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40年回眸”:第八次年会(西安·1991)

时间:2022-10-17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3618

1991年10月10日至15日,全国农垦经济学术讨论会暨研究会年会在陕西省西安农垦光华宾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农垦经济研究会的理事;垦区、农场的代表;科研、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共110人,提交论文111篇。农业部、司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解放军总后勤部等中央有关部委、研究单位也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许人俊同志主持。此次学术讨论会正逢传达、贯彻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办好国营农场报告的通知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之际。中央对农垦事业的肯定和支持,中央对搞活大中型国营企业的正确决策和措施,极大地鼓舞了与会代表。根据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与会代表围绕农垦经济发展战略、农垦工业发展、深化农垦企业改革问题,结合本垦区、本企业的实际,积极展开研究与讨论,现纪要如下:


一、农垦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一)时机和意义

代表们认为,在认真总结农垦四十年发展道路、特别是近十多年农垦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未来农垦经济发展战略,对农垦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垦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发展战略的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时机很好,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过40年的创业和奋斗,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物质基础,农垦企业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特别是改革开放10多年来,农垦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主要进展,经济效益显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和五年计划,已为农垦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3.最近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把搞活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提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营农场如何发挥其优越性,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4.不久前颁发的国发(1991)42号文件,是继中共中央(1986)8号文件后,又一个指导国营农场发展的重要文件,得到广大农垦职工的欢迎和拥护,各有关部门都在采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

(二)特点和指导思想

经济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①要有全局性,要以企业的整体生存和发展来考虑问题;②要有长远性,不仅着眼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③要有政策性,不能违反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有关法令;④要有应变性,战略方案制定后不是一成不变,应根据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

指导思想是经济发展战略的灵魂。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制定出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促进企业兴旺发达。代表们认为,作为农垦经济战略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其一是充分了解和掌握国情、垦情。制定发展战略,首先要了解农垦的历史和现状,优势和劣势,认真总结几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了解、发挥农垦的优势和长处,可以增强信心;了解、克服农垦的劣势和不足,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另外,在了解农垦发展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寻找适当的位置,使农垦经济发展战略与国民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二是要有大发展的思想。既是发展战略,就必须体现经济发展壮大的观点,着眼于农垦企业的未来。其三是坚持农、工、商综合经营。这是农垦企业的优势之一,一定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四是坚持科技进步。采取切实措施,把科技转变为生产力。其五指导思想要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其六要把改善和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重要内容,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三)观念问题

代表们认为,实现农垦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之一是如何转变观念。1.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在思想上要有较大的转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领导和班子做起。要破除小农经济思想,跳出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自然经济小圈子;其二是要破除满足于低水平的生产经营、小富即安思想;其三是破除唯条件论,一谈发展就强调困难,强调客观条件,缺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思想;其四是破除唯本本主义,唯上是从,唯本本是从,造成该上的项目不敢上,该争取的速度不敢争。2.要重视增强自身实力。农垦企业要发挥国家队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内部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和应变能力。要求和获得国家的支持和各种优惠政策仍然不可缺少,但企业绝不能永远靠外部支持而生存下去。应该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磨炼“内功”,在国家经济建设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3.要树立效益观念。要明确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农垦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目标,以尽量少的活劳动和物质消耗,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4.确立市场和产品质量观念。能否进入国内外市场,并占有一定的份额,是农垦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的关键。农垦企业要牢牢树立质量意识,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设计、原材料选择、制作工艺、包装进行严格科学的系统管理,做到万无一失。没有稳定的、高标准的质量,产品就无法在国内外市场站稳,也形不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没有规模效益的产品,在市场上也难以长期存在。代表们还认为农垦企业要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下功夫调查、分析、掌握市场,了解消费需求。改变以往产、供、销的生产程序,努力实现以销定产,以需定产。同时,必须大张旗鼓地进行商品经济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的再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竞争、商品、质量、市场意识,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加快农垦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方向

有的代表认为,今后农垦经济战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农工商综合经营,改变农业吃饭,工业赚钱,商业安置劳动力的格局,使农工商成为农垦有机结合的三个经济支柱。也有的认为,要农、工、商、副四业齐头并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的代表提出:农垦要立足农场,办好农场,走出农场,面向全国,跨进世界的发展方向。有的代表认为,农垦经济发展战略的方向应该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挖掘资源潜力,综合开发利用,搞活流通,使农垦经济真正步入商品经济的轨道。有的代表根据农垦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农垦经济要向城市经济靠拢,农垦经济发展重心要向城市转移的发展战略,并对此观念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

