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新中国农垦精神的发源

时间:2021-05-17 作者:李红梅李升鹏徐成德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22251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垦人这一特殊群体开辟了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农垦事业,在特殊年代肩负起特殊的国家使命,熔铸出了具有鲜明红色印痕的新时期屯垦文化,形成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为核心的农垦精神,在粮食生产和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规范、凝聚、激励、支撑和驱动作用。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正如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奠基人王震将军所称赞的一样,屯垦精神主要是南泥湾精神和以其为蓝本的各大垦区的创业精神(西北垦区的新疆军垦精神、东北垦区的北大荒精神和西南垦区的海南垦殖精神)。1986年,王震将军在为《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作序时,将农垦人的创业精神凝练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八个字。1992年,时任农业部农垦司司长的刘成果同志,在为国务院起草“42号文件”时,积极主张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写进批语。至此,农垦精神被正式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肯定下来。

中国农垦是从南泥湾走出来的,南泥湾是农垦的根和魂。抗日战争时期,在王震旅长、王恩茂副政委等人的率领下,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分四批挺进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并兴办了纺织厂、造纸厂、木工厂、榨油厂、皮革厂、陶瓷厂等工厂,开展了彪炳史册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不仅产出了物质成果,更结出了精神硕果,涌现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革命精神,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上下一致、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第三五九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它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新中国成立不久,在西方国家实施全面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的大背景下,党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屯垦结束后,组成“南下支队”进入广东,将南泥湾精神带到岭南,并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支撑起华南垦殖事业的精神力量,拉开了创建海南农垦的宏伟序幕,从那以后,海南“垦一代”们怀揣忠党爱国的情怀,用双手一寸一寸将翠绿的三叶林,种到了宝岛每一个角落,创造了在北纬18度以北成功植胶的奇迹,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海南垦殖精神。

三五九旅在几经改编后,参与了新疆的和平解放,并于1954年组建为生产建设兵团,用热血和汗水在新疆创建了四大垦区,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新建军垦精神。几乎在同期,王震将军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先是率领铁道兵,后吸收转业官兵、毕业学生、支边青年、地方农民,组成百万洪流,挺进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将其建成了五谷丰登的“北大仓”。至此,南泥湾精神在东北黑土地上又衍生出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新中国农垦精神,是广大农垦人在长期的开发建设中,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是农垦干部职工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