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沃野奏响幸福歌——内蒙古兴安农垦集团基层党建见闻

时间:2024-01-08 作者:刘云 黄敬慈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点击次数:19988

宽阔笔直的水泥路纵横交错,红瓦白墙的新居干净整洁;不远处的养殖场内牛羊成群,工作人员正细心地喂养着羊羔……冬日午后,走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兴安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在眼前铺展。

兴安农垦集团下辖10个国有农牧场(分、子公司),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腹地的兴安盟内5个旗(县、市)境内,总面积4150平方公里,总人口37291人,在册职工9633人。全系统共有11个党委、118个基层党支部。近年来,兴安农垦集团党委以“思想建垦、组织稳垦、产业立垦、作风强垦”发展思路为抓手,集团各农牧场党组织聚力推动垦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保障民生发展,让一项项党建实践化为跃动音符,在沃野上奏响振兴旋律。

党员跑腿 暖心服务解民困

“滴滴,滴滴!”10月初,一辆满载平价“暖心煤”的卡车驶进兴安农垦集团跃进马场“暖心煤”发售点,职工群众井然有序地在党员志愿者的组织下登记、领煤、装煤。

记者了解到,科右前旗地区居民每年都需买煤过冬,平均每户购煤量在1吨以上。近年来,为减轻垦区职工群众经济负担,兴安农垦集团开始提供“暖心煤”服务,在集团各农牧场党委协调下,将冬季取暖用煤尽早发放到职工群众家中。

在兴安农垦集团索伦牧场,今年订购的“暖心煤”也已发放到户。“市场上卖的煤每吨价格在1600元左右,现在大家购买一吨煤只要1000元,还多退少补,这样每户至少能省下600余元。”索伦牧场党委副书记庞勇力介绍,“刚开始老百姓还有疑虑,觉得这么便宜的煤恐怕质量过不去,结果运过来一看,物美价廉。这样大家口耳相传,第二年就多了一大批订单。”目前,索伦牧场已经连续开展了3年“暖心煤”服务。

摸底群众用煤需求,确保煤的品质,及时起运,核对购煤吨数,到现场协助卸车……从“暖心煤”产地到群众家门口,历经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各农牧场党员干部出力。“每年等煤运到牧场之后,我们党支部成员都到现场一块帮忙卸煤分给老百姓们,一铲子下去哪怕比老百姓买的量多一点,也绝对不会要回来。”索伦牧场良种队党支部书记兼队长何红娇笑呵呵地说道,“如果职工群众不方便来现场取煤,就和我们打声招呼,我们马上就帮忙送到家门口。”

开展“暖心煤”服务,是兴安农垦集团党委开展“我为职工群众办实事”活动的其中一例。近年来,为广泛征集、解决职工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兴安农垦集团党委及各农牧场党组织成员来到生产一线单位和职工群众家中,听取职工群众诉求,收集民生保障、医疗教育、交通出行、环境美化等各类民生问题,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开门纳谏”。

分解群众诉求后,集团党委与各农牧场党组织成员通过认领任务,做到责任到人、整改到位。“春耕结束后,群众反映交完社保统筹后,手里没了钱,我们党支部的班子成员就帮他们申请贷款,为他们提供担保,和银行、邮局做协调工作。如果老百姓遇到困难还不上钱,银行会直接跟党支部对接。我们还帮助经济困难的群众跑手续,支持他们创业……经过这几年的跑腿服务,良种队里几个生活困难户家庭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何红娇介绍道。据了解,目前,兴安农垦集团在“我为职工群众办实事”活动中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为有困难的群众担保贷款总计2100万元,让大批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拓展阵地 串起养老“幸福圈”

午后,在索伦牧场的幸福小区内,老人们正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晒太阳、唠家常。牧场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里居住的老人大多是索伦牧场的退休职工。

过去,在牧场生活的老人们居住零散,难以实现集中供暖,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不得不夜里多次起来添柴加煤。牧场党委经过调研后,开始探索因地制宜的居家养老模式,建设了供老年人居住的幸福小区,现共有600余名老年人居住,年龄在60岁至90岁区间内。在幸福小区,每位老人都能分到40平方米左右的住宅。独门独户的居家养老方式,让在牧场生活了几十年、住惯了平房的老年人,依然能找到与熟悉的邻居们一起生活的感觉。

