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大荒精神的特征
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人这个特殊群体,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国家特殊使命,在奋斗中锤炼的伟大精神,具有广泛的群体性、历史的继承性、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实践性。
(一)广泛的群体性
群体性是北大荒精神最鲜明的特征。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不可能是个体行为,也不可能是松散的群体行为。共同的使命、理想与目标,把北大荒人联结成一个团结一致的英雄群体——由转业官兵、地方干部、大专院校毕业生、内地支边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队伍,达百万之众。
(二)历史的继承性
历史的继承性是北大荒精神发展壮大的强大生命力,具体表现为北大荒精神继承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科学求实、甘于奉献精神,中国青年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正是这些优秀思想、品德、精神和作风,经过长期的互相熏染、不断的融合和升华,结出了北大荒精神的硕果。
(三)鲜明的时代性
鲜明的时代性使北大荒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作为特定时代产生的特殊精神,北大荒精神同北大荒的事业同生、同育、同步发展,与党史、军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相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四)丰富的实践性
丰富的实践性是北大荒精神的本质特征。无论在创业开发建设时期、艰苦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还是新时代,北大荒精神一直是北大荒人直面困难、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精神支柱,激励北大荒人不断前进。北大荒是中国农垦事业的成功典范,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成功实践创造了北大荒精神,并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四、北大荒精神的地位
(一)北大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鼓舞中华民族除旧创新、开拓进取的源泉,也是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绵延不断的巨大内驱力。
北大荒精神根植于中华文明,继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北大荒精神的主旋律,在北大荒人眼中,党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北大荒事业诞生之初,北大荒人就肩负起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一是为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办粮食工厂,满足解放战争的供给需要;二是探索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北大荒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北大荒人创业开发实践中的集中反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延伸。
(二)北大荒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创造的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和精神人格的写照。
1947年,党中央从延安派出的李在人、周光亚等干部创建了一批公营农场。1949年,一批以安置荣誉军人为主的荣军农场创建。1956年、1958年,王震率大批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复转官兵是第一代北大荒人的主体,他们经历过中国革命血与火的洗礼。可以说,北大荒农垦事业发展历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国史紧密相连;北大荒精神的红色基因与生俱来,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北大荒精神是农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因被写入《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办好国营农场报告的通知》(国发〔1991〕42号)被明确下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5〕33号)提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推进农垦文化建设,汇聚起推动农垦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农垦精神的典型代表有南泥湾精神、兵团精神、北大荒精神、华南(海南)垦殖精神、共青垦荒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等。它们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有着不同的特征,但其本质内容和精神实质相统一,都是一种群体意识、群体精神,都有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核和底色,都有着“艰苦”“开拓”“奋斗”等关键词和核心语。
北大荒是中国垦荒事业的缩影,1994年确定的北大荒精神基本内涵的前八个字便源自“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
作为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奠基人,王震早在1986年就曾为北大荒题写这八个字。北大荒精神是农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南泥湾精神一脉相承,皆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皆为农垦精神所滋养,皆因农垦精神发展壮大而大放异彩。
五、北大荒精神的作用
“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精神的力量,在于它能鼓舞和激发出人的无限潜能与创造力,能把精神动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物质力量。北大荒精神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辐射和感召等作用。
(一)不忘初心,发挥精神导向作用,实现“粮食工厂”到“中华大粮仓”的转变
北大荒开发建设之初,就承担起党和国家的重要使命,建设“粮食工厂”支援人民解放战争,探索新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承担“积累经验、培养干部、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主要任务。北大荒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培养、造就了一支坚信党的领导,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垦荒先锋、产业大军。
70多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百万垦荒者自力更生,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使黑龙江农垦在屯垦戍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2022年,北大荒实现粮食总产量225.66亿公斤,为历史第三高点,分别占全国和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的3.29%和29.07%。粮食商品量达214.38亿公斤,粮食商品率达95%。1947至2022年,累计生产粮食超万亿斤,达10022亿斤。
(二)听党指挥,发挥精神凝聚作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北大荒开发建设伊始,党中央就把探索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重任交给了北大荒。北大荒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汇聚垦荒者的智慧与力量,吸引垦荒者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事业,创建了初期国营农场群。经过大规模开发,到1966年,基本实现国家提出的建立商品粮基地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北大荒开始进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978年,北大荒引进了一批先进农业机械设备,装备友谊农场五分场第二生产队,使其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窗口”。1980年,与日本日绵实业株式会社合作,实施了在三江平原开发30万亩耕地的大豆补偿贸易项目,建成北大荒开发史上第一个现代化农场——洪河农场。1985年,开始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990年,启动“以稻治涝”战略,实施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
