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发展农垦事业的历史嬗变(上)

时间:2025-06-17 作者:罗利华 来源:《兵团党校学报》 点击次数:2509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通过组织军队、党政机关、各级单位等参加生产建设;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开发边疆和保卫边疆;兴办国营农场、工交建商企业、科教文卫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式,领导和推动了我国农垦事业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垦事业;历史嬗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农垦事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发展农垦事业进行了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拓展农垦事业的发展路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推动农垦事业深化改革。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农垦事业的初步探索

(一)逐步重视军队、党政机关等单位的生产建设工作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朱德就要求红军一面打仗,一面做群众工作,农忙时帮助群众生产。红军承担这“三大任务”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履行“三个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思想的萌芽。

1938年,武汉和广州先后被日本攻陷后,抗日战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相持阶段,日本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大扫荡,加之国民党反动派重弹攘外必先安内的旧调,开始围困、进攻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致使边区和根据地面临着物资极为短缺的困难。为积极应对这一困难,1938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发表社论文章,号召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生产运动。指出:“应发动各级党、政、军及各群众团体中的全部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生产运动。”同时,社论还要求党政军各级单位都处理好工作和生产的关系,通过广泛宣传、加强组织,积极动员大家参加生产建设,以解决各自面临的供给问题。“我们号召各机关的工作人员,各部队的指战员,一面工作,一面生产,把工作与生产联系起来。”

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财政经济问题将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全国抗战面临的困难,也是八路军面临的困难,因此他提出巩固程度不同的根据地的军队,要根据自身面临的实际情况,在执行地方财政经济政策和不妨碍作战的情况下,积极参加生产建设,“在比较巩固的根据地上,……进行发动士兵群众做衣服,做鞋袜,打手套等工作。在巩固的根据地上,种菜,喂猪,打柴,都可以发动非战斗部队做的,开办合作社更应该做。”

随着相持阶段的推进,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扫荡之下,抗日根据地面临的财政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物资短缺问题愈加严重。关于这次我们党政军面临的巨大困难,毛泽东回忆道:“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党中央要求根据地的军队、机关、学校,除有特殊情形者外,一律参加生产,以克服经济困难,保障供给。同时,毛泽东还明确分析了军队参加生产的优势,指出,在机关、军队、学校等发展的公营经济中,“军队是最主要的。”因此,他要求延安各地的驻军:“均应以一个至几个相当数目的部队实行屯田政策,以增加农业生产。”

1943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中,再次要求敌后各根据地的党委、政府和军队,必须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同时,还要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等。要求公职人员必须种菜、养猪、打柴、烧炭、发展手工业和部分种粮。同年11月底,毛泽东在分析如何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时说:“我们有打仗的军队,又有劳动的军队。……就会是孟夫子说过的:‘无敌于天下’。”1945年12月,毛泽东指出:“除集中行动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睱从事生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三个队”的思想。

(二)军队、党政机关等单位生产取得卓越成效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拉开了党领导农垦事业的序幕。

1938年秋季,八路军留守兵团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下,为补充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开始进行生产,且短短半年的生产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蔬菜供应全部达到自给,每周可以吃到两顿猪肉,解决了部分毛衣、毛袜、手套、鞋子,挂包、子弹袋、皮带、裹腿等军需物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补充。1938年留守兵团半年蔬菜取得的成绩,极大地鼓舞了军队参加生产的积极性和自信心。1939年,党中央规定留守兵团生产的重点是农业方面,农业生产除了种菜外还要种粮食,当年开垦了25136亩荒地,收获细粮2590石。1940年,党中央要求留守兵团通过生产解决一个半月的粮食,当年收获粮食2400石。同时,留守兵团还通过打盐、挖甘草、伐树和经营商业,获利2236516.16分,不仅解决了一个半月粮食的任务,而且还解决了部分的装备补充。1941年,部队生产实行多种经营,收获甚大。当年留守兵团在朱德总司令的指示下,共抽出6个营打盐,共打盐56966驮,价值236408.9元;开垦荒地14794.6亩,收获杂粮1170担;商业盈利1202万元。

