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理论探讨

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做强农垦品牌

时间:2021-09-01 作者:李红梅、李升鹏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25709

    农垦系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了计划经济体制属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地缘政治的威胁和地方不稳定、边疆地区有待开发、农产品短缺、部队转制等问题,中央在边疆以及各省份建立国营农场,铸就了现有农垦国企的雏形。农垦系统国营农场在成立伊始,即建立了兼具经营职能与社会职能相结合的体制,而且为满足全国粮食作物的消费需求,施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经营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对农垦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但总体进程仍慢于同时期的央企及地方国企。在这段时期内,绝大多数农垦企业下放到地方国资委管理,仅保留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东农垦和黑龙江农垦隶属中央或原农业部管理,并逐步施行经营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分离管理。但至2015年前,仍有不少基层农场两类职能尚未完全分离,导致农垦系统整体市场化程度不足和经营效率较低,市场化改革成为大势所趋。

    201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强调要用3年左右时间,将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并基本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任务。从2015年至2019年,各级农垦部门深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如期完成了“两个3年”硬任务,推动农垦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

    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一批优势农垦系统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迅速做大做强,逐渐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垦板块”,组建了一批区域集团和专业化产业公司,有效带动了区域资源资产整合和现代农业发展,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全面推进,农场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统一经营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但也应看到,农垦虽然体量大、企业多,但与国际大型农业企业相比,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改进空间。与其他发达产业相比,农垦企业仍有差距,与既定的发展目标对照更需积极努力。因此,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提升上市公司综合发展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并购重组质量,增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当前农垦系统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严峻任务。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企业发展质量研究过程中,由于竞争力排名等环节的存在,可能会造成头部企业的“品牌效应”与长尾企业的“末流效应”,强化资本市场的“马太效应”,少数尾部农垦企业排名较低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短期影响实力较弱的上市企业的经营发展环境。但经历阵痛后,从长期来看,对农垦上市公司的专题研究,有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中国农垦的关注度和农垦智库的影响力,助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并借助社会资本资源整合,不断做大做强农垦品牌。

    展望未来,可预见的是,通过市场化进程和经营效率提升,农垦类上市公司将释放出巨大的业绩提升红利,其市场价值将逐步向拥有的土地价值回归,将吸引更多产业投资和二级市场投资领域的关注,这也有利于营造一个科学的农垦上市企业发展评价机制,有效增强尾部企业“造血”能力,对内加强规范管理,调动员工积极性,对外对标发达企业,找出差距,起到监督、竞争、促进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作用,为打造农业领域航母舰队、引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

    (作者单位系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