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调查研究

立足场情思变破局 “两个调整”力促“三增” ——华阳河农场推进土地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的做法与经验

时间:2020-02-27 作者:谢广和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4期 点击次数:32491

2018年,在安徽农垦集团公司党委的部署和安排下,华阳河农场立足场情,思变破局,克难攻坚,全力打好土地调整和农业结构调整“两个调整”攻坚战。以新一轮土地调整为契机,适时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农业经营管理新机制和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努力实现职工增收、企业增效、国有资产增值“三增”目标。
      一、“两个调整”的做法
      华阳河农场下辖5个农业分场,耕地面积10.8万亩,上一轮土地承包期至2018年已有8年时间,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租偏低、“碎片化承包”导致土地产出率低和职工收益低;二是“漫游式转包”造成土地管理难和收费难。土地私自转包、无序挂靠现象严重,甚至出现了不劳而获的“二地主”乱象,他们拿地不种地,转包后轻松赚差价、吃补贴。由于承包关系混乱,农业结构调整和稻渔综合种养难以实施。要改变“两低”局面,走出“两难”境地,土地调整势在必行。
      (一)扣住“24字”方针开展新一轮土地调整工作。
      2017年,农场开展了“干部隐性包地”和“少数人垄断土地”两个专项整治,为2018年土地调整打下基础。在实施调整过程中,扣住“完善两田,统一流转,市场运作,调整地租,规模经营,完善服务”24字方针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完善两田,建立统一流转机制,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农场为每一名职工配置身份田和生活田共20亩,职工本着自愿的原则将土地统一流转给农场,农场支付其8000元的流转费用,职工同时享受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补助资金,这大大缓解职工社保缴费压力,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二是市场运作,建立招标机制,推行适度规模经营。考虑到非职工群体种地的历史原因,农场为非职工配置适量的内部招标田后,将流转和剩余的土地全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价格最高者中标,改变过去低价平均分配土地的做法。
      三是调整地租,建立资产保值增长机制,维护国有资产权益。依据周边农场和农村同类田块的地租标准,农场适当提升“内部招标田”的租赁费。此举触动了“二地主”的既得利益,成为新一轮土地调整的最大难点,但最终顺利推行到位。通过招标,维护了国有土地的权益。
      四是完善服务,建立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化解农业经营风险。新一轮土地调整原则上要求承租户都要参加全程社会化农服“331”模式。“331”是安徽农垦开创的农业服务品牌:即规避自然、经营、市场3个风险,搞好技术、资金、烘干仓储3项关键服务,建好1支职业农服经纪人和职业农民队伍。通过细化“331”服务,实施科学种田,帮助种植户规避经营风险,达到增收目的。
      (二)打出三套“组合拳”,推进结构调整。
华阳河农场处在前江后湖的地理位置,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8年4月,安徽省农垦集团公司主要领导来华阳河农场调研时确定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定位。农场不失时机地抓住新一轮土地调整,大念“龙虾经”,大打“稻渔牌”,结合土地调整和作物布局,打出三套“组合拳”,精心做好稻渔综合种养这篇大文章。
      一是编规划,定“路线图”,把稻渔综合种养列为农场首位产业。编制了《华阳河农场稻渔综合种养项目规划方案》,提出“211”路线图,即打造2个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3000亩龙虾种苗基地和1个龙虾交易市场。将稻渔综合种养列入农场乡村振兴规划的首位产业,计划至2022年全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7.5万亩。截至2月,全场稻渔田面积已达4.7万亩,农场投入稻虾田改造自有资金2000余万元。
      二是抓宣传,强化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能手。首先在宣传上造势,通过印发稻渔综合种养专题简报、口袋书、多次组团外出考察、开展大讨论等方式,统一认识,形成浓厚氛围;其次在培训上“不断电”,邀请专家进课堂、到田头,依托职业农民培训等载体,开展稻渔专题培训共8期2000余人次;其三在党建上树品牌,创建稻渔综合种养“党员责任田”2000余亩;工会牵头开展了十佳稻渔综合种养专项劳动竞赛,促进党建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
      三是建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程和绿色发展模式。根据农业农村部统一要求,结合农场实际,编制了《小龙虾健康养殖模式》和《稻渔田水稻绿色种植模式》;制定了《华阳河农场稻渔田建设管理办法》;将稻渔综合种养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纳入全程社会化服务范畴;与中化集团签订了技术外包服务协议。同时,试开发了“华阳河牌”虾稻米,初步向市场推介。
      二、“两个调整”取得的成效
