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系列片《垦地融合在行动》联合采访记】农服助力 亿元产业链是这样炼成的

时间:2024-01-08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479

为深入实施“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2023年,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组织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深入垦区、地方乡村和基层一线开展系列采访,制作了6集专题片《垦地融合在行动》。专题片多个视角、多个维度系统总结了大路模式、伊川模式、抚远模式、北安模式等农垦社会化服务典型经验,全方位展现了“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的阶段性成果,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农民群众真情实感的表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将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对农垦社会化服务思想认识变化过程进行了准确反映2023月的河洛大地,秋高气爽、色彩斑斓,处处弥漫着丰收的气息。 9月25日,笔者跟随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垦地融合在行动》系列片制作团队来到洛阳市伊川县。本次采访的重点是北大荒农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在伊川县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带领伊川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期间,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组成团队,与农影中心团队一起深入农垦社会化服务工作第一线进行采访,挖掘到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典型,现根据联合采访的情况写作系列文章,与系列片相得益彰,共同展现“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的丰硕成果。本篇为系列采访记之二。


    走进汶上县芦花鸡生态养殖基地,一群群羽毛丰满、体貌俊俏的芦花鸡正伴随着莫扎特的古典音乐在林间悠闲觅食,听音乐、晒太阳、吃活食、饮净水,在这里,芦花鸡过上了“向往的生活”。2023年11月,笔者跟随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垦地融合在行动》系列片制作团队来到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的芦花鸡养殖基地,探访这条亿元产业链的“幕后英雄”。

“过去没有技术,只是零散的养殖户进行芦花鸡饲养,模式比较单一,收入比较低、不稳定。现在,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条集芦花鸡育种、种鸡扩繁、鸡苗销售、生态饲养、肉蛋产品深加工以及芦花鸡养殖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芦花鸡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又在不断发力,辐射带动着更多产业、更多群体,让更多农民依靠芦花鸡富起来了。这个过程的转变,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还有咱们的‘汶农服’,真是既帮技术又帮销售,真是太给力了。”山东省汶上县次邱镇的养殖大户贾正国高兴地说。

“汶农服”是这样诞生的

“为帮助种植大户提升技术水平,科学种养,提高粮食单产,联盟技术部通过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加快了新技术、新设备落地,提升了经营主体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综合能力,粮食单产得到了有效提升。”“汶农服”联盟秘书长张虎说。   近年来,汶上县以“乡村振兴、强县富民”为目标,抢抓国家级、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重大机遇,坚持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双驱动”,探索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链”,构建筑牢农户与经营主体“利益链”,打造农民信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让小农户跟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在此背景下,“汶农服”联盟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参与,以北大荒农服集团、中化MAP等服务企业为龙头,本地100余家服务主体为骨干。联盟以“创新、共享、规范、提升”为宗旨,通过打造“135”服务体系,即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创新三个服务模式、提供五项服务内容,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服务市场,促进服务资源共享,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增强我县的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汶上县将涉农项目优先向示范组织倾斜,通过探索整村托管、垦地合作、中化数智农田管理等服务模式,构建了全产业链联动服务体系,形成了村集体、服务主体、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服助力 芦花鸡“舞”动大产业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芦花鸡濒临灭绝。1998年,正当汶上县委、县政府为芦花鸡鸡种保种犯愁时,贾正国发动亲戚朋友和本村村民,在汶上农村走街串巷广泛收购芦花鸡,先后收集到180余只羽色相对纯正的芦花鸡。他依据国家品种资源库的汶上芦花鸡标准严格把关,分系笼养、人工授精、提纯繁育,到2003年,共提纯芦花鸡约2000只,也正是这一年,汶上芦花鸡协会正式成立。经过县科协牵线搭桥,请来了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给每一只芦花鸡做了DNA检测,从基因生物学的角度进一步提纯,最终只留下了800只纯种汶上芦花鸡。经过5年多努力,汶上县拥有了纯正的汶上芦花鸡核心种群,保留了纯繁芦花鸡原种1.2万套。

汶上县芦花鸡协会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设立了“科普专家工作室”,建设“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科研与就业实践基地”,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新成果转化和指导企业生产。

