国、制造摩擦。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弱势领域要发展,要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就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启动更多的“南泥湾计划”,全力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自觉将自力更生作为奋斗基点,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把国家安全与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弘扬南泥湾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共产党人胸怀大志、心系人民,自觉与人民同甘共苦的政治本色。它不是困难时期的权宜之策,而是共产党人崇高道德情操使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面临着艰苦的环境,为躲避追捕将中共一大由上海转移至嘉兴南湖红船上,而后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征程,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挫折中奋起,在苦难中不断走向辉煌,无论任何时候都始终凝聚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全旅官兵在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指引下,甘于以苦为伴、以苦为荣,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当时,上至旅团首长,下至勤务员和炊事员,全部编入生产小组,加入生产队伍,与普通战士一起上山开荒,呈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景象。凭着这种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意志,曾经鸟兽纵横、蓬篙塞路的“烂泥洼”在三五九旅官兵手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6]延安时期,共产党人依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的革命精神,化压力为动力,采取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培养了优良的工作作风,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今天,对于南泥湾精神和传统,有些同志已经淡忘,有的知道的不多,有的甚至比较陌生,这就特别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艰苦奋斗教育。艰苦奋斗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是共产党群体精神风貌的体现。新时代,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仅要在物质层面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要在精神层面永远保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精神风貌,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苦耐劳,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激发出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

四、弘扬南泥湾精神,凝聚奋发图强的目标共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救亡图存的共有精神,更是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近代中国人民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压迫,所遭受的灾难之深重,没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和牺牲精神,是难以挑起民族救亡重担的。在艰苦环境中,三五九旅战士展现出的是不惧困难、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凭着这种昂扬作风,三五九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农业上,从1941年开荒1.12万亩,收获细粮1200石,到1944年开荒26.1万亩,收获细粮3.6万石;畜牧业上,1944年猪存栏5600多头,牛达到1200多头,羊增加到1.2万余头,饲养鸡鸭鹅兔共计数万只;住房上,由最初的露宿荒野发展到打出窑洞1048孔、建造平房602间。1942年7月,朱德与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老同游南泥湾,看到南泥湾“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盛赞南泥湾“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依靠的正是奋发有为的顽强意志和藐视一切困难的优良作风。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朝气蓬勃,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行稳致远,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靠的是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奋发图强的革命意志。南泥湾精神是顽强革命意志和实践高度统一的思想精华,三五九旅战士的精神动力,根植于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理想信念,根植于对共产主义的美好向往。在革命战争年代,三五九旅战士靠这种精神克服艰难险阻,打压一切、战胜一切,创造了从“吃粮人”到“交粮人”的奇迹,树立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我们在发展中的机遇增多,但风险和挑战也不期而遇,这就昭示我们,新时代依旧要弘扬南泥湾精神,凝聚奋发图强的目标共识,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这种精神品质中汲取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努力、接续奋斗。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服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成就伟业的不竭动力,对于我们当前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引领伟大奋斗,具有深远价值与意义。只有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弘扬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这种伟大精神,才能有效应对前进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参考文献
[1]赵耀宏.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湖南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南泥湾[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6]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3-21(002).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