      职工增加了收入。通过土地调整,职工每年可获得8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减轻了社保缴费压力;建立了合理的土地退出机制,一部分职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靠务工创业增收;种地职工也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特别是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后,职工收入增幅较大,每亩虾稻可获得综合效益2000元以上,部分职工已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刚刚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职工也有了奔头。
      企业达到了增效的目的。经过土地调整,农场建立了新的土地经营管理机制,掌握了土地管理的主动权,形成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格局,初步扭转了土地收费难的被动局面,社保费社会化征缴的难题有望破解,最直接的成效是农场经济效益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通过“两个调整”,国有土地的权益得到了维护和彰显,调整后,农场土地均价比调整前每亩增加约150元,土地总收益增加1600万元。
      三、主要体会与下一步打算
      (一)主要体会
      一是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的大力支持是“两个调整”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土地调整前期,集团公司派调研组深入农场作深度调研并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集团公司党委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集团公司领导积极鼓励和支持农场对土地调整作出有益探索;在调整中遇到矛盾凸显的节点,集团公司派出指导组驻点现场办公,帮助及时化解矛盾,给予鼎力支持。
      二是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两个调整”取得成效的关键。土地调整实际上就是一场变革,有人说土地调整是“折腾”。开始的确遇到重重阻力,过程中也一度陷入僵局,但改革需要有壮士断腕、啃硬骨头、涉激流险滩的勇气,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只有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土地调整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三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是“两个调整”制胜的法宝。在“两个调整”中,我们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做到最广泛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召开座谈会、进门入户等多种方式调动老干部、老职工及社会各界积极性;通过印发专题简报、口袋书,利用宣传栏、广播、户外条幅等宣传造势;运用微信、论坛等网络媒体,密切关注和引导舆情,及时应对危机、切实化解矛盾。依靠群众力量和集体智慧将“两个调整”推到位。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巩固“两个调整”的成果,进一步强化管理促“三增”。进一步完善土地承租合同管理,规范土地经营行为,切实强化农场对土地的管理和掌控,特别要加强对外包户参与稻虾田承租行为的管理。进一步实现职工增收、企业增效、国有资产增值来彰显“两个调整”的成果。
      二是放大“两个调整”的效应,实施“三个一”建设,打造稻渔综合种养升级版。
      建好一个基地,在标准化上下功夫。积极申报和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力求创建工程标准化、稻田规模化、场区园林化、生产管理智能化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年内建成2个万亩稻虾综合种养标准化示范区、1个3000亩虾苗基地。
      发展一个产业,在产业化上下功夫。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全产业链发展。建好管好小龙虾交易市场,搞好制冰和保温箱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小龙虾销售提供全面服务。在虾稻米品牌创建和销售上,进一步拓展思路,强化宣传策划,挖掘文化元素,发展龙虾特色小镇和稻渔产品加工相关产业,为三产融合打下基础。
      致富一方群众,在保障服务上下功夫。深化与中化集团的合作,抓好外包技术服务,集成熟化水稻绿色种植和小龙虾健康养殖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一批适合稻渔综合种养和机插秧生产的优质稳产的水稻品种;选育生长快、个体大、抗病强的小龙虾良种。多渠道争取地方政府将农场稻渔种养产业纳入支持范畴,力争相关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把稻渔产业作为稳粮增收的金钥匙,打开职工增收致富大门。 
                                                                                                                   (作者系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公司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