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民权农场,沙荒中崛起的农业绿洲

时间:2020-06-29 作者:张韧 张铨 刘淑梅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8572

【阅读提示】 1954年,河南省商丘市国营民权农场建场。当时,这里还是“不毛之地”。建场以来,一代代农场人守初心、担使命,在这片沙随风飞的黄土地上战风沙,斗盐碱,挖淤泥,搭草棚,住地窖,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了“废地变良田,沙荒变果园”的美丽田园。同时,在种业发展方面,民权农场走出“育、繁、推”一体化经营之路,不断创新。近年来,民权农场在落实中央农垦改革要求中,以职工的获得感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在2018年河南省农垦改革“两个三年”改革任务综合评比中位列第一。


麦收时节,机声隆隆,民权农场奏响了新时代的农垦乐章。 张馥 摄

  “三夏”大忙时节,位于黄河故道腹地的河南省商丘市国营民权农场麦收刚刚结束,“种子粮”已颗粒归仓,写满丰收喜悦的职工农场人,不肯歇息,趁着一场透雨,又投入到大豆播种工作中。

  大地如歌,伴随机器的轰鸣,丰收的主旋律在民权农场万亩良田上跳动,收获着幸福,播种着希望,迸发出澎湃力量。

  薪火相传,农垦精神让沙荒变良田

  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物产富饶的土地。明代诗人王廷相曾留下“近郭丘园丽,成林果树繁”的诗句。

  100多年前,黄河决口,洪水泛滥,留下千里黄河故道和绵延沙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狠抓农业生产,实行屯垦戍边的政策,为充分发挥黄河故道潜力,改变黄河故道“良田变成沙固堆,鸟鹊无栖乱投飞”的面貌,招纳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在这里组建农林场垦荒。豫东农业排头兵——商丘市国营民权农场在这里诞生,他们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扛起豫东良种繁育重任,发展农业生产。

  从1954年正式建场,历经66年、三代人的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在这片“大风一起,飞沙蔽日”的沙荒盐碱地上扎根,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用辛勤和汗水,抵御着风沙的入侵,将这片土地浇灌成良田果园,为黄河故道沙荒变绿洲贡献力量,保卫着豫东平原的河清海晏。如今的民权农场“林茂粮丰,果香四溢”,被誉为“在沙荒中崛起的绿洲”。

  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道路平坦通畅。这是在民权农场三分场的繁华盛景。

  然而,谁曾想到,六十多年前,这里还是“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团糟,早上湿,中午硬,下午犁不动”的不毛之地呢。

  “刚建场的时候,我和同事们不分黑夜白天干活,都不知道啥是累,二百多斤的麻袋,扛起来就走。”已届90高龄,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吕洪德是第一代民权农场人的典型代表。尽管有些耳背,但回忆起那段岁月,老人依旧语调激昂,“那时候就是觉得,干就要干好,上级交代的工作从来没有落下过。”

  回忆当年的生活情况,“没有房子,只有搭窝棚,前园属于苦水区,那会儿没有深井,吃的都是苦水。就这也比羊场(现农场二分场)那边条件好一点,羊场那边他们住的是土坑和地窖,遇到夜里刮大风,帆布都被刮掉,第二天早上起来,被子上的沙土有三寸厚,吃水比吃油还难,毫不夸张地说,一年能吃几斤沙土。”吕洪德说。

  “我从小就在农场生活,父亲在建场之初就来到农场工作,他们那种‘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通过言传身教,深深扎根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吕洪德的儿子——曾任该场工会干部的吕家祯告诉笔者。作为第二代农场人,他见证了民权农场的沧桑巨变。他的孙女、外孙女在长辈的影响下也进入民权农场工作,成为第三代农场人。

  建场以来,一代代农场人守初心、担使命,在这片沙随风飞的黄土地上战风沙,斗盐碱,挖淤泥,搭草棚,住地窖,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了“废地变良田,沙荒变果园”的美丽田园。而像吕洪德这样,一家三代都在民权农场工作的有100户左右,这也让“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在民权农场薪火相传。

  守初心担使命,扛起豫东良种繁育重任

  “民权农场基础条件好、栽培技术规范,培育出来的种子品质好,以我们公司为例,一年可以销售260万斤民权农场培育的种子。”河南富吉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国臣说,“我们和民权农场的合作已有三年,在市场上,只要说是民权农场培育的种子,客户都是争相购买。”

