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经济 > 产业经济

吉林前郭农垦高质量发展实践创新

时间:2021-01-20 作者:陆伟等 来源: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点击次数:27271

农场是农业领域里的国有企业,在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建设上,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在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中,应当率先发挥龙头和引领作用。那么,农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地农业领域的排头兵、农业企业发展的引擎?就这一问题,对前郭农垦农场进行了调研。

一、前郭农垦农场基本情况

(一)前郭农垦农场概况。前郭农垦是吉林省92户农场属地化管理垦区之一,与辽宁省盘锦灌区、吉林省梨树灌区、黑龙江省查哈阳灌区并称东北四大灌区。始建于1950年7月,隶属省农业厅水利局的“郭前旗灌溉工程处”;1964年成立“吉林省前郭农垦局”,列为省政府直属厅局;1985年正式下放前郭县代管,更名为“前郭灌区农垦管理局”,延续至今。局机关为正处级建制,事业编制63个,内设机构11个,处级领导干部5名。辖区内有红旗农场、红光农场、红星牧场、莲花泡农场、八郎农场、深井子畜牧场、哈拉毛都原种场和查干花种畜场8个国有农牧场,总人口约3.6万人,职工总数13624人,其中在职职工6778人。

(二)资源禀赋情况。前郭农垦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处北纬45度的世界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是世界三大黑土地(美洲的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欧洲的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亚洲的中国松辽流域和三江草原)之一松辽流域的核心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50毫米左右,有效积温3160℃,是北方水稻最佳生产地。辖区面积7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其中水田20万亩),草原面积20万亩,林地面积6万亩,水域面积1万亩,建设用地4万亩,其他5万亩,土质类别主要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河淤土、盐碱土和黄沙土六大类。区域内渠系密布、电灌站等水利设施齐全。此外,还有祥大爷府遗址、千米条田、莲花源、草原等景观。

(三)产业结构及发展现状。前郭农垦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兼种玉米及杂粮杂豆。有文字记载的水田开发始于1929年,15户朝鲜垦民从外地来到郭前旗,开发400公顷水田,当时主要利用龙坑自流泉水种植水稻,有历史悠久的稻米种植文化和畜牧养殖经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利设施的开发建设,灌区水田得到比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引松工程的修建,让前郭的水田建设实现了质的改变和发展。通过几代农垦人的不断努力探索和创新,总结出寒地苏打盐渍土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栽培模式(推广秋季稻草覆盖置床、推广庭院大中棚育苗、推广稀植栽培以孽穗增产、早育苗早插秧、各项生产技术环节达标),较好地解决了有效积温不足、生育期短、苗期发病、后期田间管理难等问题。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全灌区水稻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育苗和插秧结束时间分别比过去提前10-15天。水稻生产以国家现代农业红光示范园区为代表,始终保持全国单季稻高产攻关活动亩产全国第一的荣誉。同时,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率达98%以上。养殖业上以查干花种畜场为代表,是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养殖品种以中国西门塔尔牛、苏博美利奴羊和东北细毛羊为主。2019年底,粮食总产量达18.5万吨;牛存栏近4000头,牛存栏近16500只,牛存栏8300多头。

(四)农垦改革发展情况。自从新一轮农垦改革发展启动以来,主要完成了以下五项工作:一是组建了前郭农垦集团公司。以前郭灌区农垦管理局为主,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于2018年3月上旬注册成立了集团公司,以8家农牧场为依托,由集团公司出资注册成立了8个农牧场子公司,另外积极引进资本,围绕产业布局成立若干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集团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集团公司按照“8+N”模式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二是完成了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按照相关方案要求,通过招投标程序确定了测绘公司,于2018年6月末,完成无争议农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共计发证109宗,面积66.7万亩。三是完成了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在对企业办社会职能进行清查核实的基础上,结合前郭农垦的实际,县政府研究制定了《前郭县农牧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及成立社区工作方案》,将各农牧场所承担司法、民政、消防等13项办社会职能,分别交由各场户籍属地乡镇政府进行管理。同时,民政部门核定成立了10个社区,工作人员44人,暂由各农牧场从行政管理人员中选派,社区由各乡镇管理。于2018年4月末完成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四是完成了组建专业化产业公司工作。按照吉林省农垦“先行先试、率先发展”的要求,于2017年7月份组建成立了以整合资源、打造稻米品牌的专业化农业产业公司——前郭县华展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重点与浙江舟山商贸集团公司合作,“松莲”牌系列大米已经进入舟山80多家超市销售,占舟山市区20%左右的大米市场份额。五是完成了土地规范经营管理工作。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前郭农垦国有土地经营管理的意见》和《关于调整前郭农垦国有耕地承包租赁价格的指导意见》,农垦出台了《前郭农垦耕地租赁(承包)管理办法》、《前郭农垦耕地测量工作方案》和《前郭农垦国有土地资源发包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对土地进行规范管理,对耕地进行实拉实测并建立台账,对违法违规侵占农垦国有土地的行为进行清理整治,对非农垦职工租赁耕地价格进行调整,八个农牧场新增账外耕地3.07万亩,收回耕地0.74万亩,增加耕地承包(租赁)收入1132万元。

