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做好“粮食生产”这篇大文章——北大荒集团全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时间:2022-01-07 作者:张克华 毕明宇 来源:微观北大荒 点击次数:11218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自1947年起,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百万垦荒大军从四面八方奔赴北大荒开始,向荒原开战,为国家打粮,就成为北大荒人的职责与使命。

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核心腹地的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的北大荒,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耕地面积已达4500万亩以上,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作为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5年来,北大荒集团紧紧绷住粮食安全这根弦,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管”战略,切实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做好粮食综合生产这篇大文章。

5年来,北大荒粮食总产累计2170亿斤,2021年,播种面积4486万亩,全年粮食总产达到463.1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十八连丰”。

藏粮于地

建良田 守好粮食安全根基

粮产于地,地为粮基;地若不在,谈何藏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才能确保有地种粮、有地产粮。

北大荒集团以“32366”任务体系为引领,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粮食安全产业带为抓手,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严格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耕地红线,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保障耕地面积。按照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分布实施的原则,设定旱涝保高产稳产目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规模格田替代一般农田的方法,持续释放土地潜能,且不断挖掘土地潜能,将原来杂草丛生的荒地重新复耕种粮,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在保障耕地面积的同时,北大荒集团以农田水利为重点,以提高黑土耕地质量为目标,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措施综合配套,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耕地宜机化改造,让田块由小变大、弯变直,面积适宜,更有利于大型农机通行和标准化作业,努力打造集中连片、高产稳产、设施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在项目建设中,北大荒集团投资22.66亿元,实施三江平原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可为800余万亩水稻提供地表水灌溉,不仅提高了水稻品质,还节省了大量地下水,减少了电机抽水时的油电消耗。

截至目前,北大荒集团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747万亩,实施规模化格田改造面积1341万亩,形成农田防护林307.9万亩。据测算,规模化格田改造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2%~4%;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粮食平均单产比建设前增幅5%,每亩为农户增收100元左右,道路通达率达到100%,大幅度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循环、生态的目的。

土地能增收,也需要减负。北大荒集团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深入开展黑土地保护行动,切实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推进黑土耕地保护“田长制”落实,全面落实“一控二减三基本”措施,通过“加、减、乘、除”措施,大力推进“六个替代”和“六个全覆盖”,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机械施肥、深耕深松、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精准施肥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等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增施有机肥,在替代化学肥料上下功夫,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禽畜粪肥还田等技术,逐步减少化肥用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藏粮于技

育良种 提升粮食科技含量

粮食稳则天下安。粮食稳产丰收,科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北大荒集团坚持向科技创新要产量、要品质、要效益,着力增加科技投入,健全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户科技素质等,充分挖掘土地、种子、肥料、栽培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增产潜力。目前,北大荒集团建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6个、科技示范区103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6.28%,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粮食作物增产增效和标准化种植、优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等技术得到快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水稻侧深施肥、玉米大垄双行等主推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北大荒集团发布了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小麦五大作物种植技术,水田、旱田农机作业共7个企业标准,以及北大荒集团无人驾驶农业机械作业功能评价技术规范企业标准。

良种是粮食增产的可靠保障。事实上,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现代化大农业“排头兵”的北大荒集团,在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打造种业创新高地、破解种子“芯片”难题上,一直在奋勇前进。旗下种子企业——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商业化育种体系,全面建立起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等行业技术领先优势。垦丰种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国内种业企业综合排名第二,玉米、常规水稻、大豆种子销售额行业排名第一;旗下科研机构——农垦科学院在北大荒这片农业热土上不断发展壮大,攻关农业“芯片”的能力业内领先,充分发挥作为北大荒集团科技之翼的作用,大力发展抗逆、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早熟、耐密、高产专用型玉米,高蛋白、高油大豆品种以及特色经济作物、有机绿色果蔬品种的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及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为种业核心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据统计,近年来,北大荒集团通过审定农作物新品种近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近90个,自主研发的优质水稻品种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

北大荒集团结合粮食作物品种特征特性,集成从种到收各环节高质高效技术,推广“最适”种植模式、“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综合效益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以无人化农场建设为契机,重点推广应用卫星导航、智能控制、自动监测精准变量施肥施药和无人驾驶等智能农机技术,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地面物联网手段,实现农作物种植面积、苗情、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气候环境、灾情虫情动态监测,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立作为智能化管理与精准作业服务平台,为大田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据测算,北大荒集团农机总动力保持在1000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9.9%,通过5G通信网络覆盖物联网感知、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等数字化技术。

藏粮于管

强服务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必不可少。针对小农户种植规模小且生产效率低、生产标准化低等情况,北大荒集团大力实施“藏粮于管”战略,充分发挥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高的优势,制定“双控一服务”战略,即一方面控制生产前端,通过集团化运营农业投入品的统供统购,提供优质价廉投入品。一方面控制后端,通过集团化运营农产品的统一营销,推进保底加分红的产品销售。同时,全力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专业化服务,确保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化生产全覆盖。

据统计,2021年实现肥料集团化运营率94.99%,种子集团化运营率92.18%,集团化运营农机具210台(套)、农化产品2049吨、飞防植保作业面积1780万亩,农产品统营率30%以上。

“帮农民省钱、带农民挣钱、让农民享受美好生活。”北大荒集团积极推进“大农场统筹小农场+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成立北大荒农服集团,设立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围绕农业供应链金融、生产标准化供给、农机融资租赁、耕地全程托管、农机共享服务等环节,把分散的、条块的、分领域的管理和服务,优化升级为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全要素的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企业化服务,形成农业产业链闭环管理,促进黑土地保护,合理规避粮食、食品安全风险,实现“双控一服务”战略有效落地,实现投入品直供、农产品直销、好服务直达、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个性化需求、规模化定制、集中化采购,保障投入品质优价廉,带动农户闯市场,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增加收入。

截至目前,北大荒农服集团已先后在9个分子公司、佳木斯市、安徽凤阳县、冀鲁豫等地成立了14家区域农服中心,积极组织“南车北调”“垦车外派”支援秋收生产,在地方收获、整地面积350余万亩,垦区外,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1080万亩(次),省外订单收购粮食5000吨,玉米每亩增产200斤、大豆每亩增产33斤,带动农民12万户,充分展示了北大荒的机械化、标准化水平,为农民节本增收6.4亿元。

北大荒集团围绕“双控一服务”战略落地,以集成现代农业先进种植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一站式”农事服务移动运营平台,依托线下农(牧)场有限公司和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托管土地县市的服务网络,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贷款、土地承包租赁、农业保险、农机撮合调度、农资交易、粮食交易、作业长势监测、气象环境监测、农技咨询等农事服务。“让农业更智慧,让农民更幸福。”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在苹果、华为应用商店正式上架的“北大荒农服”APP,用户数已突破50万人,管理员总数达4,308人,日点击量超过300万人次。

北大荒集团还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强化指导服务,紧盯重点区域、关键环节,实行分类管理,着力推进防灾减灾稳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地,切实把灾害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点,为夺取粮食丰收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张克华 毕明宇

图片:张永刚 张伟 陈德刚 阎冬梅 周洪霞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