  作为河南省首家国家级农作物原种场,良种繁育是民权农场的支柱产业,在全场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农场地势平整,土壤肥沃。土质分为淤地、沙地两个类型,淤地繁育小麦,沙地繁育花生。农场生产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完备,采取“种肥药”一体化模式管理,优势明显,不但效率高效果好,还降低了成本,生产出的种子纯度高、品相好、质量稳定。由于民权农场具有优越的繁种条件和严格的生产管理,生产的种子质量上乘,产品质量过硬,在行业口碑较高,产品享誉豫、鲁、苏、皖等黄淮海地区,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2018年,民权农场在种业发展方面定位走“育、繁、推”一体化经营之路,不断创新,在种子繁育的基础上加大科研育种力度,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进行技术合作,选派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育种工作。民权农场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仅2020年就展示了藁优5218、金麦3号、中麦66、中麦895、囤麦257、郑麦0493等优质小麦品种20多个,为筛选适合豫东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种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2019年,该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筛选培育出抗旱和耐瘠薄兼顾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系商垦1号、商垦2号,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同时申报花生育种专利技术两项,实现了育种“零突破”。在种子繁育方面,由过去单一小麦种子繁育,增加了大豆、花生的种子繁育,填补了夏茬作物繁种的空白。近年来,该场年繁育各类种子近800万斤,筛选出一批适合豫东地区种植的小麦、花生、大豆品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双丰收”,扛起了豫东良种繁育重任,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眼下,该场围绕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正在努力开展承担农业农村部“小麦大豆周年两熟栽培管理技术集成模式”的试验示范工作,以此带动小麦、大豆生产再上新台阶。

  加速转型,提档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酥梨盈枝、葡萄晶莹,田园风光恬静祥和,这是笔者在农场二分场看到的场景。

  郑徐高铁从民权农场境内飞驰而过,高铁在民权站停靠,徐徐提速前,可看到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

  民权农场二分场葡萄采摘园内,一座座大棚整齐划一,葡萄挂满枝头,绿色的铁栅栏和田园融为一体,让整个采摘园显得整洁有序,美观大方。

  农场职工陈宪智是二分场的科技示范户,五年前,他承包了十亩地,率先建了4个葡萄大棚,利用近郊的优势经营家庭农场。“我4个葡萄大棚,一年能挣十来万。”陈宪智乐呵呵地说。

  “我们为职工提供的是土地托管保姆式服务。”正在葡萄采摘园打除草剂的二分场场长韩冰说,“让职工真正做到了‘树荫下搞生产,坐家里获丰收’,现在职工种地幸福指数高,开启了农业生产新时代。”

  如今,民权农场打造的农旅综合体十分场梦蝶庄园初具规模,二期葡萄产业园、三期农垦文化园已经开始启动,当地政府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的300亩葡萄展示园落户农场。

  抓改革促发展,实现农场旧貌换新颜

  “以前住的房屋没有自来水,夏天蚊蝇满天飞,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十一分场场长赵远声站在他辖区的“田园牧歌”小区门前告诉笔者,“农场利用农垦棚户区政策,新建的住宅小区自来水、天然气直接入户,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干净卫生,生活舒心。”

  民权农场的改革,从职工住宅改革、土地确权起步。在2016年,又开展了关于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专项试点改革和社会职能改革,民权农场职工全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性负担一次性移交当地政府部门。2018年,初步尝试公司化改造,成立商垦公司,全方位服务好场内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并逐步拓展场外土地托管和良种繁育面积。2019年,创新土地管理,以垦地共建为原则,盘活农场资源。

  “改革的目的是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农场职工。”商丘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民权农场场长谢震说,“近年来,农场在落实中央农垦改革要求中以职工的获得感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在2018年河南省农垦改革‘两个三年’改革任务综合评比中位列第一。”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化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作为。近年来,民权农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上级农垦改革要求,围绕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定位,确定企业转型思路,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聚焦良种繁育核心生产能力建设。从事良种繁育的分场由职工承包经营,转到土地集中托管,实施“种肥药”一体化的标准化严格管控;从事园艺经济作物生产的分场,由家庭农场散乱种植,无序发展,转到整体规划打造现代农旅综合体,发展特色农业。实施“一二三三”工程,重点建好第十分场梦蝶庄园(含芍药园、葡萄文化园、农耕文化园)、第二分场葡萄采摘园和第四分场酥梨采摘园。

  如今,民权农场春季百花竞放,堆雪铺玉;夏天生机勃勃,绿野万亩;秋时硕果累累,瓜果飘香;冬来苍枝遒劲,如诗如画。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