1941年的大生产运动成效最突出的是王震带领的三五九旅。根据中央军委和朱德总司令的指示,该旅七一七团于1940年12月开赴南泥湾,1941年3月,该旅旅直、七一八团、第四支队和特务团进驻南泥湾。随后三五九旅成立了以王震为首的生产委员会,负责领导全旅的生产工作,同时各团也成立生产领导机构。部队初入南泥湾时,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荒坡荆棘丛生,深林遮天蔽日,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战士们用树枝杂草搭建帐篷聊以为宿,徒步前往百余里外背粮运盐,就地挖野菜、打野兽以果腹,夏天缺少衣物则光膀开荒种地。在开荒大生产的过程中,三五九旅的干部身先士卒,带头参加生产,旅长王震常驻南泥湾亲自开荒,各团主要领导全力以赴战斗在生产一线。王震经常挤出时间开垦荒地,外国记者也发现他的双手和部下一样因劳动长满老茧。苏进、王恩茂等旅领导也经常和士兵打成一片,参加劳动生产。各团团长和政委也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劳动。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扬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率领全团走几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骑马,自己背米,马也背米,赞扬七一八团政委左齐在战争中失去一只手,拿不起锄头开荒,就承担炊事员的任务。

同时,各单位广泛开展劳动竞赛,鼓舞官兵的生产积极性。战士们热火朝天的生产激情,使得开荒纪录不断被突破,七一七团李黑旦日开荒2.5亩的纪录,不久就被七一八团的赵占奎突破,创下了日开荒4.7亩的成绩,他也因此被陕甘宁边区评为特级劳动英雄。在全体官兵不畏艰难的努力下,三五九旅第一年的生产就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全旅开荒种地1.12万亩,收细粮1200余石(每石270市斤)、蔬菜164.8万斤,每百人约养猪20头,经费自给(包括衣服、油盐、津贴、杂支等)78.5%。各部大都超额完成了计划。”

受第一年生产大丰收的鼓舞,三五九旅全旅上下生产积极性高涨。1941年底,根据全年生产的基础和经验,王震和各级干部们充分协商和筹划,提出了三五九旅大生产的3年奋斗目标,1942年,实现粮食、副食、被服、经费等方面的大部自给;1943年全部自给,1944年自给并有结余,争取缴纳1万石公粮,并积累更多的资金。为实现这一目标,王震创新方式方法、拓展生产思路,要求全旅在大力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的同时,要节衣缩食、创造条件兴办工业、交通运输、商业等行业,实行农工、综合经营。要求在农业方面,开荒种田和发展畜牧并重;工业方面,要兴办纺织、缝纫、造纸、肥皂等工业;商业方面,要办商店和供销合作社、组建运输队、开设骡马大店和运输网点。

王震为三五九旅制定的生产目标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一致肯定,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官兵的生产豪情,三年的生产都超额完成了任务,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942年,开荒2.7万亩,收细粮3000余石,粮食和经费自给率达96.3%、90.2%。1943年,计划开荒种地3.9万亩,实际种地10万亩,全年收细粮1.2万石,加上南瓜、土豆折粮,共为1.5万石,粮食自给,并上缴公粮约1万石。全旅养猪4200多头,牛820多头,羊7800多只,实现了“两人一猪,一人一羊,十人一牛”的目标。1944年,播种26万多亩,主副食经费全部自给有余,达到“耕二余一”。经过几年的努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共开垦耕地30余万亩,打出1000多孔窑洞,建起600多间平房,买了1万多种家具和农具。

在党中央的号召和三五九旅的示范带动下,陕甘宁边区的其他部队和党政机关开辟了槐树庄、金盆岭等十余个垦区,大生产运动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军队和党政机关的生产成就超过了当地的老百姓,“1944年,单是陕甘宁边区军队和机关人员,靠自己的劳动所生产的粮食,约占边区粮食总产量的8%,这个百分比超过他们的人数同边区总人口的比例。”同年,中央直属机关实现粮食自给65.6%,边区直属机关经费自给51%。