(五)提高发展质量的实践与探索。前郭农垦在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在提高发展质量上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一是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推广力度。为加强科技应用和推广,在红光农场成立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院士工作站”,主要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目前试验示范水稻吉宏6等18个品种。为满足职工群众科学种田的需要,还建立以院士工作站和局农业科为主导,以各场为主体,以科技户为引领示范的三级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立微信群,及时发布水稻生长动态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与应用。二是不断加强黑土地保护力度。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了“减氮、增磷、加钾、添微”的平稳配方施肥方法,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添加剂的过度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展病虫害智能化防治和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利用遥控植保无人机,对农垦20万亩水稻进行航化作业,统一使用低残留、低毒、高效农药,实现对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已实施黑土地保护面积达9.6万亩。三是积极探索规模化种植。在莲花泡农场集中连片的5000亩水田开展了“五统一”种植模式的探索,即:统一金融服务、统一提供种肥农药、统一农机耕作服务、统一收购水稻、统一加工销售。保证了水稻的品种,又保证了稻米品牌质量;在红星牧场开展了“玉米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的探索。牧场收回不合理承包的1000亩耕地后,实行牧场自营,采用“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玉米,经测产比传统种植方式亩产提高产量400多斤,增收360多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长期负债运营。由于历史及政策等原因,虽然各农场是企业,但行使的职能和乡镇基本一致。各场的主要收入是土地承包租赁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奖补资金等。土地承包租赁费标准,多年固化在税费改革时的粮价,按提留粮折现,每公顷收取土地承包费多则500元左右、少的不足100元。多数农场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维持,多年处于负债经营状态。截至2019年底,各农场总资产(不含土地)52396万元,总负债60155万元,其中拖欠社保费16583万元。

(二)农场管理机制体制尚未完全理顺。2019年以前农场“一把手”由前郭县委任免,副职由农垦局任免,农垦局是行业管理部门,指导农场生产经营,没有人事管理权;属地政府把农场当乡镇对待,农场大部分精力从事行政管理事务。直到2019年年底,才把管理体制扭转过来,但工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占比近90%,牧业占比较小,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与二三产融合度较低。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农场没有自己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没有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

(四)农场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农场领导班子成员,绝大多数都是从一般干部(管理人员)成长起来的,而且以前的农场都是行政管理的工作思路。年初将土地一包了之,农场当起了“二地主”的角色。农场本身属性是企业,但基本上没有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多数企业按计划经济时形成的管理体制、机制、办法运行,企业行政化问题没有从根本转变。管理者思想僵化、热情退化,一味等上级政策或工作部署,看摊守业还将就,主动研究改革发展、敢闯敢试的少。

(五)农场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自从《劳动法》颁布实施后,农场就没有公开招录过新人,只接收了部分政策性安置的退伍兵和农场自用的服务员、通讯员,有的农场服务员、通讯员就占管理人员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8个农牧场共35名管理人员,平均年龄52岁,第一学历初中和高中24人,占69%;全日制中专以上11人,占31%;涉农专业7人。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农场发展的最大短板。

(六)薪酬机制体制尚未建立。自从劳动部门不再审批企业工资后,农场执行的基本上就是岗位工资。后期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调整,但由于农场效益一直不好,涨幅都不大,与本地同级财政开支人员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省级层面每年都出台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但农场管理人员工资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增长机制,也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管理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农场发展的动能不足。

三、实现农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前郭农垦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但与先进垦区相比,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当前,正值农垦改革发展关键时期,推进农场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综合前郭农垦改革发展实际,调研组认为要实现农场高质量发展,须从思想观念、夯实农业基础、拉长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旅与一二三产融合、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增强农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努力把农垦打造成为具有区域特点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国家队、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样板区。

(一)深入解放思想,奠定农场高质量发展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东北时明确指出,东北振兴面临着“机制体制、经济结构、合作开放、思想观念”等四个方面的突出短板,其中“思想观念”是最关键的一个短板,直接导致体制机制、产业上的内生动力不足。总书记的讲话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深刻揭示了制约东北振兴发展的思想根源,这是对东北存在问题的精准概括。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切实解决农场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是要深入持久的解决思想观念问题。一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领导干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者和中坚力量,也是解放思想的主体。只有领导干部率先解放思想,保持旺盛的激情和活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充分释放智慧和潜能,推动各方面高质量发展。二是要解决观念转变问题。转变观念,就要冲破封闭僵化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对市场主体,要坚持法无禁止即可为。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积极面对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局部、短期阵痛,树立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要认真查找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要认真落实农垦各项改革政策,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三是要解决改革突破问题。要实现农场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解决改革突破问题。要着重在观念引领、突出特色、平台载体、产业支撑、规模发展、夯实基础、优化环境、创新驱动等方面下功夫。要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依靠创新驱动,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推动优势产业成组布局,形成集聚效应。要努力构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发展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不断壮大垦区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激发活力。