(五)速度和措施

代表们认为,国家为了适应宏观调控的需要,确定了“八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这是完全必要的。鉴于农垦企业分布在天南海北,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差异很大,有沿海、城郊、边疆等不同类型的企业之分。即使在同一垦区内,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对于发展速度和措施,很难要求一致,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盲目攀比或生搬硬套。检验经济发展速度是否合理,标准是经济效益。只要有效益,发展速度快一些是合理的;没有效益的速度,那怕只增长1%,也是不合理的。有的代表提出发展速度力求稳健,切勿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要在内涵挖潜上下功夫。但也有人认为要以市场为导向,超常规发展工业,彻底改变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有的代表提出在经济上,在提高中发展,以提高为主;改革上,在深化中完善,以完善为主;管理上,在继续放权中加强集中协调,以集中协调为主。


二、农垦工业发展问题

代表们认为,农垦工业是我国国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垦经济的支柱,在农垦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0年农垦工业产值181,84亿元,占农垦工农业总产值305.66亿元的59.49%;1990年农垦工业出口总值22.92亿元,占农垦全部出口总值的71%;1980—1990年农垦工业共上缴利税197.7亿元,占这一时期农垦总利税的82.5%;1990年农垦工业职工占农垦职工总数的23.61%。不足1/4的职工,创近60%的产值和80%以上的税利,足以证明地位之重要。

对要不要继续发展农垦工业问题,代表们总的认识一致,但也存在某些分歧。①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认为发展工业不成问题,无人怀疑:②有的代表认为,有的地方卡农垦工业,重提这个问题有现实意义:③有代表认为,“无工不富”的提法原则上是对的,但不能绝对化,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如有些边疆农场种棉花,可获利上千万元;有的农场靠养猪,也可以获利几十万元,无工也可以富,关键看效益。

代表们对农垦工业发展作了回顾,农垦工业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起始阶段;二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阶段,这一做法仍有普遍意义不能否定;三是围绕市场需求办工业,这是目前农垦工业新的发展阶段。

各垦区、各农场的情况不同,工业的项目和发展速度不一,各有特点,概括分析,农垦工业的类型有:“两头在外工业”,即原材料,产品销售在外,加工在内;有“两头在内工业”,即原材料,加工在内,产品销售在外,又称资源工业;有“三头在外工业”,指原材料,加工生产,销售均在外,如在大城市办的工业等等。以上三种类型哪一种较好,代表们认为要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垦区的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工业发展道路。对于农垦工业发展的方针,大家认为也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有的农场工业已有相当基础可以内涵挖潜为主,外延发展次之;有的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挖潜并重;有的认为只要有效益,外延与内涵发展没有主次之分。

针对农垦工业行业多,规模小,分布广,管理粗放,产品档次不高,效益不够理想的实际,代表们认为,在农垦工业发展思路上,①首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拓宽眼界。一是要像广东白云江西共青垦殖场那样,拓宽农场区域,创造条件到交通要道、城郊、城市、国外创办企业,繁荣农垦经济;二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扭转把办工业作为安置劳动力的观念,改为办工业为农垦创效益。在资金来源上,既要敢于负债经营,又要善于负债经营,只要资金利润率高于贷款利率,三、四年可收回投资,即使负债很多也要干。在产品结构上,要采用高技术,高起点,上批量有一定市场覆盖率的产品,克服小打小闹的传统观念。要走联合经营之路,同科研单位、大厂家主动联合。要发展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的企业集团,并敢于试办股份制企业。在所有制结构上,要大力发展集体企业,适当发展个体经济,改变工业上“全民所有,铁板一块”的格局。②在操作思路上,一是对企业收益权进行适度分割,使企业利益主体同收益主体、投资主体相一致;二是引入乡镇企业和家庭农场的经营机制,如企业内亦工亦农,职工取消档案工资,干部取消“铁交椅”,实行合同制、聘任制、搞工效挂钩;分配上拉开档次;三是引入风险机制,建立多层次的积累风险基金制度,并由此向全员风险承包过渡,使职工主人翁意识建立在物质载体上;四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使企业机构设置,职工队伍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五是下力气培训企业职工,对技术岗位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优秀人才。

①代表们认为,国营农场是农业战线上的国家队,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建议农垦企业在划型定级后,应该享受国家为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而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以改善农垦工业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②代表们建议农垦主管部门加强对工业的领导,协调并带动各部门主动关心工业的发展,并协调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③代表们建议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在创效益上下功夫。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以效益为主要指标的检验体系,来考核、检验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促进农垦工业企业由速度型、产值型向效益型过渡,进而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农垦工业在整个农垦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农垦企业深化改革问题

代表们一致认为,1979年以来,农垦企业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从总体上看,方向是正确的,路子是对的,发展是健康的。通过改革,打破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农垦经济新体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农垦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企业还有待于进一步搞活,经济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路子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等等。目前,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已经出台的改革政策和措施要稳定并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改革还要继续深化。要加强领导,加大改革份量,推动农垦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对农垦企业深化改革的认识

从根本上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改变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有的代表认为,改革是一种革命、一种创新,这种革命和创新不是对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旧体制的修补。深化改革要在一系列具体制度和体制上进行更新。有的代表认为,在现阶段,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进一步配套完善本身就是深化改革,综合起来看,农垦企业深化改革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稳定、配套、完善,二是创新。

