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弘扬南泥湾精神的叙事路径

时间:2025-02-06 作者:李文娜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 点击次数:9989

摘要: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新时代弘扬南泥湾精神,就要以言理为核心讲清南泥湾精神的内涵本质,以叙事为方式讲好南泥湾精神的感人故事,以信仰为旨归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新时代弘扬南泥湾精神,就要使南泥湾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新时代人民奋进的精神力量,实现叙事、言理和信仰的统一。

关键词:南泥湾精神;叙事;路径

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叙事即讲故事,是自我表达与价值传递的表现方式。”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充分运用南泥湾精神的人文、地理、实践等资源,把握好南泥湾精神的叙事路径选择,为走好更高水平的新时代自力更生之路提起精气神。

一、以讲清道理为核心的理论叙事路径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首要是要讲清南泥湾精神的本质内涵。南泥湾精神曾被概括为“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同心同德 团结奋斗”,历史变迁,时代更迭,南泥湾精神不断传承与发展,不变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核心要义,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于逆境中奋起,于困境中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弘扬南泥湾精神,首先要在梳理其历史背景基础上讲清南泥湾精神的内涵本质。

(一)讲清自力更生的实干精神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日军的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非生产人数的急剧增加,连年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陕甘宁边区经济异常困难。特别是1940年和1941年,“我们曾经弄得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毛泽东同志在干部动员大会上提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41年春,三五九旅执行朱德总司令军垦屯田主张,到南泥湾开启“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劳军结合”生活。当时的南泥湾是“黄山臭水黑泥潭,一片荒凉少人烟”,面对困难,三五九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房,打窑洞搭草棚;无粮,百里之外背粮;无工具,到处收集废铁打制锹撅,困难面前不等不靠,用自力更生的实干精神战胜困难。到1944年,三五九旅开垦荒地261000亩、产粮37000石,达到了“耕一余一”,还向政府缴纳公粮1万石。南泥湾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三五九旅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军队既不要国民党政府发饷,也不要边区政府发饷,也不要老百姓发饷,完全由军队自己供给;这是一个创造,对于我们民族解放事业,该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自力更生作为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已经内生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伴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百年历程。新时代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只有依靠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才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解决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现实问题。

(二)讲清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既包含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又包含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把发展边区经济与保卫党中央的任务结合起来,不仅仅解决了部队的生存发展所需,而且创建了自己的公营经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党中央在困难时期提出垦荒屯田,这本身就具有创新精神,而三五九旅在执行党中央的政策时建立起边区农业、工业、运输业及商业等劳动经营体系,更是创造性地完成了党中央的任务。1944年3月,安塞县庙店子村成立了全国解放区第一个具有较高组织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就出现的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各根据地政府采取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边区政府兴办各类工厂,造纸厂、纺织厂、军用产品加工厂等,生产衣被、文具、纸张等生活用品,制造枪弹、地雷等军事武器,满足边区军民的生活和军事所需。此外,边区政府还定期开展各产业的生产展览会,这些在当时都是极具创新性的探索。“艰苦”是创业的环境,“奋斗”是创业的保证,艰苦奋斗的生产运动,为边区经济建设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还培养了一批经济工作干部。新时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更好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三)讲清同心同德的团结精神

南泥湾精神还包含了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内涵。为了解决边区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边区政府实行“精兵简政”“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既解决机构庞大和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缺乏足够承受力之间的矛盾,又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批评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地加重人民负担的观点,“我们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要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要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劳动力半劳动力……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在南泥湾生产运动中,上至党的领袖、部队领导乃至广大士兵战士一律参加生产劳动,同心同德,同甘共苦,把“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二、以讲好故事为方式的事实叙事路径

南泥湾精神的背后蕴含着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一个个感人的历史故事。弘扬南泥湾精神,选取具有思想性、感召力的英雄事迹,在叙述者和受众之间建立情感共鸣,使南泥湾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新时代人民奋进的精神力量,实现叙事、言理和信仰的统一。

(一)讲好官兵同心的军垦故事

发展大生产运动,党的领袖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开垦菜地,周恩来和任弼时同志是纺线能手。在党的领袖群体的号召下,三五九旅“上至旅长,下至马夫,一律参加生产劳动,不使一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旅长王震带头开荒,他总是扛着镢头,和士兵们一起开荒,外国记者评价,“他的双手由于劳动生满老茧,像个庄稼人。”1942年,毛泽东评价王震同志具有“创新精神”。1949年,王震率领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的第二军和第六军进疆,其中第二军第五师的前身就是八路军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用南泥湾精神再次建设新疆。还有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走几百里路背米的故事。三位独臂团政委晏福生、左齐、彭清云,因为身体原因不方便扛镢头开荒,就负责给战士们烧水做饭,做好后勤工作。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战士们积极投身南泥湾的垦荒事业当中,全旅出现了感人的忘我劳动场面。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还不肯下山,以至于领导做出“生产时不得早到和迟退”的劳动纪律。全旅用一年时间胼手胝足辛勤劳作,开垦了一万一千亩的荒地,收细粮五千四百五十一石,蔬菜十万斤,瓜五万个,养猪一千八百十九只,证实军队有庞大的生产力,是必须且能够生产自给的。