产业基础夯牢了,市场优势自然显现。汶上芦花鸡产业发展迅速,建成了汶上芦花鸡国家级原种繁育中心,年孵化雏鸡6000余万只,出栏成鸡1000万只,芦花鸡鸡苗及相关深加工产品远销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山东省老字号”“国家地理标志”“国家级汶上芦花鸡保种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随着一项项荣誉的加身,汶上县科协扶持并见证着芦花鸡协会的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汶上芦花鸡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2011年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评为“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集体”,2022年入选“中国农技协百强农技协”。

走进汶上县南站街道漕流村熙乐经典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忙着将一枚枚晶莹剔透的绿壳芦花鸡蛋装箱。“多亏了县科协的牵线搭桥,我们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指导下,在原有粉壳芦花蛋鸡产蛋量高的基础上,又给其植入了绿壳蛋鸡的基因,成功培育出绿壳芦花蛋鸡,不仅使鸡蛋的附加值提高了20%,产量也随之提高了近30%。”驻村第一书记张明介绍道。

2021年,张明来到漕流村后,看到驻村的企业专业从事芦花鸡鸡苗孵化,每年的出苗量能达到将近3000万只,但是附加值一直不太高,挣的都是些辛苦钱。为了让群众尝到科学致富的甜头,张明联系到了县科协,通过县科协的搭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曲鲁江第一时间带领研究生团队来到了公司。有着丰富养殖经验的公司总经理徐杰将自己的实践体会与专家团队进行了分享,团队根据一线数据,很快就给出了绿壳芦花蛋鸡的育种配套方案。“想不到我这个‘土专家’遇到‘真秀才’之后,还真碰出了化学反应,有了张书记和各级科协部门的支持,我对公司下步发展充满了信心!”徐杰笑着感叹。

“党建红”引领“科技蓝”,让发展的信心更足。为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持续化、科技经济化的有机融合,汶上县充分发挥芦花鸡协会带动作用,在以前“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模式上,又创新探索了消费领养、社会认养、区域联养、分户散养和托管代养的“五养”新模式,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带动基层劳动力就业以及全面科普养殖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协会已设立10个分会,现有会员3680名,遍布全国各地。2018年,通过鲁渝(济万)协作平台,鲁渝农牧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引进汶上芦花鸡,协会与重庆万州当地企业合作,共建芦花鸡西南片区繁育中心,种鸡车间、孵化车间、育雏车间、蛋鸡车间和有机肥加工车间等应有尽有,实现了芦花鸡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芦花鸡产业也在各地无中生有、有中生优,目前年总产值已突破3亿元,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家人们,老铁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我的芦花鸡,喝纯净水、吃虫子,放养长大的,300天慢生长,180天产蛋,今天给大家体验价福利……”走进汶上县次邱镇河里村立体养殖基地,“新农人”马海涛正在直播间与天南海北的粉丝互动,生动的讲解与看得见的养殖基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汶上特产芦花鸡的魅力,纷纷下单购买。

直播带货吸引了大批量的网友在直播间停留观看,互动下单,这让次邱镇第一书记吕全高兴不已:“之前芦花鸡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主要是通过批发商收购,销售模式很传统。通过第一书记平台资源,搭建与助农电商直播带货合作后,让更多消费者认识了芦花鸡系列农产品,进一步打响了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在网络中对汶上芦花鸡的特殊性进行了科普推广。”


【采访札记】

为解决在乡村振兴中出现的经营主体用地难等“疑难杂症”,“汶农服”联盟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对接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县政府建设的农田信息数据平台,及时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引导小农户和小规模经营主体整合土地流转,变小田为大田,实现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田地利用率,助力产业发展。

近年来,汶上县以“乡村振兴、强县富民”为目标,抢抓国家级、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重大机遇,坚持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双驱动”,探索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链”,构建筑牢农户与经营主体“利益链”,打造农民信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让小农户跟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目前“汶农服”联盟拥有120家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的主体和10家农资生产销售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可提供“耕、种、管、收、加、储、销”等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菜单式”服务,真正实现了“服务全管,万家丰产”的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