2.农垦企业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任务和原则

农垦企业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应是:紧紧围绕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生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国营农场这个中心,一切改革措施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个中心。

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农垦系统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农垦企业真正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农工商综合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深化改革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维护并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劳动效益、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在稳定的前提下,使之不断的配套完善,深化改革应遵循上述原则与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应该统一起来。从根本上说,改革是否成功要看它是不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稳定和完善的政策措施

——财务包干政策。财务包干是农垦系统实行的第一条重大改革措施,它为农垦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代表们也认为财务包干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抽肥补瘦、鞭打快牛,使企业间吃大锅饭的倾向,应进一步完善,让企业在财务包干中得到好处,使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盈利企业,要科学地确定包干基数。对亏损企业,不要搞补亏,而要通过项目扶持等途径,提高企业的“造血”功能,培养扭亏为盈、自我发展的能力。

——双层经营体制。大农场套小农场或大企业套小企业、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被实践证明适合农垦企业的实际,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完善小农场(小企业)的各种承包形式;二是完善利益分配关系,要在生产发展,效益提高的前提下,不断增加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并使三者的利益分配趋于合理,避免利益过分向某一方倾斜,特别注意避免平均主义复归;三是处理好统分关系,做到统而不死,分而不乱。四是推进小农场(小企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提高劳动生产力;五是引入风险积累机制,提高小农场(小企业)的两费自理水平;六是提高小农场(小企业)的素质包括技术、文化和经营管理水平。

——农工商综合经营。农工商综合经营是农垦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今后农垦企业进一步发展并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为此,要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从总体上说,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要立足于农场内部资源,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外部资源。目前,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商业是条“短腿”,要大力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基本格局应该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支柱,以商贸为纽带,三类产业有机结合全面发展。

——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建立以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体,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农垦企业通过十多年的改革,这种所有制结构的框架已初步形成。目前的薄弱环节是,国营农场内部集体、个体、私营经济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比重还很小。今后完善所有制结构,一是要立足于壮大全民经济,提高国营农场的经济实力;二要积极鼓励发展集体经济,要明确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要因势利导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场长负责制。承包制和场厂负责制在农垦企业实行以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使承包制逐步规范化,克服短期行为;二是要根据农垦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拔好经营者,三是完善分配制度,四是真正贯彻落实《企业法》和《承包条例》。

4.新的改革政策和措施

——组建和发展农垦企业集团。发展企业集团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农垦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垦企业集团的发展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有利于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农垦企业的经济实力。目前,在一些垦区已经具备发展企业集团的客观条件,并且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一是思想上的问题,小农思想严重不愿联合;二是制约机制不健全,担心随意决策影响效益;发展农垦企业集团,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克服小农经济思想;在形式上要尽可能规范,一定要有一个核心层;在手段上,要正确处理集团成员的利益关系,做到互惠互利;在步骤上,要先从某项产品或行业开始,逐步向综合型集团公司发展。

——积极稳妥地进行股份制试点工作。股份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应该发展股份经济。由于农垦企业目前实行股份制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先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当前进行股份制试点应从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制开始,逐步过渡到法人持股和集体合作股份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转到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试点工作可以在一些微利企业或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进行。在股份制试点工作中,要注意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宣传发动;二是制定试点章程和企业章程,照章行事;三是进行资产评估,界定产权;四是企业职工认股,将职工个人股控制在49%以下,国家和企业股占51%以上。五是组建董事会、监事会,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积极稳妥地引入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经营机制。农垦企业经营机制普遍不如“老乡”和“老外”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能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定干部、自招工人,自定分配、自找原料、自销产品,有强烈的市场竞争观念。而农垦企业的自主权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找一些有条件的场办工厂进行试点,把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经营机制引入农垦企业,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活力。

——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制度、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中央已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医疗卫生、劳动制度的改革,农垦企业的改革应与全国改革相协调,加快改革步伐。

——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农垦经济的发展。一是在农垦科研单位适当引入有偿服务和竞争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实行科学技术集团承包;三是“放活”科技人员;四是稳定并积极引进人才,为农垦经济发展服务。

——加快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直接关系到农垦企业的兴衰成败。目前农垦系统商品流通的主要问题是渠道不畅,环节多,经营比较封闭。搞活商品流通,一要强化商品经济意识,包括商品经营意识,市场导向意识、流通产业意识;二要健全商品流通经营体制,拓宽流通渠道,发展多成份流通形式,实行灵活多样的流通经营;三要加强流通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努力改善流通秩序和环境;五是发挥国营农场的生产优势,以生产推动流通。

5.加强对改革的领导

深化改革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各级领导要对改革予以充分的重视,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体改、政研部门的职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不搞一步到位。要坚持抓点,以点带面,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