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我的故事”四十二:农建二师五团在北大荒“找家”

时间:2022-07-25 作者:郭阳 来源:黑龙江二九○农场 点击次数:14478

在黑龙江省二九〇农场西北角的开发建设纪念广场上,高19.55米的二九〇农场开发建设者纪念碑巍峨耸立,“北大荒精神永存”七个金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五团进军北大荒的历史浮雕跃然于眼前。游人驻足于纪念碑前不禁会问:为什么纪念碑高19.55米?为什么二九〇农场以数字命名?五团又是由何而来?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九十七师二九〇团奉毛主席命令转入生产战线,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五团,在山东省广饶地区担负“生产待命”任务,仍属军队序列。1954年春,当农建二师从山东广饶准备移师海南屯垦开荒时,周总理得知这个部队都是山东人,他很担心北方人适应不了华南的热带气候,又熟知山东人有闯关东的传统,因此决定让农建二师“闯关东”。于是,农建二师根据中央关于开发北大荒建立国营农场的指示,向东北迁移,筹建国营农场。1954年6月,农建二师五团抽调三营及机关部分人员组成500余名的先遣队进入黑龙江省密山县,先遣队驻扎在密山县北大营。先遣队进入密山后,通过开荒建场所必须的可行性调查,进行地形勘测和全面规划。掌握当地的自然情况后,确定经营规模和发展规划以及营地的选择和各项基本建设的具体位置要求。

1955年4月,勘查组一行九人从密山坐汽车来到宝清县,当天晚上,宝清县委领导向他们介绍了当地情况,县委一共提供了两个地方,一是七星河地区,另一个就是索伦岗地区。但县委认为七星河不如索伦岗,索伦岗向东有个地方叫大河镇,此地背靠完达山,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土质肥沃,但交通有些不便,只有两条日伪时期修筑的旧公路。

勘查组研究决定勘查大河镇。大河镇是野兽出没较多的地方,尤其是狼特别多。据当地人讲,当年一个日本兵小分队,在进入索伦岗时,曾被狼群包围,全被狼吃掉了。为了安全,第二天农建二师师部派专人从密山给他们送来九支枪,勘查组又从当地借来九匹没有鞍子的马,把棉被绑在马身上作鞍子,骑马拿枪踏上了勘查的道路。他们勘查的第一站就是索伦岗,从索伦岗一直勘察到大河镇。大河镇木材山货到处都是,当地人大都狩猎,也种些水稻和大豆。盖的房子都是用上等原木垛起来的。宝清地区虽然地形条件好,土质肥沃,水分充足,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交通极为不便。这一地区周围有两个大草甸子,当地群众称之为“大酱缸”和“小酱缸”,大的草甸子宽1200米左右,小的宽300米左右。这两个草甸子春天化冻后,人和车都不能通过。两个草甸子距宝清县城有三百多公里。大河镇南线虽然有日伪时的国防公路,但40余座桥梁因战争被破坏,战后路基荒废,修复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花费一两年的时间,这与当时中央提出的“投资少,收效快”的建场方针是不适应的。勘查组于1955年5月中旬勘查结束,返回密山向团里汇报了勘查情况。

另外,当时国家已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各方面经济紧张,拿不出大批资金兴修水利和建筑工程投资,为此黑龙江省委决定另选垦荒区。

1955年6月,农建二师五团党委根据省委指示,于6月12日成立以副团长娄锡钧为首的勘查工作组,去松花江以北的富锦县12区(今绥滨县绥东镇)进行荒原勘查。

1955年6月13日早晨3点,勘查组一行便乘坐火车从密山到林口后又转车到佳木斯,在佳木斯乘船沿松花江来到富锦。在富锦县农林局找到了一张当地地图。勘查小组在富锦休整三天后,通过地图坐船来到绥东镇,并住在12区政府里。当时富锦和绥东都各派了一名民政助理帮助小组进行勘查。在绥东,勘查组成员每人雇了一匹马来到河泉村。河泉村共有40多户居民,勘查组成员夜晚分住在当地农户家里。白天分成两个小组出去勘察。他们的午饭是从农户家里买的熟鸡蛋。那时鸡蛋很便宜,一角钱可以买四个。勘查组每人每天都带一书包熟鸡蛋进行踩点勘查,这就是他们一天的食物。

这次勘查是在省勘查队1954年勘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路线清楚,资料较全。勘查工作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当地地理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认为这一地区各方面都符合开荒建场的条件:

一、地处松花江与黑龙江之间,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初步勘查可垦面积375000亩。适宜大面积机械耕作;

二、土质属长年野生植物腐烂形成,黑土层达20—30公分以上,土质肥沃;

三、水源充足,水质较好,适宜于人的生活需要。

四、交通方便,荒原中心距绥东镇20公里左右,距富锦县城40多公里,夏天富锦每天有一班船通行绥东,冬天结冰后,车辆可直达富锦与福利屯火车站。这片荒原中有4条日伪时期修筑的公路贯穿南北,虽因年久失修,路面有所损坏,但稍加修复即可通车。

五、黑、松两江三面环绕,内有蜿蜒河,具有特优的渔业自然资源。

鉴于上述有利条件,勘查组回到绥东后,在12区政府里向娄锡钧汇报了此次踏荒勘察的情况。工作组一致认为此地的地形、面积、土质以及交通等条件比较理想,符合中央的“投资少,收效快”和“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娄锡钧听完汇报后立马写了一份汇报提纲,第二天便匆匆返回密山向师部汇报。经团党委研究,初步确定在此建场。与此同时,团党委在原有勘查小组的基础上充实团营各级领导,重新组成踏荒小组,二进荒区进行复查。在复查的过程中,勘查组对建场位置,场区范围作了初步规划。最后确定在场区中心太平山建立国营农场场部。1955年6月23、24日,农建二师五团先遣队500余人分批进驻富锦、绥东两地,大本营设在富锦。留守山东渤海湾的一、二营及团机关于1955年9月13日出发,9月21日到达富锦。至此,经过一年的准备工作,全团1767人从山东广饶地区转移到黑龙江富锦地区(今绥滨县绥东镇),开始了开发北大荒,建设农业基地的历史任务。这是纪念碑高19.55米的原因。

为了纪念农建二师五团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七师二九〇团,经黑龙江省农管厅1955年11月21日批准,正式命名农场为国营二九○农场。


文字编校:殷甦雪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