2000年,党和国家提出“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北大荒开始以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学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04年至2005年,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项目,装备105个现代农机装备试验区、示范区。2007 年,开始按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要求,创建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其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休闲旅游观光的六大功能和作用,示范带动垦区及周边农村现代农业建设。2008年,加快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10年,北大荒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当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此后,北大荒向着更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前进。2020年,启动10个第一批数字农(牧)场试点。2021年,大规模“无人化农场”建设示范项目落地,形成了6个智慧农场群。到2022年,北大荒建有高标准农田198.3万公顷,粮食处理中心407座,种子加工厂44个,水泥晒场4058.4万平方米,农用飞机场64处;农用机械总动力136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7%。北大荒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全面积、全作物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牢记嘱托,发挥精神激励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三大一航母”建设
北大荒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嘱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三大一航母”宏伟蓝图,推进由政企合一体制向企业集团化体制改革。面对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经营机制不活、社会负担重、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部分国有农场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北大荒精神的强大驱动力激励北大荒人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行政职能移交、深化事业单位和办社会职能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社企分开。全面完成了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 构建了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北大荒集团真正成为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实施了“三大一航母”战略,努力创建粮食生产大基地、经营服务大企业、全链条高端化大产业。
2022年,北大荒实现营业总收入1913.1亿元,同比增长27.9%;利润总额15.8亿元,同比增长5%;企业增加值633.2亿元,同比增长6.8%。“北大荒”品牌价值达1706.96亿元。北大荒充分发挥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的作用。
(四)牢记使命,发挥精神引领作用,探索创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体系,为示范引领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北大荒模式”
北大荒创建伊始,就承担了“示范农民”这一重任。随着国营农场的不断发展,北大荒对农村的示范作用也逐步显现。以1954年为例,黑龙江省农民的小麦平均亩产达56.5公斤,而国营农场小麦平均亩产达80.5公斤。国营农场培育和繁殖了一些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并支援当地农民。1954年,永安农场向附近农民推广平均亩产可达185公斤左右的“农林29号”小麦良种85万公斤。随后的几十年间,国营农场持续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大豆、玉米、畜禽等多类优良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国营农场还为附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宁安农场从1951年开始连续3年为当地“团山子集体农庄”组建机耕队,承担开荒、整地、播种、收获、脱谷任务。据1954年通北、二龙山、九三、红旗、永安等5个农场的统计,他们给附近农民代耕的面积超过1500公顷,农民普遍反映机械作业既快又省力,作业的质量也超过畜力。1980年7月,克山农场派出37名机务骨干到邻近8个公社帮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黑龙江省委对此批转了《关于搞好场社协作的报告》,要求人民公社向国营农场学习。
2002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展“场县共建”活动,九三、齐齐哈尔、红兴隆、北安等分局的15个农场组织181台拖拉机和344台收获机到周围市县农村开展跨区作业,作业面积达2.23万公顷。2013年,北大荒深入开展垦地共建,农机“三代”作业、农技推广、龙头企业拉动基地面积均达333万公顷。2017年11月,七星农场技术人员来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驻村帮扶发展农业生产,到2021年,北大荒小岗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企业化经营覆盖安徽省4个核心示范区,服务面积2万余公顷。到2022年,北大荒在全国粮食生产优势区成立了23个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探索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北大荒”模式,打造了200个示范点,农业现代化服务面积达321万公顷,带动小农户350万户,粮食增产10.76亿公斤,节本增效26.93亿元。
(五)扛起责任,发挥精神感召作用,胸怀“国之大者”,成为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一是支援兄弟垦区。1960年6月,牡丹江垦区抽调组织10个总场、50个分场、250个生产队和一个职工医院的整套干部,随带机车、物资等,支援新建的呼伦贝尔农垦局。1960年春夏之交,湖北、河北、山东等地麦收机械、人力紧张,北大荒抽调联合收割机200余台,随同机组人员前赴支援。1975年9月,河南省遭受特大洪水袭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各师团抽调拖拉机和机具,实行分区县包建的办法,使驻马店、逐平、西平等重灾区较快地得到恢复,当年播上了冬小麦等越冬作物,开春后又抢播了夏熟作物。
二是支援国家建设。每当国家和各地出现困难时,北大荒都挺身而出。1958年10月,北大荒为支援首都建设,组织八五○、八五二等农场近万人大军开赴完达山原始森林。复转官兵们进入林区,住地窖、睡地铺,采伐时用钢锯锯、斧子砍,运木材时用杠子抬、木棍撬,日夜苦战。到1959年3月,共外运木材21万立方米,有力地支援了首都建设。20世纪60年代,严重自然灾害袭来,在农场粮食尚不能自给的情况下,八五三农场坚持上缴,完成了300万公斤的国家征购粮任务,还从农场的种子、口粮、饲料粮“三留粮”中挤出31.5万公斤支援灾区,为国家分忧。当年,北大荒人咬紧牙关,向国家交售粮食1.8亿公斤,完成大豆出口任务3000万公斤。2003年,“非典”肆虐,北大荒启动48条生产线,装满新米的列车驶向北京,2000多吨精制大米摆上了超市的货架。2008年汶川地震后,北大荒用3天时间紧急加工2460吨优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2010年,在西南五省大旱的严峻时刻,北大荒向灾区紧急调运大米2400吨。2020年疫情期间,北大荒紧急调运大米5000吨,确保北京市大米价格稳定;紧急调运大米1500吨、玉米6100吨、豆粕4392.4吨,驰援湖北。
三是安置城市待业青年。20世纪60年代,我国大城市出现了人口多、就业难两大难题,北大荒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缓冲器”,安置城市知识青年54万之多。其中,北京市88316人、上海市117224人、天津市52945人、浙江省29712人、黑龙江省253963人、其他省市7407人。
四是屯垦戍边。根据国内外形势及战备任务的需要,1968年,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担负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发展生产的屯垦戍边任务,尤其在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支前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担架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1969年3月至1970年6月,历时15个月,胜利完成支前任务。担架营一连三排经沈阳军区批准,荣记集体二等功一次。到2022年,北大荒共有39个边境农场,其中16个农场位于边境线上,成为维护边境安全的重要屏障。
