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改体制 求创新 谋发展——聚焦吉林乾安农垦改革转型升级

时间:2020-07-22 作者:张燕莉 闫虹瑾 来源:吉林日报 点击次数:6074

行走在吉林乾安垦区,处处可见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村舍、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和笑得开怀的村民……多年来,农垦人对家乡的美好憧憬,正悄然变为现实,一幅“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推进垦区集团化 打造现代农业航母

改革春雷动,发展马蹄疾。2015年末新一轮农垦改革以来,乾安垦区借鉴其他垦区转型经验,充分发挥国有农业产业龙头引领作用,着力聚焦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全面深化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垦区现代农业建设,探索走出一条农场企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的创新发展新路。2019年,全垦区集约经营土地面积15750亩,实现总产值2亿元,新增智慧化农机设备120台,机械率达80%以上。

垦区各农场间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深入推进集团化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造,通过重组、并购、引资等方式,将乾安县大遐畜牧场资源资产整体划转,成立乾安县大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与9个分场子公司以资本为纽带构建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推进政企社企分开,明确职能划分、优化人员结构,着力抓好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将原有16项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全部从企业剥离,整体移交乾安县让字镇大遐社区,人员开支及办公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确保垦区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从农场到农场公司,变的不只是名称,关键在于行政化管理体制的再造。切实建立落实“一委三会一层”现代企业制度,公司与原农场实行机构、人员、财务、资产、债务“五分开”,对域内资源要素整合重组,健全完善收益分配办法,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耕地薄田变肥田、低产田变高产田。实施规模经营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资源优化集约发展,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以发展公司制农业经营形式为突破口,统筹抓好土地资源集约整合、规模化集中统一经营。将着力打造黑果花楸、苜蓿草、中草药、玉米水肥一体化4个高标准、规模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今年,垦区集约经营规模扩大到5万亩,按照垦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未来3年公司集中统一经营土地面积将超过30万亩,实现域内土地全覆盖,以推进乾安大遐国家级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产业、大企业。

强化科技支撑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农机一小步,农业一大步。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也是乾安农垦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从“靠天吃饭”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乾安县大遐畜牧场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等技术,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和玉米收割不落地,在提高耕地生产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月,正值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大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千米条田内,十几台“大铁牛”无人驾驶大马力拖拉机、12行免耕播种机轰鸣作响,奔走在田间地头,整地松土、浅埋滴灌、精准播种。

“今年,我们所有的拖拉机都装上了导航系统,设置的每一条垄宽度一致。现在都是免耕播种,起到了合理密植的作用。同样的1公顷地,你多种出来两垄,还能不增产吗?”谈起农机作业效率,乾安县大遐农业公司总经理刘启雷对记者感叹道,这5万亩地,8套设备25个人左右,不到20天就能全部播种完了。

7月,艳阳高照,记者再次来到公司高标准农田内,看到一根根黑色的胶管纵横交错,在播种时间、土肥条件相同的地块,膜下滴灌播种的玉米比普通大田播种的露底玉米长得明显粗壮、高出一截。

刘启雷介绍,这些管子就是用来给玉米浇水施肥用的滴灌管道,地上种的每一棵玉米都对应管道上的一个滴水孔。在水肥一体化操作间里,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通过设备将抽取后的井水进行过滤,然后将提前混合好的肥料注入水中,再输送到大田里。“这里的土地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种植模式。我们找来农科院专家实地测土配方,根据作物的不同时期需要的不同养分进行科学施肥,不仅节水、省肥、减人工,玉米长势还特别好,品质也上去了。”

“实施规模化集中经营前,我家承包租赁这块地,最好年景玉米每亩产量最高1000斤左右,平均单产只能达到750斤左右。实行规模化集中统一经营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由公司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采用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玉米每亩单产达到1700斤,最高产量超过2000斤,增产了30%,每公顷增加效益3000元左右。”村民张大娘,坐在玉米收获机上,看着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幸福的笑容溢满黝黑的面孔。

省农业农村厅农垦处四级调研员程子峰表示,今年全省农垦系统采用这种方式规模化种植玉米的面积已经达到了10万亩以上,明年我们还要继续在全省92个农场企业中,继续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全程农机化规模化种植。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全省具备条件的垦区基本实现这种规模化经营。

转型早一步,机遇多一分。乾安农垦及时准确地把握住了转型发展的良好时机,利用科学技术作支撑、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成长机遇。

这样的变化不只体现在简单的数据上,还体现在垦区发展变化的方方面面。曾经,职工连工资都无法按时领到手;如今,“钱袋子”日益丰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遍地开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如火如荼,脱贫攻坚稳步推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加……

这些喜人的变化,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使得本来外流的人员纷纷回流,不少职工子弟和外地大学生在毕业后也将农垦作为工作首选。

“过去我们是捧着金饭碗找饭吃,现在我们是拿着金饭碗有饭吃。”谈起这几年的变化,刘启雷倍感自豪。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