1947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要求东北各省兴建一批国营农场,以给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提供物资方面的支援,并在东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推进和不断胜利,为了安置人数众多的荣誉军人(在战争中负伤致残的革命军人)和解放军官(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党中央决定在东北地区组建了一批荣军农场和解放团农场。

1947年6月,党中央要求东北人民政府积极在所辖的各省迅速试办国营机械农场。在东北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原松江省人民政府在尚志县的一面坡东太平沟,创建了松江省营第一农场(宁安机械农场的前身)。建场初期,松江省派出5名干部和各类人员共32人,搜集到了伪满时期留下的3台拖拉机、2台四铧犁和割草机等农具,在东太平沟开垦了近1400亩的荒地。由于该地土地极为分散不利于机械生产,1948年迁往延寿县中和镇一带开垦荒地,当年松江省拨给农场苏联进口的8台纳齐拖拉机,并调入一批劳动力,在该处开垦了近8000亩耕地。但开垦的耕地都处于山坡或洼地,不利于机械化耕种,当年再次转移到宁安县垦荒,是年秋季,农场在宁安县开垦荒地2.5万亩,农场正式改名为松江省宁安机械农场。1947年12月,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派周光亚等3名干部,到黑龙江省通北县赵光区,在日伪开拓团训练学校旧址的废墟上,开始组建国营通北机械农场。在周亚光的带领下,开荒人员不断增加,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农场职工人数增加到200余人,装备了斯特兹号、斯大林80号、法尔毛、福特、万国等型号的拖拉机近30台,同时还配备了大车、犁、耙、播种机、除草机等上百件农具,开垦荒地面积超过3万亩。成为东北地区成立时间最早,较具规模机械化国营农场之一。同年,黑龙江省军区抽调一批人员到通北县赵光火车站附近组建赵光机械农场,在日伪开拓团旧址的基础上,搜集日伪残留下的残破农具开垦荒地,到1949年共开垦近4.5万亩荒地,修建300多间住房,扩大到200人,装备了万能、兰斯、万国等型号的拖拉机,大小新式农具达到100余台(件)。

1948年东北地区基本解放后,10余万荣誉军人集中到东北,并成立荣复军人管理委员会、荣军管理处等机构。1949年3月,东北荣军管理处召开会议研究荣军参加经济建设问题,决定先组织部分荣誉复员军人参加鞍钢建设工程,筹集资金;然后筹办手工作坊,开垦少量耕地,改善生活。1949年4月,郝光浓带领26名荣军人员到东屏五棵树地区试办农场,他们先用畜力开荒1500亩,并建成了牧场,在哈拉火烧、二龙山分别建成了碱场和盐场。随后,东北各省都按照上级指示精神,组织荣誉复员军人建立了一批荣军农场。与此同时,东北军区政治部创建的解放团,相继在东北地区组建了一批解放团农场。其中在黑龙江地区组建的解放团农场有伊哈拉荣军农场、伏尔基河农场、香兰(解放二团)、孟家岗(解放三团)、二龙山(青干二团)、红星(青干二团大队)等6个农场。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东北地区组建了大批国营农场。其中黑龙江地区的国营农场就有60余个,通北、永安、八一五、鹤山等4个国营农场归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领导;香兰、孟家岗、二龙山、红星、伊拉哈荣军、伏尔基河等6个国营农场归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领导,宁安、桦南、集贤、五大连池、赵光、查哈阳、伊拉哈、绥滨共8个国营农场,归原黑龙江及松江两省领导,同时,各县还组建了40多个县管的国营农场。与此同时,华北人民政府也组建了冀衡机械化农场等国营农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垦事业,不仅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困死、饿死我们的妄想,而且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领导农垦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者简介】罗利华,男,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屯垦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兵团史、屯垦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兵团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研究”(项目编号:22&ZD214)、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农垦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实践与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3BDJ093)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说明】分上下两期,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