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农垦这支农业“国家队”,很多人可能立马联想到南泥湾、北大荒,鲜有听闻浙江的国有农场。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浙江实行大规模围海垦荒造田,集中兴建了一批国营农场。只不过,随着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些农场暴露出诸多短板,不少从此一蹶不振。
时过境迁,记者惊喜发现,近些年,提升发展一批、维持稳定一批、退出淘汰一批,浙江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国有农场改革,有的补齐短板,有的立足产业,有的开展公司制改造,还有的探索区域集团化,涌现出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样板农场,焕发出新的生机。
那么,浙江抓住了哪些环节?何以实现柳暗花明?对中小垦区而言,又有哪些借鉴启示?最近,记者专门探访了多个农垦场,一睹其新时代里的发展新姿态。
立足种业,发挥独特优势
“自建场后,咱们主要任务就是繁育水稻良种,‘黄金时代’时,全场实现亩产超吨粮,那真是盛极一时。”嵊州市良种繁育场党支部书记杨曙东娓娓道来。可说起前些年的境遇,又唏嘘不已,“最困难时,场里靠农地和厂房等租金过活,一度连职工工资都发不出。”
如此状况并非个例。浙江总共83家国有农场,除了少量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大多数农场以种植养殖为主,一多半承包出租,剩下要么自主经营,要么名存实亡。尽管举步维艰,但不少自营农场仍坚守着原良种繁育,将其视作义不容辞的公益事业。可关键是,情怀固然珍贵,效益如何讲求?
2017年,嵊州市良种繁育场终于迎来拐点。那年,长江中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落地举办,此后的每年9月,盛会如期登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权威专家、育种企业、农技人员、种粮大户聚集于此,分享交流新品种。7年来,亮相品种达3000多个。
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冬寿看来,浙江山多地少,国有农场依然具备集中连片农用地的资源优势,因此更要充分发挥“公”的属性、挖掘“统”的优势、做活“引”的文章,针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开展引进筛选、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一场大会让嵊州市良种繁育场找到了新坐标。2018年,其跻身全国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3年后,又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作物展示评价基地。“90后”场长王晓峰介绍,目前,场里种有1100亩水稻,涵盖400多个品种,其中用于展示的有250多个,用于试验的有140多个。
在浙江,国有农场虽实行属地管理,但2019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建设省级示范性现代国有农场,迄今已建成8家。与此同时,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作为省级主管部门予以统筹谋划,这在全国中小垦区中属率先之举。
基础稳了,发展自然顺。年轻人思路活,王晓峰就尝试引入新技术和新农机,试验“机器换人”、综合种养,并尝试在田里种彩色稻,设立水稻博物馆,开拓研学新赛道,还成功引入农旅项目,推出抓鱼抓虾、稻田秋千、露营、骑行等一众体验。“一场多业”之后,何须再愁生计。
浙江省国有农场管理总站站长章颖逸告诉记者,目前,全省共有16家国有农场从事良种繁育、示范和推广工作。去年开始,浙江将省级示范性现代国有农场的建设进一步聚焦到良种场创建,并打造一批良种繁育、区试、示范和推广基地,更好发挥“头雁”作用。
改革驱动,激发内生动力
江南的蚕桑文化举世闻名,很多人见过成茧、瞧过吐丝,对绞丝、织布亦不陌生,可谈及蚕茧制种,确属新鲜事。位于绍兴市的大禹蚕种场承担着全省80%的原种繁育工作,年生产原种4.5万张,杂交种5万多张。总经理赵根松满是自豪:“我们的强健性抗病原种不仅畅销云南、四川、江苏等地,还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浙江的养蚕业每况愈下,大禹蚕种场缘何逆势而上?赵根松道出秘籍——体制机制改革。据介绍,场里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经营制度,采用“混改+分红”的方式,大力引进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才,职工占股比例达31%,股东分红已达423%,大伙儿干劲得以激发,事业自然蒸蒸日上。
长期以来,管理团队老龄化严重,人员“只出不进”,缺乏改革意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困扰着诸多国有农场。对此,浙江从激活内生动力出发,利用体制机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推动区域集团化发展,或者开展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转机制和激励机制。
干事创业的环境佳,人才困局逐渐纾解。据了解,近几年,浙江不少国有农场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实行科技成果入股、人才柔性引进、试验基地共享等制度,加快建设“政产学研用”优势资源集聚融合的创新联合体,逐渐扛起了科技创新的“主引擎”。
由此,一批农场重振旗鼓,面貌焕然一新。地处三门县健跳镇的凤凰山农垦场,引入“蟹公寓”项目,探索一年养三茬青蟹的模式,成效初显;临海市的特产场收回原本租赁的300亩茶园和茶叶加工厂,发展“临海蟠毫”茶叶,引进的几位年轻人开始大显身手。
以农为本,擘画共富新景
由于种种原因,浙江部分国有农场历史欠账较多。对此,前两年,浙江专门出台巩固提升的办法,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项目资金,为其先“输血”,同时兼顾“造血”,发展种业、茶叶、果蔬、食用菌等产业。位于衢州龙游县的团石农垦场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
“2018年,农垦场收到项目资金260万元。有了这笔钱,职工饮用水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在公司董事长周小红看来,这份雪中送炭弥足珍贵,因为基础设施的提升,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和职工生活条件,既稳住了人心,也为后续的筑巢引凤打下基础。
在中央资金的支持下,团石农垦场从2019年开始建设现代化猪场,并引来了“金凤凰”——大北农集团的落户。现在,光猪场租金每年就有93万元。2021年,浙江香满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在此“安家”,投资超1.3亿元,一个国际花菇共富产业园应运而生。
“利用全自动化数智化管理,单个棚的年产值突破100万元,80个大棚有序运作,接下来,还将分期建设106个。”周小红兴奋地说。据介绍,该产业园采取“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抱团入股的共富模式,目前已解决周边350名农民就业,还为周边6个村的集体经济增加收益1000余万元。今年,又有16个村加盟其中,真正实现了“造血式”帮扶。
在唐冬寿看来,像团石农垦场这样,发展“小而精”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加强土地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尤其建立农场、市场、主体、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在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未来将大有可为。
前几年,浙江大力推动国有农场“三大基地”建设,即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试验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累计创建示范性现代国有农场8家、国有良种创新繁育基地5个。去年起,以良种推广核心区、科技创新示范区、美丽田园标杆区和共同富裕先行区为内涵的“四区建设”接棒,浙江进一步擦亮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国有农场“金名片”。
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表示,当前正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浙江农垦必须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接下来将更注重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发展,更注重基础设施提升和生产条件改善,更注重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功能定位、经营体制、发展方式转型,全力打造国有农场现代化建设高分报表。
责任编辑:事业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