(二)讲好劳动英雄的模范故事

“在技术水平很低,机器又旧又少,动力根本缺乏的条件下,高度的生产热忱是进行生产中特别重要的因素。热忱和熟练,这几乎是我们提高生产上唯一的和最有效的办法。”“怎样提高生产热忱呢?我们过去的经验证明了革命的生产竞赛的确是提高生产的有力武器。” 因此在南泥湾大生产时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劳动英雄。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人民生产奖惩条例》等文件,奖励那些在大生产运动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民群众。1939年表彰劳动英雄1811名,1940年表彰了3000多名。吴满有,1942年开荒36亩,1943年开荒96亩,他拥党爱党,积极缴纳公粮,购买边区政府公粮,同年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劳动英雄典型。“特等劳动英雄”郝树才,人们熟知的“气死牛”的传奇故事就来自于他,1943年开荒113亩,打粮84石,计2万多斤,同时他也曾参加过崂山、榆林桥、平型关等战役,曾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边区生产中的劳动英雄可谓群星灿烂,农业劳动英雄还有刘玉厚、杨部浩等,工业劳动英雄赵占魁,机关劳动英雄黄立德,合作社劳动英雄刘建章,妇女劳动英雄马杏儿、郭凤英等。这些劳动英雄,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人民的领袖”,在边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弘扬南泥湾精神,要讲好这些感人至深的劳动英雄的模范故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氛围,用劳模精神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

(三)讲好艰苦创业的典型故事

南泥湾生产的成绩不仅体现在农业,还包含畜牧业、运输业、手工业、工业及商业等。1941年《朱德关于部队生产给陈宗尧等的信》中明确写道:“七一八、七一七两团的生产运动,不但解决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也为边区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将来即是国家一部分优良的产业。”沈鸿,浙江海宁县人,1938年带领上海利用五金厂的7名工人及车床、钻床、电动机等重要机器设备来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机械厂总工程师,他坚持“抗日需要什么,就设计制造什么”,在简陋的条件下,设计出蒸汽锅炉、造币机等设备,为边区工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陈振夏,江苏崇明人,1938年担任延长石油厂技师,在财政困难经费不足的条件下,大胆创新,为了增加打井的动力机械,修理废弃的锅炉和缺少零件的汽车;为了解决原料,自己办煤窑,为了提高汽油产量,用管子输送原油入锅加冷却水,延长石油不仅保证军用油的供应,还在出油多的时候进行出口换取一些布匹等日用品。吴生秀,陕西横山人,被誉为“边区纺织工业的开拓者”,利用土产改造设备,提高边区纺织工业设备的效率。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指出,“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南泥湾精神最核心的本质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今天我们创业的条件比老一辈优越得多,但是创业道路依然布满荆棘,我们要从南泥湾精神中汲取创新创业的力量,直面强国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以坚定信仰为旨归的价值叙事路径

南泥湾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只是一种精神标识,更是凝聚新时代中国人民在历史新起点攻坚克难、奋发创业的无穷力量。新时代弘扬南泥湾精神,讲清南泥湾精神蕴含的道理,讲好南泥湾故事,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叙事旨归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人民立场,走好新征程的奋斗路。

(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强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南泥湾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首先,朱德同志提出“开垦南泥湾的政策”,正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时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决策。一方面南泥湾在延安以南,距离不是很远,将部队开往南泥湾能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保卫党中央;另一方面南泥湾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是物产富饶之地,土壤具备种植的条件,也就是开垦南泥湾是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其二,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员对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生动诠释。三五九旅最初来到南泥湾时各种自然条件都艰苦,没有住处、没有粮食、没有工具,但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并没有被困难吓到,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镢头,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与敌人斗争,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最终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不但自给自足,而且解决了抗日经费的供给问题,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我们不禁要问,当时的战士们依靠的是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理想,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是“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用南泥湾精神为我们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无穷力量,使共产主义理想更具现实性和时代性。

(二)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自觉

南泥湾精神还体现了对党忠诚的政治自觉,其实质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听党指挥,能打胜仗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三五九旅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开垦南泥湾,同时肩负着警戒守卫党中央以及开展以农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的责任,任务面前不退缩,既能打胜仗,又能搞生产,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旗帜。三五九旅用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的决策,战场上拿枪,田地上拿锄,既是战士也是劳动者。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并非是在和平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的战士还得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战士们在生产的同时,总是把枪架在地头上,当有紧急情况,迅速投入战斗。在劳作间隙,战士们开展练兵运动,锻炼军事技能。一面作战,一面生产,三五九旅开启了军垦的先河,不仅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而且实现了农业、工业、手工业等物资的丰收,为抗日战争准备了物质条件,而这一切都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实现的。新时代国内外的环境发生变化,但是人民军队的性质没有改变,我们要继续发扬南泥湾精神,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以高度自觉的政治忠诚践行新时代人民军队的使命任务。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衡量一个政党价值立场的根本问题。南泥湾精神的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为了谁?人民。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对象是谁?还是人民。“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为着这个,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自己动手的口号,正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党中央坚持人民立场,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力量。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取得巨大的成就,也是军民团结、共同奋斗的结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居于首位的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无论什么时代,中国共产党都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当前,我们处在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更加需要汲取南泥湾精神的精气神,奋力谱写新的伟大篇章。


参考文献

[1] 赵耀宏.论延安精神与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

[2] 王强.杨鑫.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模范叙事及其价值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1(3).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2.

[4]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60.

[5]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39.

[6]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视频会晤[N].人民日报,2021-12-16.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4.

[8]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599.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5.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73.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8.

[12] 任勇.南泥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58.

[13]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79.

[14]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55.

[15] 谭泓.延安时期的劳动伦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7).

[1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4.

[17]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54.

[18] 马朝琦.话说延安精神[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390.

[19]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73.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21]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8-01-12.

[22]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67.


(本文刊载于《中国农垦》2023年第1期,是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教育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立项号:2021B01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