(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在农业生产上,要探索建立高效完备生产经营体系,走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要转变经营方式,打破“坐收地租”现状,依法依规收回退休职工及非职工承包租赁耕地,实行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打造“一场一品”,壮大国有经济规模。水稻重点以红光农场为核心,打造现代水稻生产示范区,辐射带动红旗、莲花泡等水田农场。在农场内实行“统一作物品种布局、统一大宗生产资料供给、统一种植技术标准、统一大型农机作业服务、统一产品收储加工销售”的适度规模化生产;玉米以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深井子畜牧场为重点,辐射带动查干花种畜场和红星牧场,实行规模化种植,最终达到为垦区内外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解决“小而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深化分工合作,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在牧业生产上,以查干花种畜场为核心区,充分利用草原资源和养殖技术优势,发展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毛肉兼营美丽努羊的养殖业,规划建设牧业养殖园区,加大育繁推一体化、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绿色高效新装备新技术、资源高效利用饲草生产体系等关键环节技术应用,开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及加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种养基地支撑、全产业链发展的良性机制,更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建立完善安全的质检体系和从产品源头到成品的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让群众吃上营养健康的放心乳肉食品。

(三)发展专业化产业公司,拉长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拉长产业链是以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增加收入、降低风险的重要措施。农垦集团要充分发挥整合资源和投融资的功能,根据资源禀赋组建农牧业专业化产业公司,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培育全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以农牧产品加工业为核心,向前端延伸与各农场和农工联结,使农场成为加工企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基地,后端与市场联结,使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闭环。通过龙头企业整合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打造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环节的衔接与合作,形成企业、农场和农工之间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经营机制,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效益,逐步走上“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格局。农场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尽可能与产业公司对接,成为产业公司的生产基地,主要承担组织生产职能,从而实现产业公司与农场的融合发展。

(四)提高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增强高质量发展支撑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垦改革发展要在坚守“以农为本”底线的前提下,切实提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一是农垦集团公司要搭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主动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接机制,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创建农牧业新科技、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增产、提质、增效”的作用。要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二是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和修复,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增强科技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加大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开发绿色高效种养技术,推广农业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生态种养技术、产业链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对黑土地造成的面源污染。三是要建立农垦集团公司研发、农场宣传推广、农业技术人员指导的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增强科技推广应用能力。选派科技人员,深入职工户,开展技术服务,提升服务层次,带动产业发展。利用农闲时节举办科技培训班,组织农业专家到农场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咨询指导,利用宣传媒体主题讲座等方式,打造“专家团队+农业基地+基层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服务体系,把农工培养成为职业技术人员,通过教育和培训,实现农工专业化和职业化,切实提高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积极推进农旅融合,突破高质量发展实力。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农场仅仅依靠规模化生产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力度是有限的,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延长产业链和调整产业结构来促进农旅深度融合,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来提高发展效益,让垦区居民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利益,实现安居乐业、生活富裕。要在做好基础农业的前提下,推进农业、农场、农场居民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要突出“乡村特色”和“休闲度假”功能,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层次,由观光旅游向体验式旅游和休闲旅游转变。依托农场特色资源,展现农业文化,拓展精深加工、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科普教育等多种形式功能,以庄园为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农垦旅游服务综合体,从产品层次上将初级旅游体验向休闲、养生、康疗等深度体验延伸,使庄园经济成为农垦旅游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农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要着力在观光农业、温泉养老、草原文化上下功夫。要以红光农场的千米条田、莲花泡农场的莲花源、红星牧场大草原为重点,打造农业观光园、水乡温泉养生园、蒙古草原民俗园,让游客充分享受观光游乐、农耕体验、休闲度假,体验农家生活,享受乡村乐趣,打造特色鲜明、风景独特的农垦旅游产业。

(六)加强品牌培育,提升高质量发展后劲。实施农业品牌化经营是农垦企业的必然选择。要制定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规划,培育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品牌。要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品牌化要求组织生产、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精深加工、精美包装,从而树立品牌的良好形象和信誉。要积极加强垦垦、垦地合作,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导,打好农业“国字号”企业品牌,大力拓展“农业+互联网”等市场销售模式,实行线下铺店直营、线上网红营销。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门店的资源,加大对品牌的宣传推介,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实现线下的贴心服务与线上销售的便捷渠道相辅相成,构建全新的营销模式,进一步增强品牌竞争力和附加值。

(七)建立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动力。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垦企业发展的动能问题。以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力破解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靠要等思想僵化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推动农垦企业转变观念、转变体制、转变机制。一是要招聘部分专业技术人才。结合农垦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招聘部分资本运作、企业经营管理和营销等专业人才,充实和优化农垦企业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要坚持外部招聘和内部选拔补充相结合,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重点,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升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推动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显著优化、竞争力有效提升。三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要打破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符合农垦企业特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把绩效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建立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全面实行干部收入与经营业绩、贡献程度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调整、绩效奖励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绩效管理效力。

(课题组成员:陆伟、纪东旭、张海波、李海峰)

2020年12月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