走进张福珍老人的住宅内,只见电热炕、厨房操作台、室内卫生间、太阳能等设施一应俱全。“屋里各种设备都能免费用,在这儿生活比和孩子们住还舒心,我每天都和朋友出去跳舞,自己做饭也不麻烦别人。”张福珍说着,眼角漾起了笑纹。她又指了指贴在门口窗户上的幸福小区联系电话说:“你看,遇到任何事情,比如水、电、门窗、供暖出现了问题,只要打一个电话都能找到党员志愿者帮忙解决。”

2017年3月,索伦牧场经批准成立了幸福小区党支部,党支部现有党员38人。上门走访慰问清扫、协助进行设备维修、组织老年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及时向老人家属反馈老人信息……除了日常工作外,党支部成员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照管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每天早上9点左右,幸福小区党支部书记蔡颖华和同事们都会对小区进行巡视,从不间断。只要发现哪家的窗帘没有拉开,他们就会打电话或者去敲门,防止老人发生意外。

如今,索伦牧场的马路上、广场上、活动室里,到处都能听到老人们愉快的说笑声。近年来,老人们还组织起舞蹈队、秧歌队,自发参加牧场党委组织的活动。“牧场为我们建起幸福小区,全靠党的好政策。作为一名老党员,更要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在幸福小区居住的退休职工顾国友老人说道。

因地制宜 释放产业新活力

深秋时分,记者来到兴安农垦集团吐列毛杜农场,只见一台台收割机正在大豆田间穿梭,一串串沉甸甸的豆荚脱壳拨出豆粒后进行装车,再被运送至场院内,堆成座座“金山”。

吐列毛杜农场管理区党支部书记藏健民告诉记者,前些年农场一直以种植油葵为主,然而多年连作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即使不断增加投入,油葵产量和品质依然难以提升。农场党委经过调研考察后,开始尝试调整种植结构,并在农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设立党员示范岗,通过各类对比实验、肥料实验、密度实验、耕地质量监测等,筛选适宜本地区种植的作物品种。经过多年尝试,吐列毛杜农场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合本地区的大豆、玉米、高粱、小麦模式化轮作栽培技术流程。

如今,在农场党委带动下,吐列毛杜农场已拥有15万亩优质大豆种植基地,并先后成立了3个规模化经营管理区,规模化经营的土地达到6万多亩,农机服务辐射面积达10万亩以上。“管理区集约化规模经营的土地与分散经营的土地相比,每亩年收益稳定高出150元以上,且农产品品质、价格均高于分散经营。”藏健民介绍道。

从原产地来到加工车间,党建助力产业发展的足迹一路随行。走进索伦牧场食品加工园区,浓郁的豆香扑面而来。豆制品生产线上,新鲜的大豆经过泡豆、磨浆、煮制、烘干、包装等工序后,一份份带有“索伦河谷”名片的豆制品就新鲜出炉了。

“我们这里所有的产品都是用农场本地种植的农作物制作的,保证绿色无公害,不使用任何产品添加剂。”索伦牧场党委委员、副场长刘申介绍道。为推进从卖原粮向卖产品转变,牧场党委近年来探索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将本地种植的大豆、小麦等农作物进行二次加工,制成以面食、玉米与豆制品为主的产品,拓宽职工群众增收渠道。“最近我们尝试开通网络直播,分享园区的食品加工过程。没想到,原来为了保质量每天只生产200余袋的腐竹,开启直播后立刻接到了3800余袋的订单,职工们都忙不过来了。”刘申笑着说。

良田沃野、园区遍布、牛羊成群、牧歌阵阵……在兴安农垦集团党委和各农牧场党组织推动下,一个个产业融合项目、一张张特色品牌名片正在串点成线。2023年初,兴安农垦集团确立两米两牛、一只羊、一碗面、旅游、现代果蔬、激活土地资源等9个主导产业。如今,集团党委仍在不断探索产业转型发展的更多可能,助力带动职工增收、垦户致富,在沃野上织就好“丰景”。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