六、北大荒精神的时代价值
黑土地上孕育锻造的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沧桑巨变、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制胜法宝,也是新时代再创辉煌的源头活水,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一)以北大荒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为深入实施“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百万垦荒者移民北大荒,与大自然抗争,创办“粮食工厂”。黑土地为百万垦荒者提供了干事创业的空间,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创造力。北大荒人凭借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埋头苦干、拼搏实干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勇于开拓精神,不图名利、忘我工作的甘于奉献精神,书写了人类拓荒史上的壮美诗篇。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走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的殷切希望与嘱托,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发扬担当精神,增强开拓前进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全面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企业,全力建设集粮食生产商、农产品制造商、农地运营服务商、粮食和农产品贸易商于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农业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奋力实现由“中华大粮仓”迈向“绿色智慧大厨房”“国际大粮商”的转变。
(二)以北大荒精神激发潜能,在北大荒全面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上凝聚奋进力量
在北大荒艰苦创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批将一生奉献给党的事业、奉献黑土地的农垦先驱们,涌现出一批批将青春、知识与力量奉献给北大荒的英模们。在先驱、英模的带动下,北大荒铸就了140余万人组成的职工队伍——“这是一支有政治觉悟、有纪律、有技术、有艰苦奋斗传统的队伍”,他们将北大荒农垦事业从一个起点推向另一个起点,从一个台阶推向更高的台阶。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走新时代的艰苦创业之路。汇聚北大荒人的智慧与力量,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载体,示范带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使北大荒在全面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上,切实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队”、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排头兵”和构建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的“领头雁”作用。
(三)以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为核心,繁荣北大荒文化
艰苦卓绝的拓荒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大荒文化,在黑土、军旅、知青、移民、拓荒文化等元素的滋养下,北大荒人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精神。在北大荒精神的感召下,北大荒文化实现繁荣发展。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北大荒文化建设,以文化为支撑,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铸精神之魂,立文化之根,促经济之叶茂,结效益之硕果,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培根铸魂为出发点,实施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创作比肩《老兵新传》《北大荒人的歌》《大荒涅槃》的优秀作品。用好北大荒博物馆、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梧桐河抗联纪念馆等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文兴业、以文化人。推进中国绿色米都(建三江垦区)、中国绿色大豆之都(九三垦区)、中国北大荒文化之都(牡丹江垦区)、中国曲艺之乡(宝泉岭垦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二九〇农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八五七农场)等农业文化名片建设,促进农业与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共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绿色、健康、使命、担当”提升“北大荒”品牌价值,做良心企业、放心产品,勇担社会责任,厚植品牌文化底蕴,以文化力提升“北大荒”品牌力。
(四)以北大荒精神引导党员干部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
70多年来,北大荒党员干部信仰如一、政治品格如一、优良作风如一。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初心,敢于担当的高尚政治品格和崇高价值追求。北大荒精神是引导教育党员干部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抵御腐朽作风侵袭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北大荒的传家宝。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以北大荒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砥砺品格。北大荒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强化法纪观念,继续发扬“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精神,做到勇往直前、勇于探索、不畏苦难、任劳任怨,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新征程上,北大荒精神正激励着北大荒人,胸怀“国之大者”,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己任,书写北大荒打造中国农业航母的新传奇,以新辉煌新业绩铸就新时代精神丰碑。北大荒精神也必将激励全国人民干事创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参考文献:
[1] 杨剑豪.省委省政府隆重举行纪念大会表彰转复军人开发建设垦区历史功绩[N].农垦报,1986-7-24(1).
[2] 郑加真.黑龙江省志·国营农场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 孙勇才.北大荒精神[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4] 陈俊生.国务委员陈俊生在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5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农垦日报,1997-8-31(1).
[5] 赵国维.姜春云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北大荒精神报告团[N].农垦日报,1997-9-3(1).
[6] 赵培兴,申立国等.开发建设北大荒[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7] 邓力群,马洪,武衡.王震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8] 齐长伐.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M].哈尔滨: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2000.
[9] 人民日报评论员.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N].人民日报,2007-8-16(1).
[10] 韩乃寅,逄金明.北大荒全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1] 郑加真.中国东北角——北大荒六十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2]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北大荒精神鼓舞信心、鼓舞斗志[N].人民日报,2021-11-15(1).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