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经济参考报】以跨江融合推进 长三角一体化中产业园区发展

时间:2020-09-08 作者:张嘉鑫 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次数:7147

长三角跨江融合的条件日趋成熟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长三角地区要发挥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作用。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沪苏浙皖)的GDP总量已达到23.7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4%。

在长三角地区,一批产业园区已成为跨江融合、区域联动的重要载体。当前实现跨江融合的条件日趋成熟:

一是国家级发展战略的叠加效应。“十三五”以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陆海统筹、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先后出台,对于处在沿江两岸的产业园区来说,不仅仅是在做“1+1=2”的加法计算,更多的是“1×2×3”的叠加效应。

二是多层次跨江融合的网络化体系已初步形成。跨江融合是脱胎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次级发展战略,是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地区一直存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五大城市圈。随着跨江融合战略的不断推进,杭嘉湖、锡常泰、苏通经济圈的概念也常被提及。当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级经济圈,即“核心带”;在江苏形成了以南京和苏锡常两翼齐飞的二级经济圈,即“中间带”;苏浙皖则形成了多个三级经济圈,即“外围带”。长三角区域内的跨江融合、区域联动已成为发展主流。

三是跨江融合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区域间的距离是跨江融合的第一构建要素,这种距离不仅包含地理意义上的远近,也涵盖了发展阶段、空间规划、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苏通科技产业园区与苏州工业园区在地理上有较强的紧凑性;苏通园区不断为苏州金融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园提供有力的支撑和配套;苏通园区成为承接苏州工业园区的加工、仓储、物流、商务服务等外溢项目的理想地区。从互动发展渊源来看,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由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公司和江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跨江合作发展从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委托招商向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等方面纵深发展。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定位,政企分开的经营模式和高度开放的发展理念,也为长三角一体化中各产业园区实现跨江融合发展提供了范例。

苏通园区跨江融合发展的瓶颈

第一,经济总量有待提升。近年来,虽然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两位数以上的增幅。但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园区对比,依然存在经济总量不足、辐射带动能力偏弱的问题。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在以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营业务收入等绝对值为考核指标的经济发展考核中得分较低、位次靠后。经济总量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影响力较弱已成为制约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实现跨江融合的主要瓶颈之一。

第二,产业结构互补性不足。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核心零部件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且不断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同时,苏通园区的主导产业与毗邻地区存在较大相似度,产业结构互补性不足,存在同质化竞争。此外,苏通科技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和规模特点并不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总量偏小、缺少龙头型项目支撑、产业链下游企业偏多、本地产业人才供给不足。

第三,跨区域合作机制不够清晰。在推动跨江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创新,建立了不同层级的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沟通机制。例如,苏通跨江联动合作开发联席会议是苏州、南通两市深化区域联动、推动跨江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加速苏通科技产业园区提档升级的议事机构。自2008年以来,两市在建立长效沟通、招商合作、项目共享等机制方面不断进行尝试。这些合作机制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跨江融合的步伐,不过,在制度安排上宏观层面内容较多,具体落实事项较少,且长期化、常态化开展也缺乏保证,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制度化安排。

跨江融合中苏通园区加快发展路径

其一,加快扩容升级步伐。产业园区的竞争力主要来自经济体量、服务功能、区域辐射能力、集聚效应吸纳等方面。提高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竞争力,不仅要完善体制机制、提升行政效能,更需要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加速园区扩容升级的步伐。空间扩容方面,重点打造苏通跨江融合示范区,与苏州工业园区进行合作,积极探索与苏州工业园区的项目共建共享机制。园区升格方面,建设好“中奥苏通生态园”,实现高起点整体规划、分片开发,加强与奥地利、德国等国的产业合作和项目孵化,促使苏通园区向国家级开发园区,乃至国际科技产业新城升格发展。

其二,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在发展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海、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将苏通园区转型升级为先进制造业跨江融合的战略协同区。苏通园区应以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工业品研发设计和交易基地为目标,瞄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以及在上海、苏州受成本与空间约束不得不外迁的企业总部进行招引;积极对接进博会,大力引进工业品交易平台类企业。打造从研发设计到产品生产再到平台交易这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

其三,提升开放合作水平。苏通科技产业园区作为苏州、南通两市通过公司制模式合作开发的产业园区,具有以面向市场为导向、优势互补为基础、互利共赢为目标的鲜明特点。下一步,苏通园区将进一步深化与上海、苏南等地区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合作,在示范区建设中促进开放合作,享受利好政策。加强与上海、苏南的科研院校以及研发机构的有机互动,共建科研中心、众创空间、产业孵化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地区间转移和产业化转化。

其四,推动跨江融合进一步发展。从战术上看,实现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的跨江融合发展,首先要与苏州工业园区实现整体对接。在土地资源、发展成本等方面对苏州工业园区进行战略支援,不但可以实现两大产业园区的资源优化配置,还可以将跨江融合发展的目标落细落实。从战略上,当两大产业园区整体对接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南通与苏州的跨江融合、苏中与苏南的跨区域联动也就水到渠成,进而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苏通园区也能更加准确地找到自身的定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